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天然气产供储销建设谋划重大布局
专家论坛

天然气产供储销建设谋划重大布局

2019/9/16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19-09-12]近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9)》预计,2019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10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长约10%。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未来工业燃料、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将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这份报告由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联合编写,谋划了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重大布局。众多业内人士认为,下一步要扩大开放,吸引更多主体进入上游勘探开发领域,同时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组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补足储气调峰短板,此外,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竞争性环节的价格。
  上游勘探开发引入更多主体
  2018年是检验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建设实效的元年。《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总投入约2667.6亿元,同比增长20.5%。新区新领域取得突破,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渤海海域天然气相继取得一批重大发现;渤中19-6气田天然气和凝析油储量均达亿吨级(油当量),是京津冀周边最大的海上凝析气田。
  在此之下,国产气增量连续两年超百亿立方米。2018年,全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约8312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约3892亿立方米;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247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约287亿立方米;煤层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约为147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约41亿立方米。2018年,国内天然气产量约为1603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23亿立方米,增速8.3%,其中页岩气约109亿立方米,煤层气为49亿立方米,煤制气为30亿立方米。
  但是,我国近十年来天然气产量的年均增量和增幅与消费量相比还是远远不够。“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天然气消费量的增幅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2018年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40%。”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也直言,上游勘探开发仍有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过快攀升使得供应安全风险明显加剧。
  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增储上产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报告》提出了未来上游生产的四个主要布局,一是全力打造四川盆地天然气生产基地。通过加大深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开发,未来四川盆地天然气生产占国内总产量1/3页岩气有望超过常规气成为主力气源。二是加大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开发,加大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以及碳酸盐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三是海上天然气资源丰富,加大推进有关生产、上产的步伐。四是力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全面开花”。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在我国,上游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公司进行。“随着油气管网的独立,从天然气产业发展来讲,上游的供应主体太少,能不能考虑通过混合所有制来让更多主体参与,这样能够使我们产量大幅增加。”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表示。
  王一鸣也建议,深化油气体制机制改革,上游探索形成有利于多元社会主体长期进入、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加强政策措施配套,继续研究推出有利于天然气增储上产的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和产业支持政策。
  “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强制性油气区块退出力度,扩大竞争性出让的范围,让更多主体进入这个领域。”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应红称。
  “全国一张网”补足储气调峰短板
  在大力提升上游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建设在中游的重点则是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补足储气调峰短板。
  《报告》显示,随着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和储气调峰领域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储气设施建设开始集中发力,2018年至2019年供暖季,“南气北上”等互联互通工程实现了新增供气能力6000万立方米/天的目标,有力保障了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截至2018年底,我国天然气干线管道总里程达7.6万千米,一次输气能力达3200亿立方米/年。2018年至2019年供暖季前,上游供气企业已建储气能力约1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17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约87亿立方米,LNG储罐罐容约53亿立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受制于地下储气库和LNG储罐较长的建设周期,预计储气能力按期达标存在较大压力。”我国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司长顾骏在解读《报告》时指出,我国现有储气能力相当于年消费量的5.7%,与12%~15%的世界平均水平尚有差距。当前储气设施建设面临规划选址难、用地难、盈利模式亟待突破等制约。下一步,拟围绕天然气产区和进口通道,重点打造区域地下储气库群,解决重点储气库用地问题,同时抓紧建立完善相关市场机制,加大政策支持,使储气设施投资可回收、运营可持续。
  《报告》还建议全力打造环渤海天然气供应保障体系。在进一步完善环渤海地区管网体系的基础上,依托现有港区布局建设一批LNG接收站,增强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天然气多元保障及抗风险能力。该区域环保要求严,需在围填海及环保政策、用地用海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项目按期落地实施。
  李冶也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实施补短板工程,统筹推进天然气管网、地下储气库、应急储气和调峰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切实推进天然气的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已审议通过,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组建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皎在近日的亚洲天然气产业发展新动能论坛上表示,即将成立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独立第一阶段涉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个石油公司、四类资产。一是三大石油公司全资和控股的干线管网(4MPA以上);二是三大石油公司控股和参股的省级管网;三是三大石油公司全资和控股的对保供意义重大的接收站;四是三大石油公司全资和控股对保供意义重大的储气库。
  推动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280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5%,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达7.8%,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日最高用气量达10.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0%。从消费结构看,工业燃料占比38.6%,城镇燃气占比33.9%,发电用气占比17.3%,化工用气占比10.2%,其中工业燃料和城镇燃气增幅最大,合计用气增量351亿立方米,占年度总增量的84%。从区域消费看,各省天然气消费水平都有明显提升。2018年,京津冀地区天然气消费量为439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5.6%。浙江、河北、河南、陕西四省的消费规模均首次超百亿立方米,全国天然气消费规模超过百亿立方米的省份增至10个。
  顾骏表示,从国际趋势看,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23%,仍是未来唯一增长的化石能源,国际能源署(IEA)、BP等机构预测2035年左右天然气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将带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天然气在我国能源革命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预计2050年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保持增长趋势。
  《报告》建议,下一步合理优化用气结构。在确保民生用气的基础上,工业领域用气按照“可中断用户优先、稳步推进‘车船用气’、适度发展发电、从严控制化工用气”的要求执行。在天然气发电上,近期发展调峰、分布式项目,中远期发展热电联产和多能互补。积极推行供暖热值计量,发展建筑节能,加强对节约用气的宣传和引导。
  对于天然气市场而言,价格改革不可或缺。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步伐有所提速,居民与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实现“并轨”,上海、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国内天然气交易产品和交易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王一鸣建议,未来下游应继续推动市场化和价格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实降低企业用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