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土能源合作的典范”阿姆河天然气项目
2024/7/15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壮丽75年·能源脊梁加油中国高质量发展纵深行17年合作,共赢了什么?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07-12]
6月的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腹地,赤日炎炎,银沙刺眼。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一路颠簸,走进阿姆河右岸天然气田,便可看到一座座集气站巍然屹立、一条条输气管线宛如巨龙蜿蜒、百余口气井开足马力……这里是中国石油拥有100%权益的海外最大天然气合作项目——阿姆河天然气项目。至今,这个项目已平稳运行17年。
“能源合作是中土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并拓展能源合作,有利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习近平主席对中土能源合作的殷切期望。17年来,中国石油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高效建成中国境外第一个千万吨级油气当量、百亿立方米供气能力的天然气保障项目,使阿姆河天然气项目成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主力气源。17年来,这个项目以惠民众、通民心、利民生为行动目标,寻求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开辟了友好合作新路径。
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何以行稳致远,成为“中土能源合作的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鲜活的生动注脚?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土库曼斯坦巴格德雷合同区,探寻背后的奥秘。
释放“钻井禁区”储量,让当地民众的千亿级“蛋糕”梦想照进现实
土库曼斯坦自古就和中国有着紧密往来。踏着古人的脚步,中国石油人传承丝路荣光,将中土友谊延续。
土库曼斯坦是世界第四大天然气资源国,被誉为“站在大气包上的国家”。但长期受困于技术、资金等因素,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看得见、吃不着”成了当地人口中的无奈。
如何让蕴藏于地下的千亿级“蛋糕”不仅“看得见”,而且“吃得着”?
2007年7月17日,中土两国正式开启天然气合作。同年,中国石油阿姆河天然气公司成立。
由此,许多青年工程师提着行李箱,来到了这个攸关两国人民福祉的民生项目。现任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宏鑫便是其中一员。
一到巴格德雷合同区,他感受到的就是工期紧迫、自然环境恶劣等一系列挑战。“单是一期工程就包含28座井场、长达90公里的集输干线以及多个集气站和处理厂。要建成50亿立方米商品气生产能力。”李宏鑫说,“那时,沙漠里物资匮乏,‘馕+水’成了标准餐,皮卡车就是流动办公室。”
“人拉肩扛也要把建设材料送到施工现场”,是项目建设人员达成的默契。所有参建队伍统一指挥、互相支持,万余名中土员工分秒必争,上千辆车和机械每天不停地运转。
历时18个月,阿姆河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成功投产!按国际惯例,同等规模的工程一般需要4至5年才能完成。建设者们却创造了奇迹。时任土库曼斯坦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盛赞中国石油人为“英雄般的建设者”。
“摸着石头过河”,让中国石油人看到了唤醒沉睡资源的曙光。如何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阿姆河右岸天然气田具有高压、高温、高含硫等特点,开发难度堪称世界级,是名副其实的“钻井禁区”。阿姆河天然气公司钻修井事业部副经理高成武对记者说:“阿姆河右岸留有众多苏联时期勘探钻井失败的‘火坑’‘水坑’。这些印迹见证了阿姆河右岸天然气田开发的极高难度和风险。”
“对于一般气藏,我们用勘探技术给地下储层这块蛋糕做‘X光扫描’,就能看到糖果在蛋糕的哪个位置。但是阿姆河右岸地层中的巨厚变形盐膏岩,就像给蛋糕套了个金属罩,糖果在哪里看不清、认不准。”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勘探事业部龚幸林说。
不服输的地质专家充分利用各种资料,反复深化研究,突破了传统碳酸盐岩盆地模式,创新提出大型生物礁滩体成藏理论,一举破解了这片特殊地质区域的成藏“密码”。
阿姆河天然气公司采用技术攻关与方案实施相结合的方式,让实验室和应用场无缝衔接,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将探井成功率提升至100%,发现了一大批气藏,形成了6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区。有了资源基础,公司进一步开展钻井技术攻关,集成创新了高压碳酸盐岩酸性气藏钻完井10项配套技术,钻井成功率达100%。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一条新路”,“钻井禁区”的储量终于得到释放,沉睡资源变成了“聚宝盆”。
如今,一条横贯东西的“气龙”为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多元化提供了稳定市场,不断攀升的天然气出口量也为土库曼斯坦人民带来巨大福祉。在天然气贸易的带动下,中土双边贸易额较建交之初增长近2300倍。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亲自将阿姆河右岸合同区命名为“巴格德雷”,也就是“幸福之地”。
多年来,来自“幸福之地”的天然气经过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与中国西气东输天然气管网,惠及中国22个省区市的百姓。汩汩“蓝金”在能源新丝路上流动,穿越历史烟云,友谊一脉相承。
“去中国读书”,用所学知识推动中土能源合作的车轮滚滚向前
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强调他们是中国中亚关系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传播者,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致信习近平主席的主笔人若贺曼,是阿姆河天然气公司选送赴华留学的土库曼斯坦学生之一。“很幸运,我赶上了好时候,土中校企合作点亮了我的留学梦。”若贺曼说。
自中土天然气合作以来,阿姆河天然气公司与土库曼斯坦国家天然气康采恩(简称康采恩)就为土库曼斯坦油气领域储备青年人才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最终确定了“面向土库曼斯坦高中毕业生进行选拔,择优派到中国高校学习”这一方向。为解学生后顾之忧,阿姆河天然气公司为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国际交通费及其他杂费并提供助学金。
为了保证选拔公平公正,阿姆河天然气公司与康采恩每年都会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土库曼斯坦教育部联合组建留学生选拔委员会,根据笔试和面试结果,从报考学生中择优录取。“在土库曼斯坦,这个考试的影响力很大。来自全国的近千名高中生一起‘进京赶考’,考上后就有机会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习。”若贺曼说。
