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短期稳中向好 长期仍不确定
2017/12/5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7-12-04]在欧佩克(OPEC)及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联合减产行动的推动下,以及中国等国家石油消费需求依然强劲的支撑下,2017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逐步改善,形势好转,国际油价明显抬升。
截至11月,布伦特原油、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阿曼原油全年平均价为51.51美元/桶,比上年提高8.09美元/桶。其中,布伦特和WTI原油价格全年平均为53.09美元/桶和49.68美元/桶,分别比上年提高8.05美元/桶和6.36美元/桶。目前,产油国减产保价的效果仍在,预计短期内国际油价仍是稳中向好的态势。2017年底,国际油价还可能继续上涨。进入2018年后,国际油价走势能否继续上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联合减产是推力
2017年的国际油价整体呈上行态势。布伦特和WTI原油价格由年初的55.47美元/桶和52.33美元/桶分别上涨至近期的64.23美元/桶和57.41美元/桶。主要推动力来自产油国不断强化的减产保价行动。
2016年底,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先后达成联合减产协议,合计减产180万桶/日。2017年初,沙特和科威特等产油国认真执行减产协议,继续推动国际油价多日小幅上涨。截至2017年第一周,国际油价平均水平已连续8周提高。至2017年2月23日,WTI原油价格继续上涨至54.45美元/桶,创下2015年7月2日以来最高(当日56.93美元/桶)。
面对供应过剩的巨大压力,尤其是美国石油产量不断增加,2017年5月和6月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明显降低。6月底以来,国际油价虽呈上行态势,但提升较慢。对此,2017年7月24日,产油国减产监督委员会召开会议。沙特石油大臣法利赫称,8月将大幅减产,把出口控制在660万桶/日以内。如有必要,将考虑延长减产协议。俄罗斯能源部长也强调,减产监督委员会在需要时会延长减产期限。由此推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2017年8月和9月,油价水平明显提高。
10月,国际市场获利回吐,尤其是俄罗斯与沙特两个产油大国在是否延长减产协议的问题上有所反复,油价再度受挫。10月8日,欧佩克表示,已就延长减产协议,包括增加参与减产的国家等内容展开讨论。10月25日,沙特王储萨勒曼表示,致力于与所有产油国合作,支持任何稳定油市供需的做法。这种强烈维护油价的表态,继续推动国际油价攀升。
据国际能源机构调查统计,2017年前3个季度的减产执行率为86%。俄罗斯不仅积极响应欧佩克的减产行动,而且实现了减产目标。在整个减产协议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没有参与减产协议、不受约束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在油价明显回升过程中产量不断增加,但并未影响其他11个国家执行减产协议。
需求增长是支撑
2017年世界经济继续复苏,石油需求增长仍保持较大幅度,为国际油价回升提供了较大支撑。特别是2017年,中美两个最大经济体经济稳步增长,明显提振了市场信心。
2017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016年的3.1%升至2017年的3.5%和2018年的3.6%。其中,2017年、2018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5%、4.8%。10月,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又将2017年和2018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上调了0.1个百分点,分别为3.6%和3.7%,将欧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预期也进行了上调。2017年以来,国际能源署(IEA)和欧佩克不断上调2017年全球石油需求总体增长预期。在2017年9月和10月的报告中,IEA预计2017年全球原油需求将增长161万桶/日和160万桶/日,比年初的预计高出30万桶/日。
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前后,多次提到“美国优先”,不断强调重塑美国制造业。2017年1月16日,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虽然维持2016年与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不变,但看好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国经济,将2017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期由去年10月预期的2.2%上调至2.3%。10月10日,IMF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7年美国经济增长从2.1%上调至2.2%,将2018年美国经济增长从2.1%上调至2.3%。2017年9月28日,美国商务部把2017年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度增长率终值上调为3.1%,三季度初值也在3%。在此驱动下,美国石油需求表现强劲,不断创出新高。9月13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汽油库存减少842.8万桶,为1990年开始统计数据以来的最大周降幅,说明美国石油需求旺盛。
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前3个季度GDP同比增长6.9%,经济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6.9%。上半年,中国进口石油855万桶/日,同比增长13.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向好基础不牢固
经过产油国近一年的减产,国际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得到改善,正处于向供求平衡转变的过程中。但当前还远未实现平衡,也就是说,油价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
首先,当前全球石油库存仍然很高,没有被完全消化。无论从IEA还是欧佩克的数据看,全球石油库存目前都明显高于正常水平。10月12日,IEA报告称,截至今年8月,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商业原油库存下降了1420万桶,至30.15亿桶,较5年均值高1.7亿桶。与此前IEA报告指出的2016年12月库存较5年均值高2.86亿桶相比,仅下降了1.16亿桶。简单按此速度测算,如果完全消化上述1.7亿桶库存,可能需要一年。
其次,美国原油产量明显增加。10月12日,IEA报告显示,2017年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预计增长70万桶/日,2018年将增长150万桶,至5960万桶/日,其中美国是最大贡献国。2017年和2018年,美国原油产量将分别增长47万桶/日和110万桶/日。最后,产油国能否使市场树立信心还有一定难度。产油国能否延长减产协议,对于提振市场信心至关重要。要想让市场确信减产行动是真实的,首先应在舆论上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不同的声音。当前世界原油市场供求也仅在改善中,远未实现平衡,市场心态较脆弱。
可燃冰:未来能源愈行愈近日期:2017-12-4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是有这样一种冰,不仅可以燃烧,其热值还比石油多10倍,燃烧后很清洁,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储量据称可供人类使用千年。这就是可燃冰,学名叫做“天然气水合物”,也被人称作“固体甲烷”,是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水分子包裹而成,既含水又呈固体,看起来像冰,很容易被点燃。
近日,国务院批准天然气水合物为我国第173个矿种。今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并实现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达99.5%,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神奇的冰块
可燃冰的能量密度非常高,同等条件下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并且,燃烧后仅会产生少量二氧化碳和水,是真正的绿色能源和石油天然气一样,可燃冰也是来源于古生物遗骸。这些古生物遗骸的沉积物通过细菌分解后产生甲烷,在低温和高压的环境下形成可燃冰。
