超级链主何以击浪南海
2024/12/3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壮丽75年·能源脊梁 加油中国 高质量发展纵深行[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12-02]
广东石化投产600多天以来,润泽一方水土,完善石化链条,赋能产业集群,粤东地区按下发展“快进键”。“超级链主”是如何练就的,带来了哪些持续、深远的影响——
向海图强,产业方兴。广东石化投产600多天,粤东地区按下发展“快进键”。
润泽一方水土——作为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龙头项目,项目投产当年拉动揭阳市GDP从负增长逆袭成增速全省第一,揭阳市成为当年横空出世的一匹“黑马”。
完善石化链条——提供25个可供招商的化工主副产品及中间产品,吸引14家石化中下游优质化工产业项目落户工业区,预计总产值超500亿元,绿色石化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赋能产业集群——带动当地约5600亿元规模的中下游产业,下游市场覆盖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份,多种产品出口海外。
投产以来,广东石化“链”起粤东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超级链主”是如何练就的?带来了哪些持续、深远的影响?记者再次走进广东石化,进一步深入探索这座世界级一体化新石化基地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鸟瞰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袁家豪 摄
以企带“链” 以“链”兴“群”“超级链主”的超凡之处
一个链主企业的落地如同投石入水,其产生的效应向外层层辐射,改变着揭阳市、粤东地区乃至广东省的石化产业格局,辐射下游千万客户群体。
——从当地经济发展看,战略性支柱产业入驻,拉动地区经济跑出“加速度”。
今年年初,许多广东石化的东北籍员工惊讶地发现,惠来县的商超货架上第一次出现了香其酱、东北酸菜、哈尔滨红肠等地道的北方特产。不少员工告诉记者:“在广东县城的超市里看到这么多东北特产,这在我们刚来的时候根本不可想象。”
惠来县地处南海之滨,是广东省“潮州八邑”之一,也是潮汕人的主要聚居地。2020年至今,共有近5万名建设者从五湖四海奔赴惠来,为广东石化项目的建成投运贡献力量。他们中有不少人在广东石化投产后继续留在当地,成为“新惠来人”。
漫步在惠来县城区,每走几步就能看到街边有工程在破土动工:与广东石化同期建设的是当地的7个楼盘,其中2个目前已经开盘,目标客户是来粤工作的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员工;揭阳市区原本没有的网红奶茶店,今年上半年已在惠来开设了首家分店。
产业落地带动的是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提高。这个曾经在广东省长期戴“穷帽”的小城,如今建起了2座高铁站、1座国际机场以及94公里的县城通乡镇道路……“超级链主”的崛起,正悄然为这座滨海城市带来巨变。
“广东石化投产对揭阳人是‘上等好’!”这是许多当地人的心声。
——从华南炼化产业集群看,以广东石化为中心,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链正加速形成。
走进广东惠来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屏幕正中央的一棵“树”:以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树干”,以对二甲苯、硫黄等数十种基础化工原料为“枝丫”,这棵石化产业树已在工业区结出14个石化中下游化工产业项目、预计总产值超500亿元的“硕果”。
这是一棵不断向上生长的“树”。以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揭阳正引进化工产业下游及高端制造项目,重点发展石油加工、橡胶和塑料、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副产品、卤素六大产业,持续做大做强产业链。
“从南向北看,南区是东粤化学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性项目,9月完成中交;旁边的巨正源、伊斯科项目基地正在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前投产……”在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沙盘上,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一座世界级临港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仿佛正在眼前逐渐崛起。
以企带“链”、以“链”兴“群”,产业的每个细分领域都蕴藏着巨大商机。
伊斯科以裂解碳四碳五制作高端新材料,广东诚泰以基质沥青制作用于铺设马路的改质沥青,凯美特以二氧化碳生产可用于碳酸饮料的食品级高洁净过氧化氢……在链主企业的虹吸效应下,每一位强链主都带动下游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加快完善石化产业链条,争取把链主企业产品“吃干榨净”。
——从粤东下游产业看,供应链周期缩短,惠及民营企业,提升了地方产品的竞争力。
在惠来县石化大道上,一辆辆罩着蓝色塑料布的重型卡车,满载着广东石化的聚烯烃产品接连驶过。
石化大道贯穿整个大南海石化工业区,一头连接广东石化公司,一头通往省道337线、省道338线、深汕高速公路等。广东石化生产的基础原料大多经由此路被送往邻近的汕尾、惠州等地,最快一天就能直达下游客户的生产车间。
