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炼油工业与油品贸易现状及未来(图)
发表日期:11:22来源:国际石油经济进入2017年以来,国际油价高开低走,中间震荡,目前原油供大于求,库存居高不下。因结构性调整和需求的支撑,全球炼油业虽出现反复但仍总体表现良好。亚太地区的炼油总能力在经历了2015年少有的下降后,2016年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2016、2017年,亚太地区油品贸易大幅增加。今后该地区炼油业挑战和机会并存。
1亚太地区炼油业现状
2017年初,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为3245万桶/日。印度巴拉迪布(Paradip)炼厂、韩国现代石油有限公司和乐天化工现代(Hyundai/Lotte)公司联合建成的凝析油分离厂,以及中国等国家炼厂的扩建,使得亚太地区2016年总炼油能力在2015年下降51万桶/日后,净增32万桶/日,但该地区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仍未恢复到2015年年初的水平(见图1)。
2014年以来,亚太地区净增炼油能力明显低于需求的增长,2016年表观富余炼油能力(炼油能力和石油产品总需求之差)大幅下降至2016年的59万桶/日,远低于2014年的261万桶/日和2015年的215万桶/日。从图2可以看出,亚太地区炼油能力的净增加近一两年明显低于石油产品需求的增加,而在2015年以前,二者的关系在多数年份是相反的。
2亚太地区炼油能力转向低速增长
预计2025年前,亚太地区可能仅有7个全新的炼油项目建成,其中4个在中国,1个在越南,1个在马来西亚。由于炼油能力过剩和低迷需求,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取消了一些计划中的项目,有些项目计划则无疾而终。中国石化最近终止了一批旨在提高一次加工能力的投资项目,准备专注于产品升级换代和生产高端石化产品。同时,地方炼厂在寻求建设新的炼厂,主要理由是为它们的石化厂提供原料,这将是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炼油业的主要变数之一。目前印度没有确定的新炼厂建设计划,如果国内油品需求持续看好,不排除今后几年国有公司会有新的炼厂投资计划,这将对整个亚太地区炼油业带来影响。
2.1亚太地区炼油能力过剩正逐步缓解
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于2014年7月推出了第二阶段的“升级能源供应结构条例”,2017年日本会关闭25万桶/日的炼油能力,部分抵消中国等国家增加的炼油能力,使地区炼油能力净增长不足20万桶/日。2020年前,除了2017年投产的中国石油云南炼厂外,越南的怡山(NghiSon)炼厂和马来西亚的RAPID项目是仅有的新建炼油项目。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印度有一些炼厂扩能计划。2020年以后,中国将有3座新炼厂建成。但日本将在2021年、2025年前分别关闭9万桶/日、23万桶/日的炼油能力(见图3)。
2.2炼油开工率较高,新项目可能出现
随着需求的增长,炼油能力扩张放缓给亚太地区带来了较好的炼油毛利。炼油厂开工率也可维持较高水平。总体而言,2019年前亚太地区石油产品需求增长会高于炼油能力的增加。一些主要油品(例如汽柴油)供应或将偏紧,支持高炼油毛利。当然,这也可能刺激一些炼油项目上马。预计2020年代初,印度、印度尼西亚的部分新炼油项目会被确立。
2020年国际海事组织(IMO)新规实施后,燃料油需求会受到影响,炼厂会考虑增加焦化/裂化装置。尽管船用油脱硫会使高硫燃料油需求部分得以恢复,从长远来看,随着交通用油及其他消费端油品需求的增长,投资者会更注重石油产品的升级换代。
中国以外拟议中的炼油项目,不少在2019-2025年可能被确认投资,其中有两个项目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印度尼西亚计划中的图班(Tuban)炼油厂。该炼厂预计规模为27.9万桶/日,由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合资建设,印度尼西亚环境森林部已在2017年1月批准项目用地,投资额预计为120亿~140亿美元。估计在2020年代头几年项目会被确立。二是印度西海岸的能力为110万桶/日的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炼油项目。该项目由印度石油公司(IOCL)、巴拉特石油公司(BPCL)、印度斯坦石油公司(HPCL)和EIL工程公司联合建设,计划分两阶段建设,第一阶段建成产能74.4万桶/日,第二阶段增至110万桶/日。
