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华北油田高质量发展调查(下)
专家论坛

华北油田高质量发展调查(下)

2024/6/2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新华北发展之道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06-19]
  是什么,让一个老油田重新焕发青春,在东部地区实现近年来不多见的持续上产,综合能源当量连续两年换字头,规模体量剑指千万吨?
  是什么,让一个老油田视“过紧日子”为传家宝,无论油价高低、顺境逆境,始终坚持低成本理念,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又是什么,让一个老油田凝聚众人之志,锚定新时期新华北,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不断攀越新的高峰?
  成功不可复制,经验可以借鉴。今天,我们一起跳出华北看华北,看一个老油田的破茧新生带来怎样的启发,昭示了怎样的经验。
  (一)老油田蕴含着新希望:要勇于跳出舒适圈,奋力拓展新空间,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积极开辟“第二曲线”,拥抱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华北油田的发展历程中,“当年勘探、当年建设、当年开发、当年收回国家全部投资”,创造了当代石油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如今,在新区巴彦,再次上演华北速度。“当年勘探、当年建设、当年上交储量”,成为新时期高效勘探开发的典范。
  从“四个当年”到“三个当年”,时间和空间流转,发展的内核不变——华北油田面对生存抉择,始终有一种危机感;面对事业,始终有一种紧迫感;面对发展,始终有一种使命感。
  正因如此,当发展的机遇期来临时,克服一切困难,迎难而上,勇于亮剑。2017年,股份公司开始实行内部矿权流转,人多、矿权少、资源受限的华北油田深刻认识到这是个机遇,积极争取矿权,并成功获得河套盆地一部分矿权,为后续实现勘探突破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了抢抓发展新机遇,华北油田上下以永不言败的精神,不断推进勘探理论认识上的创新、生产运行和组织模式上的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的创新。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又顺势而上,乘胜追击,扩大新区勘探战果,深耕老区接力创新,终于迎来勘探上的多点开花、全面突破,成为近年来上游业务一颗耀眼的“明星”,为全国原油稳产2亿吨作出重要贡献。
  资源是基础,是家底。没有资源的可持续性,就谈不上发展的高质量。华北油田等东部老油田的稳产和上产实践让我们看到,尽管资源呈现劣质化倾向,但上游勘探开发仍然潜力不小,空间很大;也让我们读懂,只有持续不断解放思想,实现理论技术管理上的创新,才能源源不断发现更多资源,拿出更多资源。
  中国石油肩负着国内52%以上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的产量任务。在全球油市剧烈震荡、企业生存发展面临挑战时,中国石油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置于首位,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牢牢端稳能源饭碗。当前,上游业务大打勘探开发进攻仗,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不断推进矿权流转工作,在资金投入、机制创新、管理变革等方面,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发展的紧迫感,挖掘勘探开发的潜力,为夯实资源基础、殷实资源家底、牢牢稳住上游业务“基本盘”作出更大贡献。
  勘探逆境突围,彰显企业发展的底气;业务多点开花,支撑新时期企业发展空间。
  ——“华北油田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华北石油人这样定义自己。
  早在2000年初,华北油田就紧跟国家政策动向,以我国加快发展煤层气为机遇期,率先在集团公司内部开展煤层气业务,截至目前,沁水煤层气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煤层气田。早在20世纪80年代,华北油田就开始探索地热业务,是国内最早开展地热业务的企业,积累了大量技术和管理经验。2017年全面开展商业运营,2023年更是将业务拓展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华北油田能吃苦,能出去闯,到哪都能扎下根。”这是华北石油人给自己的画像。
  南至海南省,北至内蒙古自治区,远到非洲乍得……最多时4000多人远离故土,超过员工总数的1/10。他们谋生存、求发展,不等不靠不要,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去,用勤劳的双手养活自己,谱写了一曲“走出华北看华北,走出华北建华北”的发展壮歌。
  延伸业务链,拓展业务圈,聚焦解决华北油田的发展空间问题;外闯市场,走出去,着眼解决华北油田人员冗余的困境。从原油勘探开发到自筹资金建设炼油厂,从天然气生产到发展储气库业务、布局城市燃气,从常规油气到煤层气再到地热,从专注国内业务到服务海外项目……每一次产业链的延伸、每一项新业务的拓展、每一次地域的跨越,都是在践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品格,通过不断为自身发展蓄力赋能,为新时期新华北奠定坚实的发展根基。于是成就了以油气为龙头、各项业务齐头并进的华北局面,于是成就了时隔四十年建设千万吨当量综合能源公司的华北气魄。
