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突破传统理论认识,拓宽油气勘探视野
专家论坛

突破传统理论认识,拓宽油气勘探视野

2024/7/16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4-07-15]问: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是如何突破传统认识的?这一理论对全球超深层油气资源评估有哪些深远影响?
  答:在前人认为油气难以聚集的区域(低隆区-斜坡区)、不利于油气聚集的空间(走滑断裂带),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的提出指导实现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理论和技术突破,不仅引领了海相碳酸盐岩断控领域的油气勘探,而且为重新审视超深层油气资源分布、寻找新的资源增长级提供了解决方案。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突破,思路创新是基础。在塔里木盆地,古隆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已发现了塔河、塔中等大型油气田。而在两大古隆起之间的低隆区,由于平均埋藏深度大(>7300米),一直被视作勘探“禁区”,但根据油气资源分布规律,深层资源可占总资源的34%。因此,在埋藏更深的斜坡区-低隆区寻求新的油气突破,是实现战略接替的必由之路。2012年以来,西北油田与石勘院研究团队坚持在低隆区-斜坡区探索,在顺托低隆区识别出若干高陡断裂带,垂向沟通深部烃源,是油气输导的重要通道,并进一步坚信,精确识别和刻画此类断裂,是实现勘探往深层走的重要抓手。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突破,认识创新是关键。在世界范围内,早期走滑断裂研究集中于超大-大尺度的板缘或盆缘边界断裂,板内或盆内弱变形区,由于远离挤压碰撞边界,传统认为断裂欠发育。攻关团队依托大量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在盆地腹部首次发现并系统厘定了“大面积展布、多体系并存”的中小滑移距走滑断裂体系,揭示了弱变形区走滑断裂发育的普遍性,为走滑断控油气藏勘探的全面展开提供了阵地。前人针对断裂控藏作用的研究,更关注其对油气的输导性能,而研究团队基于大量野外、钻井测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从岩石的破裂机理出发,提出了走滑断裂改造致密碳酸盐岩直接成储等新认识。油气在断裂带内部聚集,具有“控储、控圈、控藏、控富”作用,极大拓展了油气储集空间与圈闭类型。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突破,技术创新是保障。走滑断控油气藏勘探面临超深层断裂隐蔽性强、识别解析难,储集结构复杂、目标刻画难,控藏要素多样、勘探靶点优选难等世界级难题,研究团队坚持从问题出发,攻关形成了克拉通内中小尺度走滑断裂精细解析、超深层碳酸盐岩走滑断裂立体成像、量化描述与目标落实等关键技术序列,实现了断裂与目标的精细表征,支撑了走滑断控油气藏高质量勘探。
  问:在超深地层条件下,如何利用这一新理论指导勘探实践?是否已有成功案例可以分享,这些发现对我国能源安全有何意义?
  答:以走滑断裂“控储、控圈、控藏、控富”作用为指导,中国石化发现了我国第一个走滑断控缝洞型大油气田——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建立了“寒武多期供烃、构造破裂控储、原地垂向输导、晚期成藏为主、走滑断裂控富”油气成藏模式,实现了“隆起-斜坡-构造低洼区”的拓展,落实了大面积连片展布的有序成藏富集区,推动了“深地一号”工程建设,并推广应用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镇泾-彬长、四川盆地綦江、井研等地区,支撑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等盆地实现全面突破,证实了该类型油气藏在全国各大盆地发育的普遍性与规模性。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气成藏理论的突破,为打造走滑断控油气藏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从深海、深空迈入深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