2.3二次加工能力增长超蒸馏能力增长
中国和印度推动亚太地区产品升级换代投资快速增长,例如建设重整、烷基化/聚合、C5/C6异构化、馏分油加氢处理以及渣油脱硫等装置,提高了油品规格。
印度自2017年4月开始实行BharatStage(BS)第四阶段(相当于欧Ⅳ)油品标准,并准备跳过欧Ⅴ标准,在2020年4月直接实施欧Ⅵ标准。虽然印度石油公司、信实等公司基本可以生产符合欧Ⅵ标准的油品,但需要升级约44万桶/日的二次加工能力来满足要求。
中国从2017年1月开始在全国实施国Ⅴ标准。预计仅2017年亚太地区就将增加约100万桶/日的二次加工能力,而一次加工能力净增不到20万桶/日,二次深加工能力与一次加工能力之比将从2016年的65%提高到2017年的67%,并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的72%。
2.4亚太地区炼油厂复杂程度提升
亚太地区一直在努力使原料来源多元化,包括进口重质油,投资重点是燃料油裂化和产品升级。按照目前掌握的资料判断,亚太地区裂化(流化/渣油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焦化及热裂化)与一次加工能力之比,将从2017年的42.7%提高到2025年的44.5%,这意味着增加160万桶/日的裂化转换能力。有些炼厂还在进一步研究方案,以应对国际海事组织即将到来的规则变化,或有更多的裂化转换项目实施,加氢裂化能力将从2017年的58万桶/日增加到2025年的87万桶/日。在燃料油标准日益严格的情况下,重质高硫油的使用意味着下个10年渣油脱硫装置将会有较大发展,2017-2025年将有94万桶/日的渣油脱硫装置建成。
2.5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炼油能力展望
中国:2017年初,中国炼厂一次加工能力达到1460万桶/日,高居亚洲榜首,其中中国石化占有总能力的40%,中国石油占27%,中国海油及中化合计占8%(包括其与民营公司的合资炼厂),其余25%在民营公司手里(370万桶/日)。中国未来有4座新炼厂投产:中国石油云南炼厂(26万桶/日)、民营恒力石化公司大连项目(40万桶/日)、民营浙江石化公司舟山项目(40万桶/日)以及中国石化湛江项目(20万桶/日),中国石化40万桶/日上海漕泾项目为高桥炼厂异地搬迁/扩建。考虑到小炼厂的关闭和现有炼厂扩能,预计2017-2025年中国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将净增189万桶/日,遥遥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且不排除还有别的炼油项目上马。
印度:2017年初,印度炼厂一次加工能力为432万桶/日,约为中国的30%,居亚太地区第二位。2020年底前,印度现有炼厂可能扩能41万桶/日,2025年底前再扩建39万桶/日。2025年底前,印度没有新建炼厂的确定计划,虽然存在建设新炼厂的可能,但要等待最后下决心投资。
日本:2017年初,日本炼厂一次加工能力为352万桶/日,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三。在满足“升级能源供应结构条例”第二阶段要求之外,2014年4月1日起已关停近45万桶/日的常减压蒸馏能力,涉及科斯莫(Cosmo)石油、南西(Nansei)石油、富士(Fuji)石油、太阳(Taiyo)石油、出光石油、JX等公司。预计2020年日本一次加工能力还将净减少25万桶/日,2025年前再减少33万桶/日。
韩国:2017年初,韩国的炼厂一次加工能力是318万桶/日,在亚太地区排名第四。在可预见的未来,韩国各炼油企业均没有扩能计划,亚太地区日益激烈的油品市场竞争,使得韩国炼厂无意扩建加工能力,目前它们的主要精力放在高端油品的生产上。
新加坡:2017年初,新加坡炼厂一次加工能力为139万桶/日。新加坡也不再增加一次加工能力,但产品升级换代仍在持续。预计新加坡将在2019年实行碳税,以减少碳排放,这对新加坡炼油企业的竞争性是一个考验。
泰国:2017年初,泰国炼厂一次加工能力为116万桶/日。泰国石油公司(ThaiOil)斯瑞拉察(Sriracha)炼厂的扩建预计于2022年完成,届时泰国的一次加工能力会提高到129万桶/日。
印度尼西亚:2017年初,印度尼西亚炼厂的一次加工能力为107万桶/日。未来印度尼西亚有两个炼能扩建项目,一个是位于中爪哇岛的芝拉扎(Cilacap)炼厂,一个是坐落在东加里曼丹的巴厘巴板(Balikpapan)炼油厂。到2025年底,印度尼西亚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将达121万桶/日。如前文所述,不排除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合资建设一座新炼厂。