  老油田蕴含着新希望。这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信念。当前,面对能源行业的电动革命、市场革命、数字革命、绿色革命,中国石油正努力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转型发展之路——从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供应商转变为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在变革中重塑能源未来,是大挑战,也是大机遇,更加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抢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开辟“第二曲线”,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要始终扛起责任和担当,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为自身发展拓展新空间、积蓄新条件,奋力奔跑,积极拥抱属于自己的春天。
  (二)低成本发展无止境,干毛巾能不能拧出水来?这既是方法论,也是认识论。我们既要突破方法的“无人区”,也要打破认识的“禁区”,把不行变成行,那才是真本事。切忌以“压弹簧”的方式过“紧日子”,要跳出“油价周期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坚持过好“紧日子”,就能拼出好日子
  有这样一段故事镌刻在华北油田的发展史上。
  20世纪90年代,为了延长产业链,华北石油人曾三年不涨工资,用“涨工资”的指标建设了两个炼厂。
  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华北石油人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先生产、后生活,探索出了一条极具华北特色的低成本发展之路。
  在今天,过“紧日子”、奉行低成本发展战略举措,仍然是华北石油人深刻认同的理念、严格遵循的规范。
  勘探上,一口探井的投资额被一压再压、一降再降;开发上,一个小站不比设备新旧,只比设备运行时间的长短,电费节约了多少……
  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过好“紧日子”。对于华北油田来说,这是曾经的生存智慧;如今,这是主动选择的发展哲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来,集团公司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和低成本发展,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如一推进低成本战略。华北油田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印证:低成本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不是一时之策,更没有捷径和良方,只有年复一年锚定目标不放松,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方能常见效、见长效。
  尤其是近2年,国际油价处于相对有利的空间,集团公司低成本发展、提质增效等工作见到了一定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低成本发展,考验了一个企业的战略定力、发展定力和文化定力。应当看到,我们效益回升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在低油价时紧一紧、高油价时松一松,或者在日子难过时紧一紧、日子好过时松一松,以“压弹簧”的方式进行低成本发展最不可取。油价低时成本自然要低,不低成本发展就会陷入亏损,变得被动;而油价高的时候,也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不断提升效益发展的空间,如此才能从容地跳出“油价周期率”,将效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在精细化管理发祥地——王四联合站,一代代干部员工不仅坚持精细管理,过好“紧日子”,还瞄准精益管理,不断迭代、持续升级。他们今年出版了口袋书,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固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的精细度、精益值。干部员工说:“我们发现,工作越干越有潜力。”
  针对运行成本占比最大的一项——电费,华北油田已经连续3年开展深度节能工程,每年节约电费的目标达到近1亿元。同样的目标,要求却一年比一年高,工作一年比一年难。即便如此大家仍然认为:“我们发现还有节约空间。”
  干毛巾能不能拧出水?这既是方法论,也是认识论。既要突破方法的“无人区”,也要打破认识的“禁区”。低成本发展不设限,提质增效无止境。一句广泛流传的话得到了华北石油人深深的认同:“说不行容易,把不行变成行,那才是真本事。”
  近年来,集团公司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工作,从“升级版”到价值创造行动,再到“精进版”“增值版”,变换的不单单是主题,还有内涵,提质增效工作始终在路上,始终有新空间。对此,华北石油人主动提出:“‘增值版’怎么增值,增哪些值,我们华北油田要解题,要给出自己的答案。”
  如此精打细算,你们图个啥?我们向不同的采访对象抛出同一个问题。
  华北石油人有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年年有突破?是我们从自己嘴里抠出来的。同样的投资,我们每年能多干一两口井,有余力探索。近年来,正是通过这种探索性的实践,我们不断取得勘探上的成功。”勘探事业部副经理、安全总监蔡军这样回答。
  ——“在单位上班,要和家里过日子一样,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只有这样,日子才越过越好了。”采油一厂保定采油作业区西柳10巡检维护班班长黄京生表示。
