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保持“饥饿感” 摆脱“资源诅咒”
专家论坛

保持“饥饿感” 摆脱“资源诅咒”

2017/11/3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7-11-02]近日,笔者去俄罗斯第10大城市顿河畔罗斯托夫参加会议。俄罗斯第10大城市可以大致对标中国西安。如果从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大约是中国的两倍角度考虑,俄罗斯第10大城市应该对标中国第五大城市(大致杭州)。但是下飞机后,笔者发现罗斯托夫机场十分简陋小巧,无论是机场还是城市的基础设施都仅相当于中国三四线水平,被西安和杭州远远甩在后面。
  现在的发展机遇期在中国。从2008年到2017年的这10年中,中国经济规模增加了2.5倍,外汇储备增加了1.5倍,中国成为全世界经济规模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10年间,中国的高铁里程数增加了32倍,占全球总里程数的70%;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国家,仅在2016年,中国的移动支付总量就是美国的50倍。
  俄罗斯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其资源能源总量居世界首位。资源是资财之源,是财富创造、经济增长、人类发展的重要源泉。按理说俄罗斯经济规模也应居世界前位,但是2016年俄罗斯GDP在全球经济体中仅排在第15位。俄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2004年出版的《俄罗斯:复兴之路》报告称,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作为世界资源大国,俄罗斯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俄罗斯资源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第7位、天然气占第1位、煤占第2位,森林占第1位,铁矿占第1位,铜、铅、钾、镍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俄罗斯经济结构失调,多年来一直疲软。
  不仅在当代,如果从历史纵深角度看,也能发现相似的一幕。荷兰20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减弱,国内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从那时开始,“荷兰病”成为一个经济术语,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俄罗斯、荷兰等国家本是“赢在起跑线”上,为何其经济表现如此不尽如人意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经济学家Sachs和Warner提出的“资源诅咒”的理论,他们认为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增长越慢。他们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样本,测算1970年至1989年这些国家GDP年增长率,结果发现仅有两个资源丰裕型国家GDP年增长率超过2%,且资源型产品出口占GNP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下降1%。
  环顾世界各国,如果给“资源诅咒”号脉,我们可以找出这几个“病因”:一是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容易使资源丰裕地区患上“荷兰病”,资源部门的扩张和制造业的萎缩必将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资源丰裕地区的资源型产业扩张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支撑持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三是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丰裕的自然资源还会诱使资源使用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寻租活动的产生,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采。四是资源的开发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城市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水平较差。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存了很多问题和潜在的风险,需要始终保持“饥饿感”,不能有丝毫松懈。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城市经济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