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石化企业如何与城市共生共兴(图)
专家论坛

石化企业如何与城市共生共兴(图)

2019/6/1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9-06-06]

  [编者按]我国许多石化企业建厂初期选址都在偏远郊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步被城市包围。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炼化企业处于城市包围之中,生存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和挑战。2017年,国家出台《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77号文),对石化行业的提升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时间表。那么,在政府制定的搬迁目录和时间表里,被城市包围的一些石化企业会不会“搬迁入园”?在新建项目纷纷入园,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显著的园区化大趋势下,原有石化企业如何在有限空间求生存?石化企业如何与城市共生,修筑“护城河”实现高质量发展?让我们一探究竟。

  会不会“搬迁入园”:石化基地将与新规划化工园区短期并存
  提要:目前,由于石化企业普遍符合“就地改造达标”要求,现实情况下,暂时避免了“搬迁入园”的命运,我国由大型石化企业形成的天然石化园区短期内将与化工园区并存,那么,在当前情况下,石化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与城市和谐共处的问题。
  石化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GDP占全国的13%左右,多年来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回顾我国石化发展历史,往往都是先有石化项目,后在周边逐渐形成生活居住区、商业区等城镇人口密集区,人为造成“城围炼厂”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环保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成为我国适应城镇化发展、降低城镇人口密集区安全和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在5月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联合召开的“2019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处调研员韩敬友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均提出要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2017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指导意见》(国办77号文),《意见》提出了2025年前,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的危化品企业,要就地改造达标或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的目标,其中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企业要求在2020年年底搬出。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全国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76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57家。全国已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超千亿的超大型园区14家,500亿-1000亿的大型园区33家,100亿-500亿的中型园区224家。截至目前,除北京、上海、宁夏、海南等4个省份没有搬迁改造之外,其余2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陆续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编制完成了《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确定了搬迁改造企业名单和搬迁改造方式。绝大部分企业已启动和搬迁改造工作,截止到2018年年底有20%左右的企业完成了搬迁改造。“大部分已完成搬迁改造的企业,通过搬迁改造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有很多企业搬迁改造前处于亏损和微利的状态,经过搬迁改造,基本上是走向了良性发展的路子。”韩敬友介绍。
  记者经过多方采访证实,目前,由于石化企业普遍符合可以“就地改造达标”的要求,在诸多现实因素制约下,暂时避免了被“搬迁入园”的命运。
  这意味着,我国由传统大型石化企业形成的天然石化园区或者说石化基地短期内将普遍面临与化工园区并存,需要通过改造就地提升的发展局面。那么,当前石化企业特别是老的炼化企业的紧要发问题就是如何在当前情况下进行就地升级改造,与城市和谐共处。
  化工园区的最大优势是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以大亚湾化工园区为例,作为十大石化产业之一,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大亚湾化工园区现已落户了上下游项目89宗,总投资1800多亿元。2018年的炼化一体化规模已经跃居全国第一。特别是埃克森美孚和中海壳牌三期项目先后落地,必将有力地促进石化产业基地的园区化、一体化和装置的大型化,有力地促进产品链、产业链上下协同,打造共享利用、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不断提升大亚湾石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助力建设大亚湾世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介绍,世界级的石化基地以及合规化工园区的发展建设和规划,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不应该是一个企业的简单集聚,在化工园区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之中,坚持6个一体化的有机发展理念:原料产品项目的一体化、公用工程物流一体化、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和科创一体化,这是全国化工园区建设和管理的标准方向。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体系和最发达的基础设施,园区化的规模效应带来的是明显的成本优势,意味着进入园区内的企业大量资金成本的节省,以及较高的效率提升。杨挺认为,通过建设一批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将形成全产业链化工行业的成本节省,形成我国化工产业未来发展的明显优势。“可以说化工园区在承载着未来行业发展的平台基础责任是责无旁贷的。”
  要不要突出“重围”:双向约束“产业集群”与城市共生“进化”
  提要:打造世界级石油和化工产业集群,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到强的必要环节。在石化民营、外企、国企三足鼎立,园区化成为大趋势的格局情况下,传统石化企业的路该走向何方?要不要跳出思维的“围城”,在下一轮竞争中进阶升级呢?