可燃冰生成的温度一般在0℃至10℃之间,超过20℃就可能分解。通常情况下,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至4℃之间,适宜可燃冰生成。另外,可燃冰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生成,而在海底深处,很容易保持30个大气压。并且,气压越大,可燃冰越不容易分解。
因此,可燃冰广泛分布于深海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目前,南极、北极均已发现可燃冰矿点,中国虽不属于极地国家,但此前,我国已分别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冻土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在中低纬度地区唯一拥有海底和陆上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国家。
1778年,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开始研究形成可燃冰的温度和压强。1934年,人们在油气管道和加工设备中发现冰状固体堵塞现象,这些固体其实就是可燃冰。1965年,前苏联科学家预言,可燃冰可能存在海洋底部的地表层中,此后终于在北极的海底首次发现了大量可燃冰。
可燃冰的能量密度非常高。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由于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的化合物,燃烧后仅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是真正的绿色能源。有专家估计,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总量的两倍。我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则相当于1000亿吨石油,其中南海海域是我国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区,有近800亿吨储量。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可燃冰是一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
大国角逐可燃冰
可燃冰低碳环保又储量丰富,一跃成为现代社会解决能源匮乏的有效途径,引发多国对其青睐有加,投入巨资展开研究追溯人类能源利用的历程,会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可燃冰的价值。
人类曾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通过木柴等生物质能源获取能量。直到工业文明后,煤炭的利用使蒸汽机得以大面积推广。再后来,石油天然气推动人类的行动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但是,需正视的现实是,石油资源的渐趋匮乏是现代社会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环保又储量丰富的可燃冰自然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因此,不少大国对其青睐有加,纷纷投巨资开展这一领域研究。
今年5月,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宣布,正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合作,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可燃冰开采研究。
一直以来,美国都十分重视可燃冰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开展本次钻探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就是受支持的项目方之一。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今年5月也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该次试验开采海域位于爱知县和三重县附近的太平洋(3.76+0.00%,诊股)近海,估计该海域拥有的可燃冰储量达1.1万亿立方米,是日本天然气年消费量的约10倍。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第二次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
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年开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在南海西沙海槽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200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2013年,在南海北部获得了多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2015年和2016年在南海神狐海域再次获得发现。目前,我国已在南海发现两个超千亿立方米的矿藏,圈定11个成矿远景区、25个有利区块。同时,今年5月我国也成功实施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产业化面临诸多难题
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现有海底钻井设备很难进行开采,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开采失败但是,可燃冰开采难度之大也是业界公认。可燃冰靠低温高压封存,如果温度升高,水合物中的甲烷可能溢出;或者如果冰块消融,导致压力回升,一旦控制不当,可能造成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
例如曾有地质学家将8000年前的一场毁灭性崩塌归因于天然气水合物。当时,挪威海岸外出现了高达6米的海浪。研究人员推测,甲烷气体在海底的爆炸性释放引发了这场自然灾难。
有专家表示,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形成年代要比石油、天然气晚得多,覆盖它的海底地层普遍是砂质,现有的海底钻井设备开采很难,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砂石涌进管道,造成开采失败。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环境问题,如开采不当,水合物中的甲烷一旦溢出,可能造成巨大污染。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部副主任邱海峻表示,我国此次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了多项创新,创新研发了“地层流体抽取法”试采技术,创建了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和天然气水合物“三相控制”开采理论,建立以稳定地层为核心的试采理论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钻完井、储层改造、人工举升等试采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试采的砂层流动、天然气水合物二次生成、井下气水分离和长期稳定生产等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六大技术体系20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特点的开发技术体系。
邱海峻表示,经测算,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约800亿吨油当量。通过重点地区普查,已经圈定11个有利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并经过钻探验证圈定了两个千亿立方米级矿藏。
不过,有关专家表示,此次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首次试开采,仅是万里长征迈出关键性一步,未来要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开采,仍有长路要走。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表示,今后将围绕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的目标,争取神狐海域试采成果最大化;同时,继续加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力度,开展重点目标区的详查,提供2至4个大型资源基地,为推进产业化奠定资源基础;此外,将开展不同类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把加强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
“基于中国可燃冰调查研究和技术储备的现状,预计我国在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王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