位于揭阳市揭东区的广东海兴塑胶有限公司,是广东石化投产以来的第一批客户之一。早在投产前,该公司就联系上当时正在开拓市场的华南化工销售公司,争取预订首批聚丙烯产品。
“广东石化的货可以‘现买现用’,省事很多。”海兴塑胶公司副总经理陈仲荣告诉记者,从前他的原料大多来自漳州、海南等外省产地,昂贵的运费让他只能按月囤货,他还得租用专门场地用作仓库。换成广东石化的“本地货”后,不仅运费每吨节省近百元,而且可以做到小批量多次订购,每月还能省下一两万元的仓储费用。这让陈仲荣手头资金的流动性更强。
“广东石化的产品主打稳定性,加上运费优势,厂家用惯了我们的工艺就不会轻易换原料,这也保证了下游企业的开工率。”华南化工销售驻广东石化产品调运部员工张超说。
作为一座传统的制造业城市,揭阳拥有2000多家注塑生活日用品相关生产企业。当前,揭阳正持续发力做强做大地方石化产业,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工、扩展加工发展,力争实现基础化工产品就地供应、“隔墙转化”。
“广东石化是揭阳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链的起点,也是揭阳赢在未来的起点。”广东省揭阳市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洪峰满怀信心地说。
企地同心 双向奔赴
“超级链主”如何练就
11月27日,广东石化的原油码头,满载27万吨的远誉湖号油轮装完货,在拖轮的护送下缓缓驶离码头。截至11月底,广东石化原油码头今年进船74艘,累计接卸原油1954万吨。
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超级链主”已然矗立于粤东,辐射至整个湾区,融入全球原油炼化加工产业链,我国石油石化产品与全球互联互通的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超级链主”并非“孤勇者”。透视广东石化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处连接点,可窥见这艘“炼化航母”的修炼密码。
以“链”助稳,锻造企业提质增效的生产利器——
走进广东石化的总调度室,一片巨大的屏幕上,各项生产数据跳动闪烁。所有的生产指令均由这里发出,而操作人员不过三四个人。
“以前我们都是通过看报表了解罐区容量变化情况,现在通过大屏就能随时调看所有数据。”广东石化生产运行管理部(总调度室)管理员仲雷说。
借助昆仑数智为广东石化独家定制的MES系统3.0,广东石化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智能工厂,可支撑超过58万个实时数据点的自动采集与全面共享,为平稳生产提供了数智保障。
国内外原油和化工市场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为应对市场行情波动,广东石化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宜油则油、宜芳则芳、宜烯则烯”的建设思路,确保可以及时调整生产方向。
去年下半年以来,广东石化26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抓住对二甲苯产品市场供应偏紧、价格上扬的大好时机,通过内部直供生成油和外购碳八芳烃原料、优化原料组成等一系列措施,助力芳烃联合装置“开足马力”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成为公司重要的效益增长点。
以“链”聚力,凝聚保驾护航的产业动能——
在国内成品油和炼化市场相对饱和的背景下,广东石化这一产能“巨无霸”在带来充足稳定供应的同时,也给下游销售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让生产的成品油与化工品及时有序地投入市场,是摆在整个化工产运销链上的现实问题。
地处国内最大的成品油销售市场,广东石化的投产破除了中国石油在华南地区资源稳定供应的壁垒,结束了中国石油“北油南运”的历史,为进一步控本降费、赢得供应链主动创造了发展机遇。
广东销售乘势而上,持续放大“粤油粤销”效应,多措并举提升成品油销量。同时,开展市场极限施压,通过缜密测算,高站位提出年销量千万吨目标,让“广东石化产出的油尽数在广东销出”的梦想照进现实。
作为连接成品油从炼厂到市场的“纽带桥梁”,东北销售把保障广东石化生产后路畅通作为“一号工程”,陆续开通了广东石化至广东、海南、福建3省的海运通道,破除粤东、闽南、赣南等区域的公路运输瓶颈,进一步拓宽华南地区成品油资源保障途径。
“我们今年要全力以赴完成‘两个100%’目标,服务上下游产业链,既要保障广东石化成品油交货计划兑现率达100%,生产后路畅通,又要保障广东销售配置计划兑现率达100%,助力市场资源稳定供应。”东北销售广州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马威说。
于化工品而言,华南化工销售公司同样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到让广东石化产品‘产之能销、销之能赢’。”华南化工销售副总经理姜言庆表示。
为拓宽销路,华南化工销售在集团公司化工销售企业中率先全面实施增量合成树脂产品“全程配送+周均价”营销新模式,打出“华南地区3天配送到家”口号,提供产品“门到门”全程配送服务,在华南地区的化工市场脱颖而出,多个产品市场份额实现零的突破,确保产业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以“链”促融,企地“双向奔赴”,实现共赢目标——
与集团公司传统化工企业不同,广东石化由揭阳市投控集团与中国石油共同出资成立,身负推动揭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布局落地的使命。