  当前,全球石化产业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技术、高端市场和高端产业链上,竞争的水平越来越高,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竞争的强度也越来越激烈,这种新形势必然要求我国石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走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新建石化企业普遍都有良好的规划,特别是石化产业集群依托园区,享有降低入驻企业成本的一体化服务、完善循环的生产生态体系。在新建项目纷纷入园,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显著的大趋势下,原有城市型炼化企业如何在有限空间求生存?高质量发展之路该走向何方?
  我国将强化规划的双向刚性约束机制。在“2019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介绍,化工园区的规划与城市中远期定位相结合,明确化工园区和城市建设边界,并建立规划执行双向约束机制,避免再走“化工围城”老路,既带来重大风险隐患,又严重影响石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寿生透露,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我国石化产业将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8个字上下功夫:有序推进企业搬迁入园,“巩固”化工园区整治排查成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化工园区特色发展能力;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化工园区建设发展质量;加强园区责任文化建设,“畅通”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交流,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行业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但凡列入国家搬迁名单的企业,都会借机实现转型升级,使企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和管理水平来一个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改变和提升。”李寿生表示,将加大政策协调力度,给予化工园区和搬迁企业更大支持,促进搬迁项目优化提升,有序引导过剩产能和低端产能退出,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
  值得关注的是,园区化产业集聚必将催生一批化工新材料等高端特色化工园区。未来我国将坚持有限资源、有限目标原则,针对区域性目标市场,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定位的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专业特色明显的化工园区。围绕大飞机、高铁、汽车轻量化、电子信息等重大工程需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化工新材料园区、高端精细化学品园区、现代煤化工园区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专用树脂、特种工程塑料、高端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功能材料、医用化工材料、高端电子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以及石化催化剂、特种助剂(添加剂)等特种化学品,打造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化工园区和产业基地。
  此外,国家将提升园区建设发展质量,严格制定化工园区建设和准入标准,限制化工园区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综合考虑资源、区位、市场、物流等优势,统筹区域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化工园区布局规划,通过调整与整合,优化提升重点项目布局和存量布局,推进建设世界级石化和化工产业集群。此外,我国将与世界先进化工园区进行对标,在产业集聚、研发合作、技术转化、营商环境、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特别是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等指标对比上,寻差距、找不足、补短板,引领更多化工园区向绿色化、专业化和一体化加快迈进。总之,特色发展、管理规范、高效运行、安全绿色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石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市场的转换和国家战略调整,不同的城市会选择性发展特色园区。石化企业选择延伸产业链更需提前谋划布局。
  随着外资、民营大型石化企业相继建设投产,石化格局民营、外资、国企三足鼎立,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城市型炼化企业如何突出“围城”,在新一轮拼杀竞争中进阶升级呢?
