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能源逻辑(上)
专家论坛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能源逻辑(上)

2017/11/15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7-11-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必将促使我国能源行业的中心任务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什么样的逻辑解决好新的社会矛盾,能源国企又该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实现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融合发展,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谋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精准定位,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任务和新挑战。体现在能源领域就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换挡减速,保供压力明显缓解,供需相对宽松,而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提高,能源发展进入新阶段。在供求关系缓和的同时,结构性、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显,成为制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正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国能源行业的集中体现。
  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必将促使我国能源行业的中心任务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站在新起点上,我国能源转型该如何面对和迎接这一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以什么逻辑解决好新的社会矛盾?能源国企又该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实现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融合发展,确保在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中取得先机,赢得主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谋划。
  能源革命深入推进,能源清洁转型进程日益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也带动我国能源领域发展战略、理念和政策取向的系列变化,推动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成为重要发展基调。
  推动能源革命之路,并非坦途。需要解决许多矛盾问题,应对各种风险隐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能源当中有着充分体现。比如,部分地区能源生产消费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以气代煤”和“以电代煤”等清洁替代成本高,洁净型煤推广困难;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网密度低、输配成本偏高,扩大天然气消费面临诸多障碍;部分地区弃风弃水弃光“三弃”问题严重;此外,跨省区能源资源配置矛盾凸显、天然气季节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等。
  我们更应该看到,以高效、清洁、多元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进程加快推进,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也越来越强烈。由于清洁能源行业对研发和投入要求高,成本较高,盈利性较弱,国有资本参与程度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注重发挥改革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快推动清洁能源领域改革步伐,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切实管用政策,引导着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进一步坚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能源革命的信心和决心,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未来的能源结构将是系统集成、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天然气作为清洁的化石能源,将成为向新能源体系过渡的重要桥梁。而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天然气凭借其高效、清洁、低碳的优势,以及对改善大气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纵观人类能源发展历史,任何一种能源的占比提升都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我国可再生能源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实现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从高贵能源向普惠能源的转型,仍需要突破技术、商务和管理多种瓶颈。因此,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仍将较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不仅将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加速期,也将是化石能源绿色发展和清洁高效利用的黄金期、承载使命变革转型的关键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推动能源行业强身健体
  当前,我国能源供给结构还不太合理,高比例煤炭消费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煤炭转化为电力产能过剩;石油仍是交通运输业能耗的主要来源,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足;天然气储库调峰能力建设滞后;“三弃”现象严重,等等。这些问题,有的缘于资源禀赋不平衡,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能源供给系统规划的不全面,能源系统之间及能源转化系统的交互单一,能源行业与交通运输、制造业等其他行业之间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的不协调导致的低层次供应饱和、供需错配矛盾。破解这些结构性失衡问题,必须要以提高供给质量、满足有效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为主攻方向,通过正确有效、清晰可行的结构优化措施,使能源供给体系更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领域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密集出台一系列重磅规划、政策和配套机制,积极引导和推动去产能、补短板、增动能重点工作。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能源储运能力显著增强,保供压力基本缓解,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清洁能源比重提升,包括上游勘探开发、油气储运、电力体制改革、成品油主体多元化、价格形成机制、市场体系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能源市场化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是,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关键领域改革创新推进缓慢,已出台的改革措施“最后一公里”难以落实,成为释放市场活力和培育增长新动能的主要制约因素。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面临较多困难;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用电需求明显放缓,煤电潜在过剩风险显现;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结构性过剩,产能利用率不高等。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是一次惠及长远的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写入党章,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要进一步着力化解和防范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在实施去煤和能源替代战略、防范煤电过剩风险、推动成品油质量升级等方面继续下大力气。二是要统筹资源、环境和市场条件,推动非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大力改革创新,尝试通过实施一定的价格补贴政策,重点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不足和“弃风弃光”现象。三是要继续加强国内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积极扩大规模化开发利用,夯实油气资源供应基础。四是要加强电网、管网及能源储备建设,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五是要优化高耗能产业和能源开发布局,推动能源协调发展、互补利用,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为美丽中国建设助力,节能环保成为能源行业重要命题
  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排放量大,污染严重,面临异常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在世界上有最强烈的环境改善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能效和排放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硬约束,也是主目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兑现国际气候承诺的客观要求,已成为我国能源行业的重要命题。未来一段时期,需要我们处理好能源领域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辩证关系,以全局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去整体谋划,协同推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和能源领域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能源经济绿色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价值。
  (胡森林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副主任。陈红盛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厅高级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