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的内外挑战及战略选择(图)
2018/7/16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8-07-13]6月下旬,在维也纳召开的欧佩克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部长级会议,决定从7月开始适当增加原油产量。
2016年年底以来,欧佩克联手俄罗斯等国共同减产取得了明显效果,压低了世界原油库存,推动国际油价不断走高。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出现上升,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国际石油供求格局似乎发生转变,市场开始担心出现供应缺口。而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国内动荡和经济危机导致石油减产,加之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和重启对伊制裁,诸多因素加剧了市场对原油供应不足的担忧,推动了油价持续上升。甚至有预计称,全球石油市场将很快面临160万桶/日左右的供给短缺。
产油国对于当前70美元/桶左右的油价比较满意,沙特、俄罗斯等国均曾表示,目标油价在60美元/桶上方。而面对油价继续上涨的势头,过高的油价将推动替代技术发展和页岩油气产量的猛涨,带来传统产油国不愿看到的冲击效应,并不符合其长期利益。此次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产油国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时隔一年半再次联手,采取增产行动,主要是基于形势变化而为国际油价适当降温,以在各方都能接受的油价水平上平衡市场供求关系。
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联合行动,说明了传统产油国群体依然拥有重大影响力,但同时更深层次上也清晰地反映了当今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大变化,特别是欧佩克全球影响力的减弱及其内部的矛盾与困境。面对重重挑战,欧佩克能否通过外部联合、内部协调和消除不确定性等措施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决定其转型与发展的前景。
首先,当前国际能源市场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欧佩克的全球影响力减弱更为明显,促使其与俄罗斯的非正式合作趋向长期化。在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冲击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背景下,全球石油供应格局与消费市场均出现剧烈变化,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和对油价的影响力受到巨大冲击。在全球能源格局的结构性变化中,欧佩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影响力不断下降,早已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掌控国际石油市场变化,因此不得不联合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双方之间的合作逐步明朗化、长期化。而西方制裁和油价下跌沉重打击了俄罗斯的能源产业和在国际能源战略格局中的地位。面临诸多压力,俄罗斯能源政策出现软化,并寻求与欧佩克的合作。在国际能源市场的重大变局中,同样面临地位下降的欧佩克与俄罗斯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日益走到了一起。
为了应对持续低油价导致的艰难局面,2016年11月,欧佩克和俄罗斯等国达成了8年来的首个减产协议,推动国际油价从2017年下半年之后的持续上涨态势。这两年的共同减产行动使双方积累了合作经验和信心,并出现保持长期战略合作的迹象,特别是沙特与俄罗斯两国为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的领头羊,互动密切,成为“欧佩克+”新合作机制的双重核心,掌握了更大话语权。据统计,欧佩克与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77.9%,二者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4.9%。当前双方日益互相借重,以维持和增强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影响力,而这种非正式的联手以后恐将成为常态。
其次,欧佩克内部矛盾重重,政策协调与集体行动机制经历重大挑战。欧佩克历史上一直存在温和派和强硬派(或称鸽派和鹰派)之争。在不同时期,伊拉克、利比亚、伊朗、委内瑞拉等国都曾是欧佩克内部的强硬派,大多数时候主张推高油价,以赚取更大收益,并打击西方国家。而以沙特为首的海湾产油国一直扮演着温和派的角色。此外,欧佩克内部还存在重市场还是重收入的调控目标之争,以及日趋严重的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之争。
在外部冲击和争夺市场的驱动之下,欧佩克内部竞争逐步加剧,并在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分歧显著的背景下易于采取竞争性甚或对抗性的能源政策,导致欧佩克的政策协调能力不断下降。海湾阿拉伯国家作为欧佩克核心,内部分裂加剧了欧佩克的领导权危机与政策协调危机,沙特、阿联酋等国与卡塔尔的断交危机至今未能得到解决。欧佩克的内部凝聚力与协调能力不断下降,近年来的政策协调和联合行动更多的是面对外部压力的被动应对之举。