2015年,通过选拔的撒普尔来到中国留学,他是若贺曼的同乡和师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完成4年的学习后,撒普尔又考入北京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今年是撒普尔来到中国的第9年。“这里已经成为我的另一个家。”撒普尔坦言,“我非常感谢中国企业给予我来中国学习交流的机会。”
今年5月7日,阿什哈巴德Gul?Zaman宴会厅门前,身穿民族服装的老师和亲友秩序井然地排开,目送着参加考试的考生们走进考场,鼓励声不绝于耳。过不了多久,他们当中脱颖而出的新一批留学生,将踏上求学之路,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2009年至今,除2020年、2021年、2022年外,我们每年都选派优秀的土库曼斯坦毕业生赴华留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外联部经理高彬介绍道。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土库曼斯坦青年学生赴华留学已成为中土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截至目前,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累计选派158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赴华学习。其中,近90人学成归国后投身于土库曼斯坦的油气事业。
6月14日,在康采恩国际部办公室,身材高挑的女孩纳斯佳拿着文件,向前来洽谈业务的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员工徐昊摆手,用一口流利的汉语招呼道:“我们又见面了。”纳斯佳也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留学生,毕业后进入康采恩国际部工作。“作为翻译,纳斯佳在合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徐昊说。
用知识反哺中土大地,用智慧描绘能源合作的广阔蓝图。如今,大多数毕业生已成长为土库曼斯坦油气领域的生力军,为土国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正如“土库曼斯坦中立网”报道的那样:中国石油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帮助土库曼斯坦发现和培养了人才,使他们成为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高素质专家,更加强了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能源和科教领域的合作。
铺设“致富路”,搭建“连心桥”,让民心工程播下友谊的种子,绽放出发展的鲜花
从阿姆河天然气公司A区营地前往B区营地,一路是宽阔的柏油路,可以实现多辆车并行。打开电子地图,在纵横交错的路网中,一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China?Road(中国路)。
在巴格德雷合同区,阿姆河天然气公司运营着2座天然气处理厂、21座集气站、161口生产井。它们分布在1.43万平方千米的沙漠中,井站之间分散度高,最远生产井距相隔约110公里。
最早的时候,这里的村庄之间只有一条条狭窄的土路,崎岖不平、坎坷难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行车途中,常常颠簸得水都没法送到嘴里。”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后勤保障中心经理于正涛说。
怎么办?修路!
为改善交通状况,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将修路当成大事来办,先后在合同区修建了长达1346公里的公路。平整的沥青路代替了颠簸的沙路,连接起营地与井场,也连接起村庄与村庄,原本3到4个小时的路程也缩短为1个小时。“这些道路在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极大地方便了附近村民的出行。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中国路’。”于正涛介绍道。
今年5月,在B区东部气田的山区间,1条宽阔平坦的马路打通了霍贾古尔卢克村与霍贾杜特雷村之间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阻隔,只有一辆摩托车勉强通行的羊肠小道一去不复返。
“公路修到家门口,出门就可以坐上车,真是又方便又干净。”家住霍贾古尔卢克村的一位农场主说,“之前看到平整的马路只有羡慕的份儿,万万没想到,这种路修到了自家门口。”
路通了,心就通了。霍贾姆巴兹镇镇长阿西洛夫·埃尔金说:“有了这些道路,牧场的物资运送条件得到了巨大改善。”一条条“中国路”,不仅为列巴普州架起了加速发展的繁荣通道,而且成为联通中国与当地民众的“心路”。
造福当地的不只有“中国路”。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始终坚持“企业发展与当地民生改善同步、与东道国发展战略同向”的理念,累计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超过2万个。当地60余家公司参与建设阿姆河天然气项目或为其提供服务,有力带动了经济发展。
家住土库曼纳巴特市的萨比娜,2009年就加入了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如今是后勤保障中心的餐饮高级主管。她的丈夫伊扎特也于2017年成为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的计划主管。“中国石油不仅给我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且为土库曼纳巴特市带来了很多就业岗位。我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萨比娜对记者说。
17年来,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的中土员工比例从3/7降至1/11。如今,200余名中方员工和2400余名土方员工共同撑起一个年产百亿立方米的现代化天然气项目。其中,基什图凡气田、西基什图凡气田管理团队和增压机组人员已经实现本土化,成为“当地员工全程驻守和自主管理”的示范生产单元。
随着用工高度本土化,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将员工发展的“独木桥”,搭建成人才成长的“连心桥”,通过管理及专业人才和操作技能人才两个“百人培养计划”,每年选派土方员工到中国学习交流。越来越多的当地员工学到了本领,凭借扎实的技能走上中层及以上管理和技术岗位。
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一个个惠民生的建设项目,一件件实打实的民生好事,帮助当地民众解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活条件,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扎根土库曼斯坦培植了土壤。这些项目就像播下的种子,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留在土库曼斯坦,生根发芽,绽放出发展的鲜花。(记者 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