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荣:国际原油市场新态势及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
2019/2/1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9-01-31]张茂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美欧能源需求总体放缓,多数美欧国家出现需求下降趋势,而亚太能源需求持续增加,世界能源消费和贸易重心加速东移,亚太成为油气出口国竞争焦点。”
近年来,随着美国页岩油产量的大幅增长和国际原油市场的剧烈震荡,以沙特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俄罗斯、美国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牵动国际能源地缘力量消长,加速全球能源格局调整。
欧佩克、俄美在原油市场激烈竞争
一是市场份额的争夺。美国宣布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大力开发本土油气资源,誓言主导全球能源市场。目前,美国正在从追求“能源独立”转向谋求“能源统治”。当前,美国已经借助“页岩革命”实现转身,由国际原油市场胃口巨大的进口国转变为强势的出口国。美国2015年正式解除了实施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美银美林集团日前指出,截至2018年10月,美国在能源上已经实现贸易盈余,而在10年前的2008年,美国在购买国外能源上的支出高达GDP的3%。随着页岩油产量迅速增长,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在自身进口萎缩的同时,出口量日益增长,不断挤压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并冲击国际原油市场,拉低油价,使欧佩克日益式微。目前,美国生产的原油正在不断涌入亚洲和欧洲市场。对于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原油出口方来说,美国非常规的页岩油具有一定价格优势,导致传统出口方市场份额日益流失。
当前,美俄市场份额博弈更趋复杂激烈。随着美国页岩气产量不断攀升和出口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美国液化天然气(LNG)出口持续增加,并将欧洲作为重要出口对象,与俄罗斯争夺欧洲市场的竞争白热化。鉴于此,美国公开要求欧洲增加购买美国的天然气。2018年7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访美,欧美双方同意加强能源战略合作,扩大能源贸易,欧盟将建造更多码头以进口美国LNG,缓和美国的贸易战压力。特朗普则直言,扩大美国天然气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是美欧贸易谈判的一部分,期待欧盟兴建9至11个LNG进口终端,以对接美国LNG出口能力的巨幅增加。美国的主要LNG出口实施将在2020年至2021年陆续完工,届时美国天然气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俄罗斯天然气构成竞争。
为遏制俄罗斯并促进本国天然气出口,美国大力反对新建欧俄油气管道。2018年4月,特朗普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要求其放弃对直接连接德俄两国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支持,以此作为避免贸易战并开启美欧贸易谈判的前提条件。2018年12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反对“北溪-2”项目的决议,呼吁特朗普总统通过供应多样化降至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维护欧洲能源安全,并支持对“北溪-2”项目实施制裁。面对美国的频繁打压和围堵,俄罗斯积极作为,主动谋划对欧供气新格局。在已建“北溪”“蓝流”等管道对欧洲直接供气的基础上,俄罗斯不断探索新的能源管道建设项目。201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匈牙利,谋求重启2012年流产的“南溪”项目。此外,俄罗斯斥巨资开建“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项目,计划2019年实现正式供气,以主导东南欧市场。2018年11月19日,俄土两国总统在伊斯坦布尔共同出席了“土耳其流”项目海底工程竣工仪式。
此外,美国再度打击伊朗能源出口。2018年11月,美国正式对伊实施新的能源制裁措施。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削减对伊朗原油的进口,总量达到100万桶/日,美国还将继续“毫不留情”地对伊朗施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抑制伊朗石油出口,有利于美国能源出口的增长。
二是价格的博弈。特朗普政府为了提振美国经济,一直强烈追求低油价,并不断向沙特和欧佩克施压。面对2018年前三季度国际油价快速上涨,美国对沙特及其主导的欧佩克日益不满,力压沙特增产。2018年6月,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批准了“反石油生产和出口卡特尔法案”(或“反欧佩克法案”),拟赋予司法部长对欧佩克提起诉讼的权力,以限制其价格控制行为。
