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民币之“破局”
2017/10/2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路透社2017-10-19]“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近日,人民币对卢布交易同步交收机制正式启用,标志着石油人民币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危机十年之间,单一的石油美元体系逐渐落后于全球经济的新趋势,引致了矛盾重重的“三方困局”。随着当前全球复苏“换挡提速”,这一困局不仅侵蚀石油出口国的经济稳定,抑制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空间,更将加剧全球复苏的转换风险。破解“三方困局”,关键在于发展石油人民币,进而构建多元化的石油计价结算体系。
一方面,石油人民币将推动人民币全球支付规模的强劲增长,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基于石油人民币体系,中国、石油出口国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有望形成“互惠循环”,为全球长周期复苏注入新动力。
当前,不仅击破“三方困局”已成为大势所趋,多元化涨潮、全球复苏“换挡提速”和石油低价泥淖形成合力,也赋予了石油人民币的质变机遇。有鉴于此,我们对石油人民币的发展前景保持谨慎乐观,并将对其最新进展予以持续关注。
石油美元引致“三方困局”
危机十年之间,以美元作为唯一基准的石油计价结算体系逐步暴露出严重缺陷,形成了矛盾重重的“三方困局”。危机十年之际,随着全球复苏迎来换挡增速和多元化涨潮,这一困局的负面影响愈加凸显,破局之变的时机正在成熟。打破“三方困局”、构建多元化的石油计价结算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
对于石油出口国,单一的石油美元侵蚀了经济金融的安全稳定。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以石油出口为经济支柱,在单一的石油美元体系下产生了两项系统性的风险短板。一方面,美元波动冲击经济稳定。2014年6月至今,美元指数的中枢水平整体抬升,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则随之陷入痛苦的低价期。在此阶段,石油出口国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引发了赤字恶化、资本外流、货币贬值、金融市场震荡等连锁反应。
另一方面,经济制裁威胁国家安全。石油美元体系下,美国能够依靠美元的国际清算系统发起制裁,限制或阻断金融交易渠道,从而打击能源国家的石油出口。近年来,随着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的升级,美国先后发动了对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制裁,导致这些国家在本轮危机中雪上加霜。
有鉴于此,上述国家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多国已经尝试绕过石油美元体系,在双边石油贸易中采用欧元、人民币等非美货币,沙特、巴西、苏丹等国也已展露观望姿态。2018年,美联储缩表和加息将形成共振,加速货币政策的收紧,“美国优先”主义亦将愈演愈烈。因此,单一的石油美元对石油出口国的桎梏将更加严重,石油贸易的去美元化需求有望持续高涨。
对于人民币,单一的石油美元限制了国际化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基于“世界工厂”的产业优势,制造业的跨境贸易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主导动力。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一动力的边际作用正在衰减,资本输出、储备货币、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引擎。
其中,摆脱石油美元束缚、实现人民币对石油的计价结算,处于核心地位,落一子而盘活全局。第一,如果石油人民币体系成立,石油进口国需要先持有一定规模的人民币,才能保障石油贸易正常进行,因此人民币需求的规模和稳定性均将跃升。
第二,根据美元的历史经验,“石油-货币”体系是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的起点。立足于石油人民币,人民币对粮食、煤炭、矿石等其他大宗商品的计价结算功能将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国际需求。
第三,石油出口国在石油贸易中积累大量人民币盈余,转而采用人民币进行全球投资,多主体、多方向、多层次地打破美元业已形成的网络效应,强化资本输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驱动力。
第四,在石油人民币体系下,石油出口国对人民币资产的旺盛需求,将长期推升人民币的价值中枢,夯实货币信用。这将坚定全球各大央行对人民币的信心,提振人民币的储备需求。今年9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在双向波动中实现趋势性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的机遇窗口已经打开。作为下一个战略支点,突破石油美元阻碍、构建石油人民币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其成败将决定国际化进程的长远空间。
对于全球经济,单一的石油美元加剧了复苏进程的转换风险。危机十载之际,在新兴市场的引领下,全球复苏终于开启强势而又危险的“换挡提速”。但是,石油美元与这一复苏进程存在内生矛盾,埋下了新一轮风险隐患。
第一,流动性错配。石油美元体系下,石油出口国积累的石油美元盈余,通过主权基金等渠道,为全球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同时也强化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负向外溢作用。一旦美联储政策路径与新兴市场复苏进程产生冲突,作为复苏主引擎的新兴市场将面临流动性过剩和短缺的交替冲击,复苏过程的脆弱性由此增强。
第二,话语权错配。石油美元体系的存在,维护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超然地位,同时也支撑了发达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能源署等国际机构中的主导权。
