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2024/10/16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2024-10-15]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中国石油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人才培养,培育出一支由两院院士领衔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石油实践增添动能——
美国当地时间9月24日晚,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2024年度颁奖宴会星光璀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刘合接过2024年度生产与作业国际奖的奖杯,成为该奖项设立4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荣誉的背后,一支石油科技人才大军投身火热的石油科技实践之中,勇当能源与化工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从优化创新治理体系为科技工作者“搭台铺路”,到向改革要动力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再到做好科技人才“生聚理用”、搭建对外合作桥梁,中国石油持续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人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为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谋篇布局
着力打造引才固才“强磁场”
今年1月,一则喜讯“飞”到了油城大庆,在这片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5亿吨的石油热土上,创新的故事仍在续写——为我国化学驱技术由“跟随”到“领跑”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研发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激励,没有企业制度的保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庆油田企业首席专家程杰成说。多年来,大庆油田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着力健全“生聚理用”人才发展机制,以工程思维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培育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孵化器”。
近年来,中国石油瞄准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统筹谋划推进“五位一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成立中国石油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调整科学技术委员会职能设置,明晰三级科技管理体系的界面和责任,积极融入国家创新平台体系,打造释放人才活力的强大磁场。
优化科技平台布局,“筑巢引凤”汇聚英才。中国石油着力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公司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西南油气田构建油公司模式协同创新体,相继搭建了“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等实验平台,攻关高含硫气田开发“世界级”难题;“科改企业”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了3个实验研究平台,科技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
加快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固巢留凤”积淀人才。寰球工程公司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国家卓越工程师”张来勇等化工科研人员推动中国石油乙烯技术跨入2.0时代;宝石机械公司成立设计研发项目组,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入选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发布的“重大科技成果”……从CG?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成功研发,到CPLog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系统填补空白,“国之重器”处处凝结着科技人才的智慧。
近5年,2人当选院士,3人入选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25人入选集团公司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高效能科技治理体系指引下,勘探开发研究院突出直属研究院研发中心定位,聚焦公司上游业务发展,重新优化业务布局,整合加强战略、非常规、数字信息化等研究力量,构建三级研发实验平台体系,实施人才兴院工程,科研人才发展取得新突破。
破立并举
科技体制改革铸就“点火系”
夏至时节,在人民大会堂前,中国石油“两宽一高”成果主要完成人举起火红的证书,中国石油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只要有榜,我们就敢揭。为了攻克难题,我们一定竭尽全力。”“‘揭榜挂帅’制度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在“两宽一高”技术攻关路上,中国石油不断健全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激活人才引擎,建立“揭榜挂帅”攻关任务库,加速突破技术瓶颈,为物探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化注入动能。
长期以来,中国石油高度重视科技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改革“点火系”,破除制约科技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用人才”,在破立并举之中为科技人才松绑赋能。
破除藩篱,让更多“千里马”崭露头角——
中国石油坚持“破四唯”“立新标”,不断完善以质量、应用、效益为导向的成果评价体系,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不论资历、不设门槛。
向地球深部进军!从2022年首次张榜公告“求解”技术难题,到52名专家踊跃揭榜,塔里木油田坚持按照“谁能干谁来干,谁能解决问题谁来干”原则,攻破油气勘探开发超深层难题,勇攀科技“珠峰”,开启我国“万米时代”。
松绑放权,赋予科技人才更多自主权——
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简化立项程序,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科改企业”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开展完全项目制改革,给予项目长充分授权,实行独立核算,其静音节能永磁直驱顶驱、国内首台15000米钻机顶驱等多项高端装备利器填补空白、屡破纪录,为叩问深地增添装备动能。
机制护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效——
中国石油创新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项目形成机制,健全从科技规划到成果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印发支持鼓励“科改企业”深化改革创新的措施办法,建立差异化管控、常态化协调服务机制,为针对性解决改革创新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助力”,推动人才与创新成果“双向奔赴”。
精准激励,点燃科技人才创新热情——
人才犹如燧石,越激发越能放射火花。工程材料研究院完善双序列职级体系,科研领衔、教育培养、人才计划、先进选树等向技术序列倾斜,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独山子石化健全精准激励机制,每年设立固定奖励基金,激励科研人员拼搏进取,潜心打造“产品巨人”,推动国内首家双端基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实现量产。
汇智聚才
打造科技人才聚集“新高地”
“培养一支适合长庆油田非常规油气开发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队伍是我最大的愿望!”30年来,长庆油田提高采收率首席专家高春宁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逐渐成长为长庆油田技术专家。如今,他投身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之中,针对个人专长设立相应岗位和培养计划,拓宽借智用人、互通有无、合作共赢的开放研究渠道,郑自刚、范伟、路遥等一批青年开始担当课题长,成长为集团公司青年科技英才。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中国石油广进贤士、广纳英才,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优势。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中国石油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优化学历结构和专业方向,重点面向“双碳三新”、生物化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石油石化等专业,吸纳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石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进一步推进工程实践培养平台建设,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润滑油公司选聘伏喜胜为首席科学家,打破多项技术垄断,展现中国润滑领域“国家队”科技实力;昆仑数智选聘企业首席及高级技术专家17人,在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信息化建设、科研及技术规划咨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条条诚聘英才的启事,展现着中国石油求才若渴的诚意。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从21世纪初远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深造访学1年,到参与SPE、世界石油理事会和国际燃气联盟等国际组织各层级管理和学术活动,刘合院士沉甸甸的奖项中,国际科技交流的成色十足。
近年来,中国石油依托国际学术组织和创新平台,集聚国际人才及其智慧——勘探开发研究院设有SPE北京分部秘书处,成为科研人员了解国际油气上游领域科技前沿的国际交流平台;工程技术研究院发挥休斯敦技术研究中心的“外脑”作用和基础前沿技术研发优势,构建国内外一体化研发格局,持续放大研发能力与格局空间,让国际交流合作的大门“常打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石油将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举措,推进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着力培养造就更多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源泉竞相涌流!(记者 许琳迪,王燕妮、刘娟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