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石化精神”的当代传承
2018/12/4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12-03]走进中国石化在湖北的14家企业,翻开记录企业40年来发展变迁的一张张稿纸、一沓沓相片,以及定格在人们脑海中的一张张面孔、一帧帧画面,一种精神的力量令人热血沸腾。一家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改革开放热潮中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优,其背后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代代石油石化人高擎“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旗帜,传承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石化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企业在代代传承中永葆本色,充满生机和活力。传承,是最好的致敬。通过传承,我们才能深刻认识“石油石化精神”的孕育、形成、生发与升华。从铁人王进喜喊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一刻起,“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根植中华大地,镌刻在每一个石油石化人的脑海里,流淌在每一个石油石化人的血液里,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坐标。改革开放以来,“石油石化精神”经受住风云变幻的考验,在新时代凝结成艰苦奋斗、奉献担当、进取创新的永恒色彩。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石油石化人不变的底色。石油工人常年奋战在野外,条件异常艰苦。但他们始终高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旗帜,迎着风雪找油,朝着梦想奋进。在中国首个实现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以刘尧文为代表的找油找气先锋驻扎荒山野岭,举着手电蜡烛,伏案乒乓球桌,仅用5年时间就走完了美国30年的技术攻关之路,建成了年产能100亿方、相当于千万吨级的大油田,传承和发扬了“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
石油工人四海为家、以企为业、以苦为荣,住着野营房、歇在草棚帐,吃饭只能在荒山野外搭灶、稻田河沟取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润滑油、特种油、石蜡油生产基地。成千上万的管道巡线工,驻扎在荒郊野岭,行走在白天黑地,忍受着严寒酷暑,守护着仪长、魏荆、洪荆、川气东送管道等沿江能源大动脉,以及近3000公里的成品油管道蜿蜒“油”动,风雨无阻确保能源供应万无一失……
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担当,是石油石化人闪亮的本色。选择了石油,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在石油石化企业,子承父业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星火传承,“献了青春献子孙”是他们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抗洪抢险英雄陈鹏龙、王占成关键时刻奋不顾身,把灾难现场当考场,把责任当信仰,用行动诠释了“大事面前有担当,小事跟前有情怀”。石化装置能手马少斌、义务安全巡检员马继明几十年如一日保证生产设备安全无事故,践行着“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的庄重承诺。还有孝老爱亲杨克红、老有所为刘本志等许许多多的模范、典型,他们为企业发展、社区和谐发光发热,展示了石油石化人担当奉献的闪亮本色。
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创新,是石油石化人骄傲的成色。他们弘扬“严从细中来,实在严中求”的钻研精神,始终做到严细求实、精益求精。全国技术能手张义铁,湖北工匠龙景庆、郭振恩,压裂专家吴汉川等一大批革新能手,凭着“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的执着精神,创造了令业界赞赏、国人骄傲的核心技术和大国重器。中国石化湖北销售团队“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率先创建国内成品油流通领域质量提升示范项目,捍卫“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石油战线模范思想政治工作者熊元启自信、自强、自尊的“三自”精神,全国首创的“党员责任区”,奠定了中国石油石化党建工作优良传统,引领点燃石化红色发展引擎。
中国石化在湖北14家企业的成长历程,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缩影,既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优良传统的传承史。在石油石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凝练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石油石化精神,涌现出王进喜、王占成、陈鹏龙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知难而进、奋发拼搏,用自己的汗水和聪明才智,乃至热血和生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今天的石油石化人不用再住“干打垒”,不用再跳泥浆池,不需要流血牺牲,但当前石油石化工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丝毫不亚于艰苦创业时期,中华民族对工业血液、能源安全的需求和呼唤一如既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石化“湖北军团”还需不断传承和发扬“石油石化精神”,改革再出发、奋进不止步,在不断传承、不断进步中永葆青春本色、勇立时代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