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图)
2018/1/3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18-01-29]
位于贵州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
技术人员对机器人机械臂进行调试。
镇海炼化100万吨乙烯夜景。
编者按:仅仅35年,中国就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一个令人瞩目的世界头号工业国和制造业中心。很多具有优越社会、经济和地缘政治条件的国家都一直无法做到这一点,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是如何在鸦片战争一个半世纪后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给出了独到的解释。作者文一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入手,基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刻分析,以及对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多次工业化失败原因的理性探讨,归纳历史上成功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规律,剖析了中国崛起为何必将实现的原因。其观点富于启示意义,令人耳目一新。
35年前,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三分之一。今天,以工业产值计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中国当前用低于世界6%的水资源和9%的耕地,生产出接近全世界一半的主要工业品,其中包括粗钢(世界供给量的50%)、水泥(世界总产量的60%)、煤炭(世界总产量的50%)、汽车(超过世界总供给量的四分之一)。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高速列车、机器人、隧道、桥梁、高速公路、化纤、机械设备、计算机和手机的生产国。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也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的制造业与美国相比不值一提。到了80年代,中国的原始乡村制造业开始繁荣,继而引爆了一场轻工业革命,使中国的重工业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飞,并从此开始超越一个又一个当代制造业强国,并最终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国。
为什么短短35年,中国就实现了这种历史性超越?原因很简单:中国找到了工业革命的秘诀。
中国经历了四次工业化进程
目前发生在中国的工业化并非它历史上的第一次尝试,而是它过去100多年里的第四次工业化尝试。但前三次都没能成功引爆工业革命。
中国第一次向工业化进发是在1861年到1911年之间,也就是中国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之后。
由于不得不接受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清政府备感羞辱,开始奋发图强,启动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现代化项目,改造非常落后的农业自然经济。中国的第一支现代化海军和初步工业体系就是在那时建立的。然而50年后,清政府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政府债台高筑,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愿景中的工业化强国无影无踪。
清政府对中国现代化的无能使得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改革的呼声席卷中华大地,最终导致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政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照西方体制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
新政府希望通过模仿美国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使中国工业化。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口号是:“只有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可以救中国。”由知识精英组成的革命者认为,清政府没能将中国工业化及中国全方位的落后,都是由于缺乏民主、包容性和多元化政治体制。但是,辛亥革命近40年后的1949年,中国仍然是地球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努力也失败了。
1949年10月1日,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中国政府希望借助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第三次工业化尝试。但是30年努力之后,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崩溃的边缘”,四个现代化遥遥无期。
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化尝试是由邓小平亲自启动的。与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所做的改革不同,中国没有接受任何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政府的建议,而是按照中国的国情采取务实的态度和一系列渐进、试验性的经济改革措施。正是这些务实的、试验性的渐进改革措施使中国终于在黑暗摸索中找到了工业革命的秘诀。
政治稳定、国家主权完整和社会安全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
虽然中国和英国的政治体制有着鲜明区别,但是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化路径却与历史上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非常相似,遵循相同的发展政治经济学逻辑。
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中,政治制度是内生的,是根据初始国情、社会稳定和工业化的需要而不断改进的。因此,民主和包容性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民主制度只有在实现了工业化的社会才能正常运作并对社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否则只会成为社会动乱的加速器。
而没有政治稳定,统一的大市场就不能建立,从而规模化大生产也无法盈利。因此几乎所有成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体都是在首先确保政治稳定和国家主权完整,以及社会安全的绝对前提条件下,不约而同地走过了上述几个发展阶段,其政体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
中国工业革命是在政府带领下不断开拓市场的直接结果
目前中国已经处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下半段,其产业升级正处于由中端往高端进发的冲刺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的特点是技术创新开始大规模爆发,政府也向工业界发出了进军号令。
这相当于美国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的时间点,当时美国不但已经在工业品生产规模上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中心,而且开始在工业技术上逐渐领先成为全球创新基地,涌现出了诸如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家和卡内基、福特、摩根、洛克菲勒、范德比尔特这样的工业巨头。
美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不是因为它的政治体制比英国优越,而是因为它的政府创造了比大英帝国还要大几十倍的国内外统一市场。正是这个巨大的市场为美国培育了一大批工业巨头。
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能力规模化生产各种消费品及各种生产资料和工具。而消费品的规模化大生产又需要庞大的市场和商业物流网来支撑,以使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
但是引爆工业革命所需的规模化世界市场又是如何获得的呢?
