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油期货区域定价前路漫漫
2018/9/7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18-09-06]上海原油期货今年3月上市后成交量不断上升,9月3日开始,上海原油期货迎来上市以来的首次交割,受到市场广泛关注。路透社8月31日撰文称,上海原油期货存在感不断上升,正威胁WTI原油期货和布伦特原油期货的市场地位。上海原油期货合约(以下简称SC合约)自上市以来可谓万众瞩目,如今该合约已运行近半年,笔者以其争取亚洲区域定价权的历程为切入点,力图客观剖析该合约运行至今的得与失。
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国际原油市场接近于寡头垄断。我国虽然近年来已是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但若想通过买方力量来获得实货的定价权,以我国并不充足甚至可以说是匮乏的库存储备难以实现。而结合国际原油现货市场当前的“期货+升水”主流交易方式,利用期货市场来获得区域定价权,为我国在国际油市获取更大话语权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因此被市场寄予厚望。
期货定价的原理在于,在成熟的期货市场上,买卖双方尤其是实业客户通过充分表达各自的诉求,形成可以公正代表区域基本面的基准价格,进而成为实货交易之锚。结合我国石油产业及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SC合约争取亚洲区域定价权的进程可以大概分两步走:先通过较活跃的投机交投水平来保证该合约存活,避免如其他多种亚洲原油期货品种一样无疾而终;随后吸引大量产业机构入场并充分发声,为实货市场提供价格发现功能。
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有些过热,但整体上SC合约的交投状况还是喜人的,成交量一度超越布伦特更是博得国内外一阵惊呼,第一个阶段算是完成;然而就第二个阶段而言,SC合约当前及在可预见预期内的表现并不乐观。
如下图所示,除去极端情况,上市至今SC合约的成交持仓比并未呈现稳步下降趋势,甚至隐隐走高,说明该合约上市初期选择观望的产业机构如今态度并无明显转变,甚至由于SC合约运行中的一些情况而有所恶化,或愈发谨慎或心浮气躁。也正是由于SC合约市场交易者的结构性缺陷,当前其对亚洲区域基本面的反映程度是偏低的。例如运行至今,SC合约与布伦特的联动性明显高于与阿曼的联动性,而后者无疑更加反映本地区的供需基本面。
产业机构迟迟不肯入场,根本上归因于我国原油产业的结构性缺陷,而近半年来SC合约的运行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波助澜。
我国原油产业主要的结构性问题包括现货市场缺失、市场参与者类型单一、原油储备不足、信息披露制度缺失等。当前能够看到政府及产业为解决这些顽疾做出了一些努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的作用,但这个过程无疑将是缓慢且艰难的。
如前所述,产业机构在SC合约上市之初选择谨慎观望,视其运行状况选择是否入场参与。令人担忧的是,回顾该合约这近半年的市场表现,恐怕并不利于产业机构选择入场套保。众所周知,满足市场参与者的套保与投资需求是期货合约的两大基本功能,缺一不可。合约上市之初需要足够的流动性保证其存活,因此火爆的投机活动也算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SC合约当初设计时便考虑了诸多细节以抑制过度的投机活动,正是由于一旦超出适度,投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期货合约套保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产业机构的入场意愿或扭曲其交易目的。
具体而言,前一段时期多因素叠加导致了SC合约一波火爆的行情。首先,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广大投资者的投资意识和理念亟待正确引导等原因,我国投资市场的投机性本就偏高。其次,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新兴市场风险加剧等全球宏观事件影响下,人民币面临较大贬值风险,资金选择涌入期货市场对冲汇率风险,推动包括SC合约等一批品种暴涨。再次,在SC9月合约交割以至且注册仓单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游资甚至个别产业机构有计划性地“多逼空”,更是为该波行情火上浇油。
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原油产业机构对期货市场认知不足,SC合约的暴涨暴跌不仅可能打消其套保的意愿,甚至可能催发其投机炒作的动机,进而使该合约的投机度进一步上升,距离实业愈发遥远,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SC合约的运行状况不尽如人意还体现在主力合约换月上。此前尽管交易所通过连续调低10月合约手续费等方式试图引导主力合约按月移仓,但是市场最终还是选择了与内盘其他品种一致的按季移仓。主力合约的不连贯性及非主力合约流动性的缺失无疑将降低产业机构套保的灵活性,增加其操作成本。
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也可以看到政府及产业相关的探索和努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号召相关企业加大原油开采力度并扩大储备、复牌燃料油期货合约以进一步完善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闭环体系、健全现货市场等;改进SC合约运行方面,交易所目前拟引入交易商以加强合约交易的流动性、引入非标仓单以降低逼仓风险等。
然而如上文所分析,我国原油产业的结构性缺陷是长期且顽固的,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善;SC合约制度的完善将于短期内起到明显的边际作用,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投资市场投机度偏高是顽疾,且交易所面临着加强市场监管和保证市场有效性的权衡抉择,遑论当前外部市场风险加剧,诸多因素并非可控。因此,在可预期的未来,SC恐难以真正获取亚洲区域定价权。
总而言之,上市近半年,SC合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证了其存活和市场价值,然而由于我国原油产业结构性缺陷及该合约运行的不平稳表现,产业机构入场参与套保的意愿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恶化趋势,因而当前SC合约仍无法充分反映亚洲区域内产业机构的实货诉求,进而对该区域基本面的反映情况较差。而由于成因复杂顽固且外部环境不可控因素加剧,预计SC合约在该方面的表现难以在短期内有明显改善。
然前路虽险,万不可丧失负重前行的勇气,既然选择了远方,更应风雨兼程。SC合约功能和表现的不断完善需要政策的正确引导、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和市场参与者的细心呵护。前路漫漫,原油市场亟待中国声音。(作者:姚扬,为光大期货北京分公司原油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