目前,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已较两年前大幅下降,页岩油生产商应对油价下跌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而对于欧佩克成员国和俄罗斯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高油价,其国内经济将遭受重创。
在部分市场份额被页岩油生产商抢走后,欧佩克尤为担心的就是能否恢复较高油价,保证财政收入。2018年12月,“欧佩克+”(即“维也纳集团”)再次同意减产,沙特带领的欧佩克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欧佩克盟友计划减产120万桶/日。“欧佩克+”达成减产协议后,油价并未出现持续反弹,反而创近期新低,市场再度怀疑减产协议能否达到目的。这一怀疑来源于最新减产协议与上次不同,拖延一个多月才公布具体国家的减产配额,而沙特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也会在油价波动中经受考验。市场目前还担心特朗普与沙特的关系。卡舒吉事件后,沙特不得不按照特朗普的要求增产,此次减产后特朗普尚未发声,他将如何对待违逆自己意愿的沙特仍有待观察。
三是能源金融博弈持续升温。长期以来,美国掌控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并将其作为有力工具。在美国上一轮对伊朗金融制裁期间,伊朗就因支付问题而难以出口石油。近期,美国对俄罗斯、伊朗等国的能源和金融制裁不断加码,俄、伊等压力明显增大。为应对美国的制裁,俄罗斯、伊朗、土耳其达成一致,宣布构建属于三国的支付体系,俄罗斯已经引入名为Mir的新的国家支付系统,并推动与伊朗的Shetab系统对接。俄、伊还重启一项石油换商品交易计划,计划维持5年,伊朗将以10万桶/日的石油换取450亿美元的俄罗斯商品。俄罗斯部分石油公司在与海外买家围绕2019年石油销售合同的年度谈判中,已要求自2019年起使用欧元而非美元付款,并纳入惩罚性条款,防范美国可能的新的制裁风险。
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中东在全球能源供应中“一头沉”的态势不再,美国、俄罗斯、沙特“三足鼎立”格局逐步确立。
第一,美国优势明显,主导权增强。与俄罗斯、沙特相比,美国“筹码”多,“本钱”足,在能源博弈中占据上风:首先,非常规能源资源丰富。EIA于2013年所做的评估显示,美国页岩油技术可采储量约为581亿桶,仅次于俄罗斯,占全球总量的16.8%。其次,成本快速下降。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勘探开发效率的提高,美国主要页岩油盆地的井口成本从2014年的60至80美元/桶降至2016年的40美元/桶以下,年均降幅超过20%。再次,政府政策扶持。美国历届政府追求“能源独立”,特朗普对化石能源尤为重视,大力支持开发国内页岩油气,2018年税改落地,将企业所得税从最高35%降至21%,页岩油生产商还享受部分税收减免。最后,美国经济结构优,国家财政收入对原油的依赖远远低于俄罗斯和沙特,后者急切需要“维稳”油价,美国更乐见“敌退我进”。此外,就生产特点来说,与中东、俄罗斯等国的常规石油相比,美国页岩油生产反应速度快,灵活性较强,在市场供给不足时可快速增产填补缺口,抢占市场份额。
美国正在谋求成为全球油气供应增长中心。2011年以来,美国原油产量陡升。EIA数据显示,2017年11月,美国原油产量打破了1970年11月1004.4万桶/日的历史纪录水平;2018年8月达到1134.6万桶/日,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头号产油国。2018年全年美国原油产量由2017年的940万桶/日增至1090万桶/日,2019年将突破1200万桶/日,2020年将达到1290万桶/日。国际能源署在其2018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美国页岩油产量持续增长,将使其原油产量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到2025年,全球原油生产增长的近3/4将来自美国,届时美国将占全球原油产量的1/5。
美国在国际原油市场“势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美国页岩油边际成本成为国际原油定价的重要指标。据EIA估算,2017年美国页岩油产量约为467万桶/日,同年欧佩克原油闲置产能为209万桶/日,2018年至2019年欧佩克闲置产能预计将降至154万桶/日。高盛集团认为,随着美国页岩油产量超过欧佩克闲置产能,欧佩克已丧失定价权,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机制将主要由页岩油边际成本决定。二是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作为世界原油价格基准的地位增强。当今世界石油定价主要参考两种基准原油: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和WTI,二者约占全球石油交易近85%。近年来,随着北海油田老化,布伦特油田占全球原油产出已不足0.1%。而美国原油产量提升,出口解禁,虽然暂时囿于运输瓶颈出口潜力远未释放,但未来随着基础设施完善,美国原油出口将显著增加,WTI对世界原油价格的指导性将显著上升。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在2016年恢复了美国原油指标价占据权重排行榜首位的格局,2017年WTI占标普高盛商品指数(S&PGSCI)的权重达22.8%,2018年进一步升至24.7%,同期布伦特原油的权重仅由16.49%微升至16.89%。
