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产研深度融合增添发展活力
专家论坛

产研深度融合增添发展活力

2024/1/3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4-02-01]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张金龙
  西北油田科技管理部副经理刘军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产研深度合作?为实现产研协同,中国石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张金龙:当前,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创新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生产企业最了解市场需求,拥有资金和产业化能力,但缺少高素质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具有局限性;科研机构具有人才、技术和科研资源优势,但资金不足、产业化能力有限。因此,通过产研协同,将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有效结合,实现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产研合作,始终坚持“内抓‘十条龙’、外抓联合体”。以“十条龙”为代表的中国石化重点科技开发攻关项目,开展至今已有30余年,其运行模式就是将科研、设计、生产、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单位组织起来,生产企业作为依托、科研院所研发技术、设计施工单位提供设计图纸并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强化“技术研发-中试生产-市场应用”的衔接,效果显著。多年来,在产研合作模式的引领下,一大批新产品走向市场,诸多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建设。以石油工程为例,通过近三年的联合攻关,在特深层、高酸性、致密性和页岩油气等重点勘探开发领域形成了石油工程十大核心技术、培育了十大特色产品,有力保障了“深地工程”“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产研深度融合对油田企业实现高质量勘探开发有何推动作用?
  刘军:产研深度融合是西北油田科技创新的重要“推进器”。近年来,西北油田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聚焦生产科研难题,依托国家、中国石化重点项目,集聚油田、高校、研究机构等优势科研团队力量,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协同发力,在科技赋能提质增效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西北油田与中国石化上游“三大院”不断完善“大兵团”作战模式,联合打造“嵌入式”“专项式”项目组,形成了“统筹协调、优势互补、明确目标、精准考核、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赢机制,并在盆地基础研究、解决现场生产难题、风险勘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面临诸多世界级难题,产研深度融合是破解难题的根本途径。西北油田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创新力度,瞄准引领带动性强、攻坚难度大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持续升级和创新组织模式,不断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同时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进一步探索鼓励多方科研团队勇闯深地“无人区”的基础研究机制,大力提升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努力在深地油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研究等领域再获原创性突破。
  ■目前,中国石化产研合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持续推进工作?
  张金龙:产研协同工作模式带来的效益清晰可见,但距离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产研结合不紧密的现象仍然存在,科研机构过于注重技术的创新性,却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二是面临同质化发展困境,各企业专业特色不突出,导致有限的资源力量投入分散,影响了技术研发效果;三是产研融合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生产单位、科研机构责权利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双方协同效能发挥不够到位;四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外部环境仍需改善。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解决。一要强化生产企业在产研协同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把准行业大势,持续跟踪梳理市场需求,为科研机构“出好题”,让技术研发紧跟市场变化。二要注重工程技术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以石油工程为例,一方面梳理不同储藏下的工程技术谱系,找准工程技术难点和培育方向;另一方面按照专业化发展策略,统筹直属科研机构和企业下属科研单位研发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工程服务队伍,从源头避免内部同质化竞争。三要充分调研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在责权利方面的诉求,特别是针对新产品、新技术做好质量与风险管控,同时建立适度的容错机制,消除企业不敢用、不愿用的顾虑,加快提升产品和技术成熟度;完善当前的奖励机制,对主要贡献人员在产品和技术市场生命周期内给予阶梯递减的持续激励,既充分肯定科研人员作出的重要贡献,又传递持续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四要做好产研融合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专利发明人给予充分尊重,不能以外委、出资及其他理由剥夺主要发明人的权益;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发明人的合法权益;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利用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