受此影响,全球治理体系的存量改革进展缓慢。新兴市场的话语权与其对全球复苏的贡献不相匹配,抑制了其进行全球政策协同、参与全球治理的主动性,贸易保护主义、竞争性贬值、经济孤岛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摩擦性风险因此高涨。
针对以上问题,以人民币这一新兴市场货币为基准,发展石油人民币体系,既能够对冲美联储政策的负向外溢,为新兴市场复苏提供周期匹配的流动性支持,更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全球复苏的长期持续奠定制度性基础。
**石油人民币孕育“三方共赢”**
破解上述的“三方困局”,关键在于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使石油出口国能够直接以石油换取人民币收入。这一体系并非取代石油美元体系、争夺货币霸权,而是与石油美元、石油欧元等多元体系共存,消除单一货币的垄断地位,为全球石油贸易提供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计价和结算基准。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更有望构建三方“互惠循环”,为全球长周期复苏注入新动力。
第一,石油人民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撑杆跳”。随着石油人民币体系的建立,人民币国际化将摆脱石油美元的束缚,借力石油计价结算产生的庞大货币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以2016年数据为基准,我们对这一推动作用进行估测。我们判断,未来的全球石油计价和结算体系将大概率转变为美元、欧元、人民币并行的“三元格局”,或是以美元、人民币为主导的“双峰格局”。无论在何种格局下,石油人民币的逐步发展,均将大幅增加人民币全球支付规模,从而提升其国际地位。
情景一,假设石油人民币首先覆盖俄罗斯的石油贸易,那么在“三元格局”和“双峰格局”下,人民币全球支付的年度规模将分别获得245.6亿和368.4亿美元的增量。
情景二,假设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接受石油人民币,那么在“三元格局”和“双峰格局”下,人民币全球支付的年度规模将分别扩大453.9亿和680.9亿美元。
情景三,假设沙特的示范引起OPEC的整体效仿,“三元格局”和“双峰格局”对人民币全球支付的扩大作用将分别升至1314.4亿和1971.7亿美元。
情景四,假设全球石油出口国(除美国外)普遍接受石油人民币,则在“三元格局”和“双峰格局”下,人民币全球支付的年度规模预计分别增加2236.5和3354.7亿美元。
第二,石油人民币打造三方“互惠循环”。除了直接扩大人民币全球支付规模外,从全局视角看,石油人民币与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相辅相成。以“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为动力,以人民币的货币信用为支撑,石油人民币体系将逐渐形成惠及中国、沿线经济体、石油出口国的良性循环。
第一步,在全球石油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石油出口国通过进入石油人民币体系,能够优先对接中国位居全球首位的石油进口需求,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第二步,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人民币盈余,将逐步回流至中国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并由此为中资企业和以人民币融资的“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提供资金。
第三步,上述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资本输出,将加快区域内国际产能合作与经济结构优化,充分激活沿线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同时,人民币流动性与新兴市场的周期高度匹配,也有助于防范新兴市场的财政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
第四步,沿线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石油出口国的人民币资本输出产生丰厚利得,同时也将从根本上扩大石油需求,开启新一轮的互惠循环,并不断巩固石油人民币体系。由此可知,在这一循环中,中国将加速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国际产能合作。沿线新兴市场将受惠于充沛的资本流入,稳定的区域金融市场以及持续的区域经济复苏。而对于石油出口国而言,不仅能够摆脱美元依赖,更能够走出石油低价泥淖,获得稳健的石油出口收入和多元化的资本利得。
“破局”之路在前方,更在脚下。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石油人民币的发展之路将呈现两点重要特征。一方面,石油人民币路在前方。由于“三方困局”严重威胁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复苏,单一石油美元体系的终结势在必然,石油人民币体系的构建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石油人民币并非重蹈美元旧途,而是开创多元化的石油计价结算体系,从而形成三方共赢的“互惠循环”,支持全球经济的长周期复苏。另一方面,石油人民币路在脚下。当前,多元化涨潮、全球复苏“换挡提速”和石油低价泥淖形成合力,赋予了石油人民币质变机遇。
从外部看,在俄罗斯之后,沙特有望成为下一个质变节点,并开启OPEC成员国以石油人民币实现“去美元化”的浪潮。从内部看,十九大的召开有望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进而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原油期货市场发展,从而完善石油人民币的全球循环渠道。有鉴于此,我们对石油人民币的发展前景保持谨慎乐观,并将对其最新进展予以持续关注。
(作者为程实为中国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本文仅代表其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