  共生是根本,城市型炼化企业应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生态环境”,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提升创效能力,实现炼厂与当地的价值共享。然而,“进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能不能“进阶升级”:延伸产业链依托城市共同修筑一道“护城河”
  提要:为了确保城市炼化企业就地提升发展,国家和企业都在努力加强修筑“护城河”,加大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应急救援等方面投入,提升安全环保管理水平,让城市炼化企业与城市、居民和谐高质量发展。
  此前,城市型炼化企业发展主要有整体异地搬迁和就地提升发展两种思路。由于整体搬迁,让炼厂进入统一规划的化工园区或者远离城市的郊区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如就搬迁方案而言,如果先拆后建,不仅需大量搬迁资金投入,还将至少停产3年以上;如果先建后搬,除需要数百亿元建设投资外,还将面临60%~70%的现有资产无法利用的巨大资产损失。现有的原油、成品油管道及油库与相关炼厂相连,一旦搬迁,这些外围配套系统改造也需要巨大投入,也涉及职工安置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且随着城市化发展几年后又可能形成新的“城围炼厂”,存在再次搬迁的隐患。
  虽然整体异地搬迁所具有的优势也有很多,如搬迁后炼厂未来发展有较大空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发展环境。但劣势也很明显:需要巨额资金且重建周期长,资产大量浪费,影响经济效益,恐怕企业难以消化承受。其实就地提升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可能与国家现行标准、行业规范存在矛盾;二是存在一定升级改造成本;三是周边社区居民对于炼厂认可难度加大;四是企业后续发展制约条件较多。
  石化基地企业集中、装置密集、危险源众多,是重特大安全与环境事故的重点防范对象。对此,企业一方面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委托加工、物料互供、余热综合利用等方式积极延伸产业链,打造强劲产业集群;同时,做好本质安全和环保,依托城市加强修筑“护城河”。如进一步加强监测监管,企业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切实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加强在役装置安全设计诊断,强化罐区和动火等检维修作业环节安全管理,确保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和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有效运转,应急监测预警措施及时到位,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在线监测监控,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处置,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目前,国家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正加快推进。炼化企业通过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公用工程及公共服务的共享与循环使用,促进企业间能源和物料的循环利用,提升企业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健全化工园区绿色标准体系,优化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推广节能、低碳、节水技术,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重点抓好废盐、废酸、VOC治理工作,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
  石化行业大力推广责任关怀理念,实施责任关怀六大准则,不断提高工艺安全、职业健康、产品安全监管、储运安全和污染防治的水平。通过实施一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一批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加快建立循环型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链。13家化工园区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园区,51家化工园区签署了“责任关怀“全球宪章,超过10%的省级以上重点化工园区启动了智慧化工园区建设。
  此外,石化联合会正研究启动一批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按照“成熟一批,创建一批”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化工园区标准化体系,努力为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当然,在园区或企业“晋级”的路上,除了石化企业的软硬件措施提高加强,同时,城市及园区专业化服务能力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也需要同步提升。依托城市,整合园区内外资源,实现园区信息技术设施现代化、公共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资源利用绿色化、产业发展智能化,不断增强依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特别是在责任关怀体系中不可或缺职业健康方面。作为世界级化工园区的“标配”,针对高危行业的应急医疗救援机构在我国尚处于短缺的状态,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化工职业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寿勇明等呼吁业界尽快普及和加强化工领域职业健康管理和应急医疗救援,以缩小我国与世界的差距。“国外的先进化工园区都配有专业的应急医疗救援机构,一般是建园区时就同时成立相应的医疗机构,承担起园区及区内企业的日常职业医疗工作和应急医疗救援职能。而在我国,这些职能都由社会医疗机构承担,园区专业的医疗救援机构仅有上海化工区一家配备,其他的尚属空白,这一局面亟待改变。”
  目前上海化工区正在建设职业健康大数据平台,可以更好地服务园区内企业及劳动者,为劳动者提供完整的职业档案和健康档案记录,通过信息化管理,持续积累运营数据,建立运行参数,深度挖掘和运用信息数据,降低职业卫生事故的发生,避免因职业卫生事件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提高园区和企业社会形象。同时,基于企业生产信息、人员岗位信息、危害因素信息和职业体检信息等多种职业健康信息的预测预警,能为管理者的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关怀是石化行业的标准,也是必经之路。在保障城市与石化周边本质安全中,有备无患的“护城河”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点评
  城市型炼化企业如何破解高质量发展困局
  中国石油政策研究室副总师潘涛