当前,揭阳正围绕广东石化这一链主企业全面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在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当地政府先后投入超80亿元建设工业区基础配套设施,供水工程、危废焚烧、滨海变电站等一批工程已陆续投用。
企地同心,让产业链再延伸、再强化,是中国石油与揭阳市回答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共同选择。
精益管理 创新驱动
“超级链主”链接超级产业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能源消费结构正加快调整,成品油消费开始回落。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时代和行业赋予的必答题,广东石化正以链主身份为抓手,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锚定原油优化,面向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方案——
“吃全球粗粮,产中国精品”是广东石化的主要竞争优势。目前,广东石化设计加工的原料是具有高密度、高含硫、高氮、高残炭、高金属、高酸值“六高”特性的超重劣质原油和中东混合原油,广东石化具备完全加工重劣质原油的能力。
开工以来,广东石化一直坚持重质化路线不动摇,坚持性价比最优原则,持续扩大“原油篮子”中的重质油比例,实现装置对重质原油的适应性最大化。2023年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装置完全能够适应重质化原油加工的需要,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广东石化在灵活性上下功夫,力争生产调整更高效、成本更低。
“我们的8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自2023年2月开工以来,各类产品牌号切换已达10次,目前已实现不停机在线转产,并且过渡料数量逐步下降。”广东石化党群工作部主任杨昕介绍。
尽管还处于稳定生产、优化指标的“磨合期”,年轻的广东石化已然面临新挑战。作为产能“巨无霸”,广东石化化工新材料数量偏少,内部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亟待将规模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市场优势、效益优势。
“目前炼化一体化装置的成品油收率在50%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标准,说明我们在‘减油增化’上成果显著。”广东石化化工一部石油化工高级专家张发旺说。
抓住管理优势,从“生产型”转向“贸易型”——
在大宗化工产品逐渐过剩的背景下,发展高端化工产品是炼化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近两年,广东石化累计开发了17个化工新产品。同时,强化技术服务市场走访,密切跟踪聚烯烃产品市场反馈,对具备国产化条件的28项“三剂”新剂试用、评价、替代也在有效落实,初步实现从以炼油为主向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目标。
地处南海之畔,除了重质油加工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炼化一体化优势之外,广东石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为该公司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广东石化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健表示,未来2至3年,广东石化将进一步完善中间存储,提高原油进出港流通能力,实现原油、成品油、乙烯等产品及中间物料的灵活调整,逐步打通贸易通道,提高贸易增效能力。
“凭借‘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区位优势和‘大码头、大仓储、大物流’基础设施优势,广东石化可以打造集团公司海上原油优化中心和石化产品贸易中心,实现从生产型企业向贸易型企业的转变。”规划总院炼油化工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佘志鸿说。
聚焦科技创新,持续做好产研深度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从产品角度看,目前广东石化主要产品均为通用料,打造深加工、边际效益更高的高端化精细化产品是广东石化优化炼化产品结构的必由之路。
着眼创新驱动,广东石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在内部,建立新产品开发奖励机制,与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提升工作;在外部,加强与广东工业大学、榕江实验室等高校和重点实验室合作,在化验测试和应急技术方案方面建立沟通机制。
下一步,广东石化将考虑企校联合、院企联合,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完成“从卖面粉到卖面包”的华丽转身,从需求牵引端为集团公司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一条起源于粤东、遍布岭南、延伸至世界的产业链,在广东石化这一“超级链主”的牵引推动下,正向海生长、向海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