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原油生产“过坎爬坡”步入上升期(图)
2019/3/1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对当前我国油气安全的观察与思考(上)[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9-02-28]
国家统计局最新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910.6万吨,同比下降1.3%,产量下降幅度比上年收窄2.7个百分点,是继2016年我国原油产量调减至2亿吨以下后,下降幅度最小的一年,止跌回稳态势明显,国内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初见成效。
“2018年是我国原油生产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这一年开始我国原油生产将步入一个新阶段,从2019年开始产量将会止跌回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开发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唐玮认为。
国内原油生产“过坎爬坡”新阶段面临哪些新形势新挑战?如何理解原油生产所处的新阶段?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新要求,我国原油生产又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需求高强度高难度
——“三高”挑战塑造我国原油生产历史新坐标
用历史的眼光看,2018年是我国原油产量10年来的低点,但石油产量增速乏力之势早见端倪。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生产始终保持高需求度。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多年来,石油勘探开发始终保持高强度。自1978年原油产量跃上1亿吨以后,产量连续30多年持续增长,并在2010年产量实现突破2亿吨的历史性跨越。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2.15亿吨的峰值。
但与产量绝对值持续增长的态势不同,在增速上已经呈现逐步放缓态势。“十一五”期间,我国原油产量年均增幅为2.49%。“十二五”期间这一数字则降为1.32%,进入“十三五”,增幅数字更是由正转负。
2016年是我国原油生产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我国原油生产持续增长;在此之后,我国原油生产与进口的剪刀差不断拉大。这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低油价。
2014年,国际油市正式开启了延续至今的新一轮低油价周期,给全球各大油公司生存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为应对低油价冲击,从2014年下半年起,各大油公司纷纷调整原油生产策略,压缩上游投资,并对当前油价下低效及无效产能进行压缩。2014年全球上游油气投资额7000亿美元,2015和2016年则降至5000亿美元和3800亿美元。国内油企也不例外。由于产能转换成产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2014年开始的策略调整,2016年效果开始逐步显现。
当然,低油价并不是产量持续下降的唯一原因。历经多年高强度勘探和高速高效开发,各油气田勘探程度越来越高,资源品质劣质化趋势愈发明显,寻找规模优质储量的难度持续升级。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油气勘探整体进入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中,低渗、超低渗储量占70%,低丰度储量占90%以上,整体进入低品位资源勘探阶段。
而原油开发形势也不乐观。以中国石油为例,已开发油田均处于“双高”开发阶段末期,综合含水达89.3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为78%,即将进入“双特高”开发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有效挖潜难度持续增大,增产措施效果也不断变差。随着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新区新建产能产建效率下降1倍以上,导致百万吨产能投入储量大幅增长。随着单井日产量的持续下降,多井低产的矛盾日益突出,原油开发成本持续提高,给效益开发带来极大挑战。
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长期高需求、石油勘探开发持续高强度、石油生产难度升级,这是我国原油生产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克服这些重重“关卡”,则是实现筑底回升的先决条件。
战略引航加大投入改革升级
——三重视角看增势,2022年国内原油产量或重回2亿吨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批示精神指导下,国内各大油公司明显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节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为2019年企稳回升奠定了基础。
从今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家油公司的战略规划、投资部署、创新举措来看,原油产量止跌回升,动力十足。
产量筑底回升需要清晰明确的战略规划引航。面对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石油企业纷纷行动起来,以高质量顶层设计引领高质量油气供给,擂响勘探开发增产攻坚战鼓。中国石油编制形成“国内勘探与生产加快发展规划方案”,从资源发现、油气生产、改革创新等各个层面对提升国内勘探开发力度进行部署,进一步突出油气勘探主攻方向,加大重点油气田上产力度等,激活增储上产全要素。中国石化把扩大油气资源放在公司发展的重要位置,推动油气储量产量实现稳定增长。中国海油提出要提高国内新增探明油气储量,扎实推动“渤海油田再稳产10年”工程,为提高国内储量产量多做贡献。
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是油气勘探开发的三大基本属性,投入是回报的先决条件。中国石油明确表示将投资安排向上游倾斜,今年国内勘探开发投资运行方案同比增长25%,其中风险勘探投资从10亿元增至50亿元、增长4倍,并持续完善增储上产激励政策,加大对取得油气勘探重大发现、油气产量超产单位和个人的奖励。中国石化表示要持续加大勘探投入力度,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油气储量产量实现稳定增长。中国海油今年国内上游投资比2018年多80亿元,其中勘探投资较去年增加20%。
