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基础学科研究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2024/9/4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面对面专家谈对话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衍景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09-03]
基础研究的创新至关重要,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创新不应成为目的本身,而应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资源的有效勘探
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将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重要的支持,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记者:地质学基础研究在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陈衍景: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发展,传统易发现的地表矿产资源已基本被勘探完毕,找矿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当前,我们需将目光投向那些难以勘探的地区,包括尚未充分勘查的区域以及地球更深部。此外,还需关注那些过去未被充分认识的油气藏和矿产资源。这一转变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提高研究和认识水平,跳出传统思维框架,以创新的视角审视问题。基础研究的创新至关重要,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同时,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也不容忽视,确保在找矿行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贯彻创新的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记者:基础理论创新如何影响找矿工作?
陈衍景:以石油勘探为例,人们一般认为石油主要存在于沉积盆地中,这些盆地的石油来源于其下部的生油岩。通过分析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含量,我们可以预测其潜在的石油储量。石油由于密度较轻,会自然上浮并被圈闭,形成油藏或油田。也就是说,盆地中可探明的石油储量一定会小于盆地中有机质能够生成的资源量。然而,在准噶尔盆地西部,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超出了这一带沉积物中有机质所能生成的资源量。那么,超出计算的这部分石油来自哪里呢?
实际上,石油可能来源于相邻的造山带。在挤压造山的过程中,造山带中的有机质也能转化成石油,并运移到盆地中。这一现象的证据是造山带中存在大量石墨和高成熟度的干酪根以及有机碳。这些经历了高温、高压后仍然残存的有机碳相当于已经榨过油的豆饼,但在造山带内部却找不到石油,因为这些石油已经侧向运移流入了盆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国某些小盆地的石油储量异常丰富,例如南阳盆地。这种新的思维突破了我们对石油勘探的传统认识。基于新理念,我们可以推断,即使是小盆地,也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再以钼矿为例,我国钼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传统上,或者说1990年之前,人们认为钼矿主要形成于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陆缘岩浆弧带或大陆裂谷地带。然而,我国的钼矿主要分布在秦岭地区,既不在大洋俯冲的岩浆弧带,也不在大陆裂谷带。我们的团队研究发现,这些地区的钼矿是由大陆碰撞形成的。大陆碰撞比大洋俯冲和大陆裂解更有利于形成钼矿床,是一种更有效的成矿机制。这一认识的突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勘探思路。
因此,地质学研究必须具备创新意识。面对新问题时,我们需要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同时,创新不应成为目的本身,而应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资源的有效勘探。
记者:加强地质学等基础学科研究,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起到什么作用?
陈衍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客观地说,地质研究和勘查不能直接带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但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质上的找矿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原因在于,新材料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根基,而新材料的研发制造需要矿产资源尤其是稀有矿产的支持。比如镓、锗、铟等稀散金属,在通信、新能源、现代航空、现代军事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是当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材料。因此,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将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重要的支持,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各类资源的统筹兼顾,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成果。在找油找气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找可能共存共生的盐类矿藏和金属矿藏。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既然可以兼探,就意味着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可能存在共生关系。为什么会存在共生关系?在哪些区域存在共生?这些基础问题尚未从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解释。下一步,还需要多学科、多行业持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合作,避免重复投入,不断提高找矿效率,持续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