  省下投资,为了更多的油气发现;精打细算,为了企业的永续发展。正是过好了“紧日子”,才拼出了今天的好日子,这就是坚守低成本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欲事立,须是心立。”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成果。一线是推动发展的主阵地,只有主动去一线接“烫手山芋”,只有多往“矛盾窝”里钻,才能弄清楚“是什么”,进而弄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只有上下齐发力,合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才能汇成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共赴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巴彦油田,闪耀宝石花的辉煌,一座新型石油基地,雄伟耸立在祖国北疆……”歌曲《巴彦油田之歌》饱含了华北石油人的激情与梦想。
  如同歌词所写,巴彦油田沿坡寻源,接连获得勘探突破。听到这些消息,79岁的华北油田原党委书记、总经理于英太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思绪万千,写下了《巴彦油田之歌》,为之欢呼歌唱。
  和于英太一样的,还有董范、张以明、费宝生等一批老同志。有的人退而不休,仍潜心地质资料研究,心系勘探开发工作,为油田发展倾注力量;有的人已经80多岁高龄,依旧与一线保持紧密联系,始终耕耘在科研一线。新的项目在哪里,他们的关注点就在哪里。这是他们不变的追求,也是他们坚守的作风。
  ——牵挂一线,就是牵挂事业;深入一线,就是深入实践。
  开发事业部党支部书记、副经理王亚洲接受采访时说,华北油田的干部常跑基层。2021年,他在二连分公司待了7个月之久,现场讨论定方案,紧接着就组织工程实施。“有时候一周都在井场,很少在办公室。”王亚洲说。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机关不是少数。
  从“华北明珠”白洋淀畔到八百里太行山脚下,再到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华北油田的业务点位多、范围广、战线长,成百上千个项目在一线铺开,成千上万名员工在基层奋战,领导干部靠前指挥、靠前工作。他们扎扎实实的作风与担当,全力保障了华北油田的增储上产。
  这种扎根基层、扎根一线的“一线工作法”,在今天尤为重要。“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一线是推动发展的主阵地。只有主动去一线接“烫手山芋”,只有多往“矛盾窝”里钻,才能弄清楚“是什么”,进而弄清楚“为什么”和“怎么做”。秉持这种务实、踏实、落实的干事创业精气神,坚持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才能在新时期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
  ——身到一线,更要心到一线,葆有基层和一线情怀。
  4月10日,华北油田财务资产部办公室接到一通来自基层员工的电话,他们想咨询第一季度的动态分析情况。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立即按照业务归属找到了预算科,最后由预算科主动为基层员工解答。“争取让基层员工办事只打一个电话。”这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准则。
  “价值从油气里创造,机关不直接创造价值,服务好基层就是创造价值。”华北油田机关部门弘扬的这种理念,就是心怀基层服务一线的理念。
  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能只理解为字面意思上的“身入”,更重要的是心在基层、心怀一线。只有让各项措施接地气,在日常的沟通中真正理解基层、真心帮助基层,打通机关和基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才能不断推动石油事业向前发展。
  ——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作表率,基层员工奋斗的信心更加坚定,脚步更加坚实。
  采油一厂保定采油作业区西柳10巡检维护班管理着200多台(套)设备、116口油水井。一年到头,班长黄京生在班上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得多。他说:“我这人爱操心,每天不把站内站外的所有设备检查个遍,就放心不下。站外的油水井一两天跑不过来,我就列出计划分着跑。”
  一个个行走在油气事业火热一线干部员工的身影,塑造了新时期新华北的奋进姿态。干部员工从上到下齐发力,合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将昂扬的干劲,汇成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共赴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欲事立,须是心立。”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业绩成果。在华北油田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精神和作风,浸入一代代人的血液和骨髓。他们始终葆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守正创新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志气,在坚定信心中汇聚力量,在凝心聚力中实现目标,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在这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上,一场新的远征正始于足下。光荣与蓝图、奋斗与突破、探索与创新,交汇成“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华北新篇章,奏响雄浑的交响乐章。
  (尉赵阳、熊巧红、李文婷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