高目标高要求需要非常规举措,超常规发力。中国石油落子改革创新,激活增储上产新活力。近期,中国石油全面启动第二批矿权内部流转工作,流转区块、面积、层次均较首轮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拓展,推动国内勘探开发工作再提速。同时,进一步深化油气田扩大经营自主权、精准奖励、“1+N”市场化服务模式等各个层面的改革,以改革激发增储上产活力,以改革积蓄前进动力。
集聚合力,强势突围。从2018年勘探开发表现来看,走出“谷底”蓄势待发。中国石油在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等油区的石油勘探均获重大战略突破,为增储上产开辟战略新领域;中国海油通过精细勘探,发现了亿吨级油田——渤中29-6油田……这些发现为原油产量回升做厚储量“家底”。从今年1月份国内原油生产情况来看,已经见到筑底回升的苗头。中国石油今年1月份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8%,终结了连续4年下降的势头。
“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势以及各大油公司规划方案,2019年国内原油产量将回升至1.9亿吨以上,2022年将重回2亿吨之位。”唐玮分析道。
技术关成本关改革关
——冲破“三重门”,积极理性推进原油产量可持续增长
尽管国内各油气生产企业从各个层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但由于建产需要一定周期,油气产量回升并非立竿见影,国内原油产量重上2亿吨并非易事,仍要跨越“三重门”。
首先是“技术关”。当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尚不能满足勘探开发对象劣质化、深难化的需求,在研发集成化、经济性、颠覆性技术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成本关”也是必须要面对的一道门槛。尽管近年来国内上游企业不断在管理提升上下功夫,但总的来说难以遏制勘探开发成本刚性上升趋势。再加上近年来油价走势持续震荡,给油气生产效益与成本把控带来巨大挑战。
“改革关”的难度也不容小觑。经过多年多轮多层次的深入推进,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向前一步的难度明显加大。油气田企业与工程技术企业如何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如何突破内部外部的界限,国企民企共同发力加速增储上产……这一切均考验着各方参与者的智慧与勇气。
能否突破这三大关卡是决定国内原油生产能否在新阶段实现新跨越的关键。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赵文智建议,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立足突破认识、技术、资料三大“盲区”,发现更多资源,找到更多突破点。“另外,还需高度关注我国陆相页岩油的发展,一旦实现突破,对2亿吨原油稳产意义重大。”赵文智说。
对于业内专家寄予厚望的页岩油,中国石油已经开始采取一些积极探索举措,加快发展。在东部,以大港油田页岩油勘探开发为抓手,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示范工程,争取在今年年底整体形成亿吨级增储区,为下一步规模上产奠定基础。在第二批矿权内部流转名单中,吉木萨尔页岩油区块赫然在列,流转给具有该类资源勘探开发经验的吉林油田和吐哈油田,共同推进开发。
当然,推动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既要积极进取,也要理性慎重,在量、效、可持续之间寻找最佳平衡值。集团公司领导反复强调,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大工作力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决打好打赢勘探开发进攻战;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合理把握工作节奏,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油气勘探开发规律,在持续推动油气上产的同时,力戒“大跃进”,力戒“过山车”。
这一点上,同济大学高级工程师顾乐民认为可采取一种蛰伏性的、以时间换空间、以“碎步”积大步的“微增模式”稳步推进,等待新的机遇期的到来,比如深海油田的开发与利用,开始产生较大规模产量。
踏上历史新征程的原油生产,蕴藏着无限的潜力,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考验。
迎难而上,逆势突围,处于历史新方位中的石油工业将创造新时期的历史荣耀,并以新的光荣迎接发展新阶段的灿烂光辉。
突破三大盲区助力原油生产质量规模升级
赵文智中国工程院院士、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2018年是中石油勘探的大年。这一年里勘探投入明显提高,重大发现的数量比以往有明显提高,此外去年递交的储量品质出现了转好的迹象。在此之前,每年递交的油气储量中低渗透资源占到85%,2018年仅占65%,储量品质有明显改善。实践证明,我国陆上待发现油气还有极大潜力。只要有足够多的发现做保障,我们就可以劣中选优,进而提高开发效益。
同时,油田开发形势也出现了好转迹象。去年,全国原油产量自然递减率下降0.5%,综合含水量仅上升0.1%,单井产量止住了下跌势头,逐渐趋于平稳。客观来讲,产建投入和产出有滞后过程,去年大规模建产预计将在今年产量上有所释放。因此,2018年,是我国原油产量的谷底,产量止跌回升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个油公司的投入力度,二是国家政策支持。我国原油规模提升和效益之间不同步,需要在效益考核上有所放宽,特别是在勘探找油的初期阶段。
短期看,勘探投入加大,发现数量在增加,同时空井比例也在加大。如果只注重效益考核和产量指标,企业势必会放弃高风险地区勘探,最后导致了“热炕头去找油”,新区发现明显不足。我国资源分布的特殊性加上对地下认识的局限性,使我们很难达到想往哪里打就往哪里打的程度。三个盲区是现在很多资源找不到的原因。一是地质认识的盲区,传统理念下以及很难有新发现,需要理论认识的创新去突破,但认识创新需要时间。二是技术水平不足形成盲区,现有技术找不到油不代表地下没有油,如同大网眼捕鱼,关键还是把网加密,不留漏网之鱼。三是资料分析的盲区,现有资料的信息提取不足导致没能发现资源。这三方面只要能有所突破,必然会对原油产量提升形成极大助力。