早期的欧洲列强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它们采用武装贸易,利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奴隶贩卖来开拓和创立垄断性的全球市场。
目前正在中国爆发和展开的工业革命并非仅仅是不断采纳新技术的结果,而是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带领下不断为其制造业创造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直接结果。这一过程没有重复历史上西方列强侵略、奴役、殖民其他民族的老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对战后世界秩序做出了新的伟大贡献,也从中获益匪浅。
中国工业革命取得成功缘于遵循了工业化的顺序
全球市场的建立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正确发展战略的执行,以及合理产业政策的实施。所谓“自由市场”,其实并不自由也不免费,而是需要付出极其高昂的社会代价。
由各国工业化所经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市场的发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一个国家多晚开始这一进程,它都必须重复其他已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各个基本阶段。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现代经济理论却教导穷国要“大跃进”式地实现工业化,或直接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化工、钢铁和汽车制造业)来启动工业化进程,或首先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如允许浮动汇率制、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完全私有化),或干脆立即确立现代政治制度(如建立民主政体和实现普选)。
这种理论把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颠倒了,与历史上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步骤是相违背的,因此带来了政治不稳定、发展停滞,甚至无休止的金融和财政危机。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在非洲、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已经扭曲变形了,并成为社会躁动不安和贫穷,以及国民收入陷阱的根源。
21世纪地球上每个角落都将受中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中国用3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用350年才走过的道路,因此必然积累了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消极因素,比如猖獗的腐败、有组织的犯罪、前所未见的环境污染、迅速升高的离婚率和自杀率、大面积的商业欺诈与丑闻、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大面积的资产泡沫、迅速扩大的收入差距、阶级歧视、频繁的工业生产安全事故等。
而且挑战远不止如此,中国还有很多短板: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医疗和教育领域进行进一步改革、完成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建立现代金融基础设施和现代法治体系。
尽管存在这些严峻的挑战,但只要中国能够坚定不移地沿着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工业化顺序完成产业升级,保持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宁,那么上述的一大堆问题只不过是“成长的烦恼”,完全不同于非洲、拉美、东南亚和中东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陷入的贫穷和中等收入陷阱那样的结构性顽疾和威胁。
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这个时代将因中国的贡献而精彩,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将受其影响。
英国的工业化路径具有5个基本发展阶段
●原始工业化阶段,开辟国内外统一市场,促进商业交换,鼓励农村企业以远距离贸易(而不是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从事全球贸易,因此乡村手工作坊制造业获得了几个世纪的长足发展。
●利用原始工业化阶段创造的统一国内外大市场和商贸网络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劳动密集型工厂规模化生产轻工业消费品(主要是纺织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
●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对能源、动力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大市场需求启动“工业三位一体”技术升级,消除能源—动力—交通瓶颈,降低交易成本,拓宽和深化市场。
●利用“工业三位一体”技术升级带来的红利和契机,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革命),其典型特征是对规模化生产所用的生产工具和中间产品本身实现规模化生产,如钢铁、道路和机械设备(农业机械设备),另外还有大规模信用体系的建立。
●进入福利国家阶段,包括经济福利(如现代服务业、失业保险、基础医疗服务、义务教育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治福利。
中国第四次工业化尝试的特点
坚持党的领导,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农业领域而不是金融领域开始改革试点
鼓励发展低端制造业来满足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哪怕是技术水平原始的乡镇企业
用工业制成品而非自然资源出口来进行国际贸易,以换取外汇和国外先进工业设备
中央和基层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和发展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进行大规模私有化,而是长期实施国企与私企并存的双轨制,同时强化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由政府主导产业升级政策,产业升级的顺序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从制造业到金融业逐步推进,社会经济也从高储蓄率社会向福利社会逐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