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三北”地区发展新能源趋势向好
专家论坛

“三北”地区发展新能源趋势向好

2024/7/2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4-07-01]
  嘉宾:李蕾
  新星公司新能源研究院热动工程专家兼绿氢研究所、风光智能所所长
  问:在“三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何重要意义?
  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保障能源安全。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我国降低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国际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提高国家能源安全性。二是改善环境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可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导致的环境污染,同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展现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三是促进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带动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已超过60%,成为经济强劲增长点。四是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等能源新赛道“弯道超车”,形成新兴领域强大的竞争力。五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我国提升能源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器件、材料的突破,抢占未来科技革命的制高点。
  “三北”地区蕴藏着巨大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且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风光电站建设条件。另外,通过“草光互补”方式,可在获得绿电的同时,推动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一举多得。
  问:“三北”地区发展新能源有哪些优势,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发展前景如何?
  答:“三北”地区风能资源约占我国陆上风能资源总量的80%,70米高度年均风速大于6米/秒,年均风功率密度超过200瓦/平方米,具有良好的风力发电条件。同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总辐射量、年辐射量均属于Ⅰ类地区(最丰富)或Ⅱ类地区(很丰富),全年日照时数2600~3400小时。
  “三北”地区幅员辽阔,但土地开发强度低,城市建成区较分散,植被相对较少,沙化土地、荒漠土地占比较大。这些“短板”却正和风光大基地的建设条件较为契合——土地利用制约因素少,建筑、树木等遮挡少,可大规模集中布置风光发电站。并且,沙地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高,有利于光伏组件通过背板增益,实现多发电。同时,“三北”地区也是油气、煤炭富集地区,我国早已对能源外输通道进行了建设布局,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为“三北”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外输提供了基础依托。
  虽然有诸多优势,但“三北”地区发展新能源仍面临较突出的并网消纳问题。一是工业基础偏弱,电力市场规模小、就地消纳能力不足。二是大型风光基地大多地处偏远,远离用电负荷中心,且电网与电站的规划建设不同步,电力外送能力不足。三是风光发电具有很强的波动性、间歇性,而“三北”地区电源结构较为单一,调峰能力不足。四是省间与电网经营区间还存在交易壁垒,市场化程度不高。以上不足导致“三北”地区一度存在严重的弃风弃光现象,影响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对此开展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举措。
  问:我国新能源大基地大多数集中于“三北”地区,能源消费地则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产业如何从“消纳”转向“消费”?
  答:对于如何平衡好因地理错位导致的能源产消矛盾,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产业协同,扩大就地消费规模。开展清洁供暖、牧光互补、农光互补等项目,提高发电综合效益,带动下游产业链条,如特色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运输规模化发展。利用丰富的油气、煤炭资源优势,开展风光大基地+煤制气或油等“零碳”园区建设,并通过政策引导将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吸引到“三北”地区。
  二是统筹规划,提升电网外输能力。加强电源、电网规划的统筹协调,优化风光电站开发建设规模时序,加快区间电网架构优化调整及跨省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推进各类电源与电网协同发展。
  三是多措并举,增强电力系统韧性。发展多能互补,推动抽蓄、气电、核电、地热发电等调峰电源建设,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行新能源配储、商业储能、虚拟电厂等多种运营模式,开展大电网与微电网结合的电网架构改造,减轻大电网平衡压力。发展智能电网,提高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实现源网荷储联动。
  四是电氢耦合,创新能源运移载体。通过电-氢、电-氢-甲醇、电-氢-氨等转化路径实现电力消费和离网使用。利用西气东输等油气输送大动脉管道,通过天然气掺氢、纯氢管输等方式将能源外输至中东部地区。
  五是打破壁垒,激发电力市场活力。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增量配电网运营机制,打破“隔墙售电”体制机制藩篱,深入推动电力三个市场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