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图)
专家论坛

“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图)

2024/9/19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悼念王启民同志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09-18]
  王启民同志。
  8月19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楷模”,“改革先锋”,“新时期铁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王启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河北廊坊中石油中心医院逝世,享年87岁。
  “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他将一生的澎湃激情,都投入到为祖国源源不断“加油”的伟大事业中。一次次依靠科技创新挑战油田开发极限,为大庆油田高产稳产、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千里奔赴投身会战:他是与大庆油田同日生的“油田之子”
  1959年9月26日,位于黑龙江省大同镇的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因此诞生。
  1960年4月,当王启民以实习生的身份第一次来到大庆时,他惊奇地发现,大庆油田的生日恰好也是他的生日。“这是天意啊,注定了我是油田之子。”身为浙江湖州人的他,不顾南北气候差异和生活条件艰苦,毕业后毅然重返大庆,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中。
  当时的大庆,青天一顶、荒原一片,物资十分短缺。王启民和石油工人们一起住地窨子、吃窝窝头,风吹日晒、爬冰卧雪,一心一意搞会战夺石油。
  然而,火热的会战却被苏联专家泼了冷水:“中国技术落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大型陆相油田。”
  王启民说:“铁人王进喜说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一定要甩掉贫油帽子。”于是,年轻的王启民和同事们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决心——“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闯字里的马我们故意写得很大——一定要闯出天下一流的油田开发水平,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怀着这样的信念,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艰难攀登。
  油田开发初期,由于缺少经验,按照国际通行的“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理论,导致油井含水上升,原油产量下降,大庆油田的命运面临严峻考验。
  那时还是普通科研人员、默默无闻的王启民结合多年现场试验的经验,大胆向权威理论发起挑战。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国内外常规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为油田开发初期培养了一大批百吨以上的高产井。
  年轻的王启民就是这样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犹如探险家一样勇敢,不断积极地向油田开发研究的新领域进军。
  为油拼搏沥心血:他是油田稳产高产路上的“科技闯将”
  从1970年6月起,王启民就在大庆油田中区西部开始了长达10年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这艰难的10年,使大庆油田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也让他在油田开发地质研究中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前5年的试验内容是“提高采油速度”。王启民与科研人员通过对主力油层加强注水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区日产油量从1500吨增加到2000吨以上,采油速度由1.51%提高到2.14%,并保持了5年稳产,为大庆油田年产上5000万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后5年进入高含水期,非主力油层接替稳产试验的成功,不仅为分层认识、改造油层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而且为油田打一次加密调整井提供了挖潜对象,为油田长期稳产奠定了基础。
  1978年,该试验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王启民也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荣光的背后,是外人所不知的艰辛。在艰苦的石油会战中,他因为常年跑现场,加上过度劳累,患上了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搞试验时住在帐篷里,夏天潮、冬天冷,他的腰病时常发作,经常躬着腰走路。可即使这样,寒冬腊月,他仍把三床棉被盖在身上,趴在床上坚持工作。
  1980年,大庆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王启民结束了中区西部接替稳产试验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大庆油田高含水开采技术研究”中,通过现场试验,使过去不能算储量的厚度不超过0.5米的薄油层得到了充分利用,为打破国外当时一直沿用的单层厚度0.5米以上才计算储量的传统做法,提供实践依据,使大庆油田的地质储量大幅度增长。这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据可比的攻关项目统计,共获经济效益135900万元。1986年,王启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破解高含水难题:他是科研攻关战线上的“新时期铁人”
  没有人可以保证永远站在顶峰,但唯有保持精神的高海拔,才能不断攀上新高度。
  1984年,已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地质师的王启民,受命承担大庆油田1986年—1995年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十年的规划方案编制任务。这一规划横跨了“七五”和“八五”两个五年。
  根据预测,“八五”期末油田含水率将超过80%,老油田递减是必然规律。大庆油田将攻关方向主要放在了开展表外储层开发试验上。
  这类油层能不能开发?怎么开发?国内没有先例,国外同行认为没有经济效益,从来也不开采。
  那一阵子,王启民“恨不得钻到地下把油层搞清楚”。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从油田形成的机理入手来解开谜团。
  在这期间,他经历过多次试验失败,但从没想过放弃。在他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试验区19口井逐渐从无效达到了正常生产,初期日产稳定在8吨以上。充分的数据表明,表外储层大有潜力。
  1988年,他又带领试验组向开采界限以下禁区中的禁区——含钙表外储层发起挑战。在尝试选择新的布井方法遭遇失败后,他主动和搞工艺的同志一起讨论,对油层进行强化压裂改造,并配合以高压注水开采,打破了表外储层不能开采的禁区。这项开发研究成果,相当于为大庆又找到一个地质储量为7.4亿吨的大油田。
  这些有形的价值可以计算,但王启民这种执着的攻关精神对后来人产生的影响,其价值是无法计算的。
  1990年年底,连续15年保持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采阶段,水油比急剧上升。为实现稳产,依靠传统的提液模式不得不采出巨大的液量,这将导致地面系统难以适应、生产成本也难以承受,油田高产稳产难以为继。作为全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稳产攸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
  王启民这位驰骋石油开发战场30多年的骁将,再次披挂上阵,冲锋在前。经过群策群力和严格论证,他提出“三分一优”方案,突破了油田开发各个阶段都要提液的传统观念,创立了“稳油控水”新模式,使大庆油田连续20年保持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稳产。这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中是前所未有的。
  1996年,王启民代表大庆油田将这一科技成果向国家汇报,《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7年1月,王启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同时被授予铁人科技成就金奖。
  赋予“铁人精神”新内涵:他是石油人心中永远的“人民楷模”
  接触过王启民的人都这样评价他:脑子里没有一点缝隙装自己的享受。即使离开工作岗位,他仍充满激情地在油田开发技术领域艰辛探索。年逾花甲的他,主动承担“超高分子量聚合物驱油”技术研发,实现经济效益近3亿元。
  他始终告诫自己,人虽然老了,但思想不能老;疾病使背驼了,但精神不能趴下。
  他把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成长甘当人梯。他组织科研人员写出了几百篇科研报告和论文,只要不是他主笔的,不是他亲自负责的,他都坚决不署名。但是,在“审核”一栏里,每次他都认认真真地签上“王启民”这三个字,为的是承担责任。
  像当年铁人王进喜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跃入泥浆池一样,他一次次跳进油田开发中的“高科技泥浆池”,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王启民“改革先锋”称号,并颁发奖章。2019年9月,王启民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授荣誉奖章。他一生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可他淡泊名利,并不执着于此。
  他将“人民楷模”的奖章献给了大庆油田档案馆。“人民楷模,重点是人民,荣誉属于所有大庆人、所有石油人!”王启民曾经说。
  直到现在,人们还记得他在庆祝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虽然我头发白了,岗位退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没有改,‘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誓言没有变。”
  从“油田之子”到“人民楷模”,王启民的一生是用铁人般的意志助大庆油田攀上产量高峰,用铁人般的意志打造了一个永不枯竭的精神“高产油田”,石油战线的广大干部员工将会永远纪念他。
  王启民同志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