  综观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历史,每一个石化强国均有世界级的化工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未来园区也将成为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主战场”。石化企业如何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走出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有效破解发展困局,实现与城市和谐共处,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在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炼化企业位于城区或城市周边但又处于当地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范围之外,周边存在居民区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这些炼化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企业建厂初期选址都是远离市区,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企业周边逐步被城市蚕食,安全信任和环保投诉压力较大,严重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严峻的形势、严格的监管倒逼城市炼厂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创新管理,破解困局,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对于现有城市型炼化企业的发展,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企业后续发展和技术、产品革新的空间;企业的能耗水平及改进空间……加大对炼厂安全、环保等方面投入,提升城市型炼化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环保标准,降低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安全、健康威胁,实现与城市和谐共生。从国外情况来看,许多炼厂如德国巴斯夫公司、韩SK能源公司等均距离城市较近,经过多年发展实现了与城市和谐共存。
  城市型炼化企业实现就地提升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主动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建立以满足相关安全生产、环保排放等标准为核心的就地提升发展体系,全面提升炼化企业本质安全、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最终实现安全可控、环境友好、和谐共生目标。为使城市型炼化企业达到以上目标,建立安全提升体系、环保提升体系、标准化提升体系、信息化提升体系、技术和装备可靠性提升体系、与城市和谐共生提升体系。
  城市型炼化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之后,目前已经进入转型关键时期,除了“城围炼厂”的困局之外,还有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清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改善、创新创效能力、人才培养激励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必须抓住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质量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案例
  长庆石化“示范型城市炼厂”探索
  长庆石化处在西安和咸阳两个城市融合的交汇线上,紧邻渭河湿地公园,是典型的“城中厂”“河边厂”“景区厂”。2015年,为破解“城围炼厂”困局,公司把“示范型城市炼厂”作为奋斗目标写进工作报告,并上升为“十三五”战略,致力于为炼厂与城市融合发展贡献长庆石化的智慧和方案。
  以“硬安全”打造放心工厂
  长庆石化坚定不移把安全作为城市炼厂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地方政府和中国石油关于安全生产的要求,践行“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理念,把“硬安全”的管理要求落实到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公司建立并有效运行QHSE管理体系,每年滚动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保证体系有效运行。以全面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为抓手,引入美国杜邦安全管理理念,强化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用好“从严管理”和“量化审核”两大法宝,实现了安全环保责任无盲区、全覆盖。强力推动安全环保隐患治理,利用大检修和专项治理等机会,消除各类隐患130多项,杜绝了重大隐患。把有效控制风险作为安全环保管理的重点,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强化应急能力建设,自建专职消防队和义务消防队,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定期与地方政府联动演练,基层班组初期事故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公司荣获2018年“陕西省标准化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称号。
  2018年,公司一次通过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现场评审验收,取得了国家安全生产领域最高级别、最具权威的认定。
  以高标准打造绿色工厂
  长庆石化地处汾渭平原,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战场之一,环保压力巨大。长庆石化把绿色作为示范型城市炼厂的永恒底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的理念,强化环保升级升位管理,打造绿色工厂。
  公司坚持以达标排放为底线,以“超净排放”“近零排放”为目标,执行比国标特别排放限值更加严苛的企业内控标准,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加强日常运行监督、环保专职监督和在线、移动监测,抓好异常工况应急应对,确保了环保排放“硬达标”。本着“什么钱都可以省,环保投入一分都不能省”的原则,公司持续加大环保投入,近年来先后实施了160余项技术改造,建成或完善19套环保治理设施,以新技术、新装备、高投入提升环保排放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70%以上,装置大检修期间实现了“气不上天、油不落地、声不扰民”的绿色检修目标。

  公司高度关注企业周边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把异味治理作为着重发力和长期坚持的工作,与“国家环境保护石油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开展战略合作,集中进行VOCs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先后开展四轮检测和治理,VOCs排放量减少约80%;建成投运成品油火车密闭装车及油气回收设施、污水处理场含烃废气收集装置、储罐区升级改造等项目,低排放、无异味、低噪声绿色生态工厂的目标初步实现。2017年公司获得西部地区和中国石油首张石化排污许可证,2018年获得“石油石化行业绿色工厂”称号。去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来到长庆石化,对公司环保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特别赞扬了公司VOCs治理效果。公司还主动揭开“围墙内工厂”的神秘面纱,以自信的底气、开放的心态、友好的姿态,常态化开展“公众开放日+公众互动日”活动,把社会各界人士请进工厂,零距离感受企业在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行动,有效消除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对炼化行业的偏见和误解,为公司推进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通讯员殷涛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