此外,美国页岩油革命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给中国也带来的极大启示。中国陆相页岩油必然存在着一场革命的机遇。以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三大盆地为重点,技术可采资源量在700亿至900亿吨。如果我国页岩油开发上能有所突破了,必然大幅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改变现有能源供给和消费格局。(李妍楠采写)
加快建产严控递减筑牢稳产上产根基
张虎俊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开发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2018年,国家提出要加大国内原油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当前,中国石油所属各油气田在原有基础上加快建产速度和规模,特别是新疆地区等规模较大的产能建设单位,举全公司之力共同攻克难题,实现了多个重大发现。玛湖、吉木萨尔区块由大庆、辽河、吉林、华北等四家油田共同参战,同时还有东方物探、西部钻探等工程技术企业以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参与,在集团公司层面成立了会战指挥部,打破常规管理模式,高效运作,实现了新疆地区油气勘探大发现和快速上产。
客观来看,2018年集团公司油气产量仍然是递减态势,2019年油气生产任务形势依然严峻,加上近期国际油价出现下滑趋势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了原油产量锅底现象。目前,国内主力气田已陆续进入稳产末期,新区资源品位比较差,快速建产储量较少,油气开发技术不足,都是制约国内油气产量稳产的关键。
2019年,在国家加大勘探开发的要求下,各油气田提出了更高的产量目标,原油产量将止跌回升。短期来看,我们要提高新建产能建设规模,加大工作量投入,尽快恢复到2015年水平。此外,工程技术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钻井及压裂装备能力不足以及低品位资源难以实现效益等,需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体制寻求新的突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勘探要重点解决如何将地下难动用储量拿出来问题,开发要解决如何控制自然递减率和提高采收率问题。此外,输油管道等配套设施建设速度慢也会造成产能到位率、贡献率低问题,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都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在关注新建产能的同时,不能忽视老油田稳产的重要性。老油田要千方百计控制递减,少递减就等于建产能。只要能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就能有效增加单井产量。
此外,国内原油稳产2亿吨还需要有好的政策,包括公司政策和国家财税等方面的支持。页岩气、致密气财政补贴政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都将对国内油气产量提升产生极大促进作用。中国石油也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加大激励政策,全力保障国内油气开发。(李妍楠黄祺茗采写)
中国油气发展大事件
2017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
这一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8.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9.4%。
2016年,我国原油产量自2010年跃上2亿吨后首次调减到2亿吨以下。
2015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突破60%。
2012年年底,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大国。
2011年,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首次超过1亿吨,油气权益产量当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达到5170万吨,建成“海外大庆”。
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跃上2亿吨,增幅收窄;“十二五”平均增长率为1.11%。
这一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0%。
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超过1亿吨,达到1.23亿吨。
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超过日本。
1998年,我国石油价格同国际接轨。
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净进口石油981.51万吨。
这一年,石油工业走出去,开展能源合作,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1985年,我国出口原油达到3375万吨,出口创汇额占全国创汇额的26.86%。
这一年,启动陆上石油资源对外合作,“引进来”推进陆上石油工业大发展。
1982年,国务院批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第一轮国际招标,同年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981年,石油工业部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方案,原油产量止跌回升。
1978年,国内原油产量超过1亿吨,跻身世界第八大产油国。同年海洋石油资源率先对外开放,成为工业战线的“海上特区”。
1976年,大庆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
1972年,全国石油产品出口量超过100万吨,价值1.4亿元。
1965年,我国原油年产量达1131万吨,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
1963年12月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石油基本自给。(薛梅陈东升整理)
2008年—2018年全国原油产量及同比增减情况
2008年—2017年全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
2008—2018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