美国的能源主导地位或将逐步形成。历史上,美国通过对沙特提供军事保护,换取石油与美元挂钩的特权,形成“石油—美元”体系。很多情况下,美国通过美元升值间接压制油价上涨,从而对冲国内经济增长成本,但美元升值又会带来本国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和贸易逆差扩大。美国获得原油生产和出口主动权后,就可以摆脱对美元的单一路径依赖,转而通过石油产量来影响国际油价,这不仅能有效降低干预油价的成本,丰富调节贸易平衡的工具,而且美元与石油还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珠联璧合”,构建美国影响全球原油市场的“双足”模式。
第二,欧佩克内外交困,影响日益式微。一是欧佩克内部分歧严重。欧佩克成员很难用一个声音说话,彼此各有小九九,每次增产或减产决策,最终达成一致都困难重重。当前,欧佩克“老大”沙特与伊朗、卡塔尔等国关系紧张。沙特与伊朗积怨已久,2018年在美国决定恢复对伊朗能源制裁之际,沙特出于地缘政治考虑配合美国再次增产,导致欧佩克内部关系进一步紧张。目前,作为欧佩克重要成员的伊朗已被排除出欧佩克联合部长级监督委员会(JMCC),甚至有可能被进一步逐出全球原油市场版图。而沙特与卡塔尔自2017年6月以来,“断交风波”已持续一年多。2018年12月3日,卡塔尔宣布于2019年1月1日退出欧佩克,标志着海湾产油国之间的分歧已达到难以调和的程度,国际石油卡特尔(Cartel)开始出现裂缝。
对外表现无力。石油市场控制权重回美国手中,使欧佩克面临巨大挑战,其市场地位不断下滑,影响力日渐式微,已无法凭一己之力平衡市场。英国石油公司数据显示,1997年至2017年,中东石油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的比重从58.8%降至47.6%;2017年,欧佩克石油产量占世界的比重降至42.6%,非欧佩克国家产量升至57.4%。欧佩克预测,2019年该组织市场份额将从2018年的约33%降至31%。美国著名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指出,如同上世纪30年代的东得克萨斯、50年代的中东、80年代的北海、阿拉斯加和墨西哥,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出现第四次供应激增,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在市场整体宽松的“新常态”下,欧佩克“低价扩额”伤人伤己、难以持久,“减产保价”则面临掣肘,可能不仅达不到支撑油价的目的,反而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如今,随着美国对原油市场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欧佩克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第三,俄罗斯、沙特将进一步抱团取暖。当前国际原油市场博弈态势将推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国家进一步深度合作。美国上升为影响石油市场的重要主导力量,意味着油价走低的可能性增加,这显然不符合传统能源生产国利益,从而驱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生产国进一步加强合作。目前欧佩克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俄罗斯约占1/8,两者之和占世界总产量近半;尤其是沙特、俄罗斯产能约占全球总量的1/4,两国在原油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一直占主导地位。为防止美国对自身话语权的过度侵蚀与稀释,无论欧佩克还是俄罗斯,都存在加强合作的意愿。沙特、俄罗斯两国正在考虑签订一份长达10年至20年的长期合作协议,“欧佩克+”也在致力于达成永久性石油联盟。因此,今后“欧佩克+”的合作将不只是停留在产量协议上,还有可能在彼此石油公司的股权投资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俄罗斯和沙特领衔的维也纳集团恐难以继续控制油价。俄罗斯持续遭西方制裁,虽然石油产量创后苏联时代新高,但其内外交困格局未变,能源话语权趋弱,在欧洲传统市场统治地位动摇,在亚洲新兴市场面临激烈竞争。沙特亦内外交困,经济转型困难,国有石油巨头阿美公司上市计划一再拖延,王室日益老化,卡舒吉遇害事件重创其国际形象。2018年12月“欧佩克+”(维也纳联盟)再次达成减产协议,但其效果恐怕不佳。2017年开始的减产曾成功削减全球原油供应过剩,使国际油价恢复上涨,但期间美国原油产量激增,从维也纳集团手中进一步夺走市场份额。这一次,市场份额变化的过程可能更快速。EIA估计,2019年美国原油产量增幅为114万桶/日,这将与维也纳集团减产幅度相当,意味着减产努力将被“中和”。
第四,能源出口国齐“向东看”,亚太买家话语权上升。以美国页岩油开发为代表的油气“供应革命”加速推进,买方市场态势凸显。美欧能源需求总体放缓,多数美欧国家出现需求下降趋势,而亚太能源需求持续增加,世界能源消费和贸易重心加速东移,亚太成油气出口国竞争焦点。而出于降低进口成本、消除“亚洲溢价”目的,亚洲原油需求方的力量聚合也在进行。作为全球最大及第三大原油进口国,中印已启动正式协商程序,积极谋求成立“石油买家俱乐部”,以增强谈判能力,未来可能邀请日韩等国加入。亚洲石油进口国合作的增强将进一步削弱出口国话语权,促使出口国主动加强与进口国的合作。目前,出口国为争夺亚洲市场,打折促销,手段频出。
总结来看,美国在国际能源版图中“地盘”越来越大,引发全球原油供应结构深刻变化。沙特、俄罗斯、美国被西方媒体形象地称为能源市场“骆驼+北极熊+秃鹰”组合,其中博弈将对全球能源竞合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