与之前的减产争议一样,此次欧佩克内部对于是否应该增产,同样存在明显分歧。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在面临财政压力、盟友要求的背景下希望充分利用剩余产能,扩大石油出口收入和市场份额,主张增产。而伊朗、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等国由于受到自身产能不足、出口下降和外部制裁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增产无能为力,或受到制裁无法获益,所以反对增产。由于俄罗斯也主张增产,最终增产的主张占了上风。
然而,6月23日的增产协议未明确执行方案和成员国增产分摊比例。这说明成员国内部在该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根据会议发表的声明,此次增产主要是将超计划减产量恢复至100%的水平,最终增产数量存在疑问。如果不能采取明确的共同行动,那必然对欧佩克的影响力造成新的损害。
最后,美国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使欧佩克内部更趋碎片化,制约着欧佩克的协调能力及其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其中,最大的外部影响因素当属美国。美国一方面依靠页岩油气革命快速扩大了油气产量,并从最为重要的能源进口国之一转变为能源出口国,削弱了欧佩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美国不断通过盟友关系、石油美元机制等渠道对欧佩克的能源政策施加影响。
出于国内政治经济或者外交政策(如对俄罗斯、伊朗的制裁)的需要,美国对于欧佩克的政策多有不满,可能希望进一步削弱欧佩克的话语权。例如,6月23日产油国会议召开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明确表示,希望欧佩克能够实质性增产原油。特朗普与沙特国王萨勒曼通话,要求沙特增加产量以稳定国际市场的原油供应;之后又对欧佩克公开进行施压,指责欧佩克操纵油价,以命令式的态度要求欧佩克产油国马上增产降价。
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政策态度及其发出的强硬信息成为影响欧佩克部分成员国政策的重要因素,也加剧了欧佩克内部政策协调的困难,增强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确定性。未来,如何降低美国因素的冲击、保持更大独立性也是欧佩克面临着的重大挑战。(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沙特阿拉伯原油产量(2001年至2017年)(百万吨)
数据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2018)》
伊朗原油产量(2001年至2017年)
委内瑞拉原油产量(2001年至2017年)
美国原油产量(2001年至2017年)
俄罗斯原油产量(2001年至2017年)
今年布伦特均价或破70美元/桶美国能源信息署(EIA)6月发布短期能源展望,预测布伦特油价2018年的均价为71美元/桶,2019年均价为68美元/桶。本次发布的预测价格比5月预测的价格要高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5月均价达到77美元/桶,比4月均价高5美元/桶,这也是自2014年11月以来的最高月均价。EIA预测WTI的2018年和2019年均价分别为64美元/桶和62美元/桶,比布伦特2018年均价和2019年均价分别低7美元/桶和6美元/桶。
从去年1月到今年4月,由于全球原油库存逐渐减少,国际油价达到近期高点。不过,尽管EIA6月预测的2019年油价均价比5月预测的要高,但EIA认为油价将在未来几个月出现回落,原因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全年,全球原油库存将有所增加。
原油库存增加源于原油供给增速将在2019年超过需求增速。EIA预计,明年全球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的库存将以日增21万桶的速度增加,这是油价形成下行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将成为未来几个月全球原油产量增长的主力。EIA预测,2018年全年美国原油产量将保持在1080万桶/日的水平,高于2017年940万桶/日的产量水平,2019年的产量将达到1180万桶/日。如果这一预测变为现实,那么2018年至2019年将成为自1970年有记录以来美国产量最高的两年。
美国原油产量增长主要来源于西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二叠纪地区的致密油。在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中,加拿大和巴西也被认为将在2019年取得惊人的产量增长。
EIA预计,2018年欧佩克原油产量将达到3200万桶/日,比2017年的平均日产量低40万桶。2019年,欧佩克的全部产量将有略微增长,达到3210万桶/日。这比EIA5月预测的数据分别少20万桶/日和30万桶/日,主要源自对委内瑞拉和伊朗原油产量预测的修正。欧佩克预计产量有所减少,也是EIA认为2019年国际油价将略有上升的主要原因。
6月22日,欧佩克在总部维也纳举行会议。欧佩克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经过讨论,决定从7月起适当增产原油以促进市场供需平衡。欧佩克成员国将日增产原油约60万桶,非欧佩克产油国则填补剩余空缺,共计日增产约100万桶。
减产协议原计划持续到今年年底。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石油部部长已对外宣称,他们将根据委内瑞拉的产量下降情况以及伊朗产量的不确定性重新评估减产协议。
根据6月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EIA认为2019年委内瑞拉和伊朗减少的产量将被波斯湾产油国如沙特等国的产量增加所抵销。2019年全球原油产量将增加200万桶/日,而原油消费仅增170万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