中国台湾地区:2017年初,台湾地区一次加工能力为104万桶/日,是亚太地区百万桶/日炼油业俱乐部最低的一员。台湾中油公司的大林改扩建项目,将在2017年增加9万余桶/日加工能力(包括1座凝析油处理厂)。
亚太地区其他国家:今后几年,加工能力可能变化的有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越南等国。预计2025年前,马来西亚炼油能力净增28万桶/日,越南净增23万桶/日,但澳大利亚将减少20万桶/日。
3亚太地区石油产品需求及贸易展望
2016年,亚太地区石油产品需求增长了3.6%(109万桶/日),一次加工能力仅增加32万桶/日,炼油厂平均开工率由2015年的84%上升到2016年的86%。预计2017-2025年,亚太地区石油产品年均需求增长69万桶/日,超过一次加工能力的增长。从增长率看,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印度2016年增长最快;从净增量看,印度第一,中国次之,但2017年中国或将高于印度。
3.1交通用油带动亚太地区需求增长
在低油价时代,由消费者带动的油品(包括汽油、石脑油、LPG和航空煤油等)需求增长加快。低廉的汽柴油价格让更多的人自由出行,航空燃油的降价促使更多的旅客购买飞机票。虽然整个石化产业因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受到某种程度制约,但一批以丙烷为原料的石化厂的建成,推动了亚太地区LPG的需求。与此同时,工业用油增长停滞不前,发电用油持续下降,以及中国工业结构的持续调整,燃料油和柴油在地区石油产品需求中所占比重,将由现在的43%,降至10年后的37%。
3.2炼油业灵活应对
面对石油产品需求格局的变化,亚太地区炼油业进行调整应对,包括提高汽油产出率等措施。亚洲炼厂的平均汽油产出率(按容量计算)2010年为20%,2016年已上升至25%。2012-2016年,中国的汽油产出率上升了6.2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地方炼厂建成了一批重整、异构化装置,地炼进料也由燃料油向原油转变。2017年,中国还会增加近24万桶/日的重整装置能力。
3.3一次加工能力增长减缓,炼厂开工率提高
2015-2016年,亚太地区原油加工量年均增长近91万桶/日,低油价带动需求增长,促使炼厂增加产量。亚太地区一次加工能力增长已经从2010-2014年的高水平下降,中国、印度等大规模炼厂建设也告一段落。中国地方炼厂在获取进口原油使用配额后开工率上升,使得全国的油品产量上升。在需求增长的带动下,预计2025年以前,亚太地区炼厂平均开工率会维持在86%以上。
3.4东南亚持续扮演油品净进口区的角色
东南亚一直是主要油品的传统进口区,尤其是进口汽柴油的印度尼西亚、越南及菲律宾。除此以外,新加坡是世界上领先的船用油港口,东南亚的燃料油也短缺。东南亚有6.6亿人口,是东北亚的42%,但其500万桶/日的炼油能力只有东北亚的22%。
3.5南亚或将成为油品净进口区
目前南亚地区油品出口量巨大。印度2016年全部石油产品的出口达到132万桶/日的高水平。然而,由于需求的快速增长,该地区今后几年油品净出口将会减少,2030年以后可能成为油品净进口区。预计2025年前,印度的炼油能力只增长55万桶/日,且没有新建炼厂,但旺盛的需求使得一些国有投资者在考虑新的投资计划,有些投资项目或许会在今后几年被敲定。
3.6油品贸易现状及前景
LPG:2015年以来,LPG一跃成为亚太地区缺口最大的石油产品(见图4),主要推动因素是中国在2013-2015年建成6家丙烷脱氢制丙烯厂,加上印度、印度尼西亚强劲的民用需求。虽然中东仍然是主要的供应来源地,但美国LPG已成为亚太地区供应的组成部分。2016年美国LPG出口突破100万桶/日,其中40%流向亚洲。随着美国出口设施的增加,以及巴拿马运河拓宽使得运费降低,未来美国LPG出口至亚洲的比例还会上升。大量来自美国的LPG促使出光石油和汉华道达尔公司增加其丙烷裂解能力。预计2020年以后中国的LPG需求增长会放缓,而南亚、东南亚的民用需求成为LPG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石脑油:预计2017-2024年亚太地区乙烯生产能力年均增长约183万吨,芳烃生产能力年均增长约97万吨,这将导致本地区石脑油缺口增加7万桶/日,很大一部分原因缘自印度。印度因裂解装置建成,逐渐向石脑油净出口大国告别。另一方面,替代原料(例如LPG或来自美国的便宜的乙烷)会使石脑油面临的竞争加大,但是使用替代原料需要较大的投资,目前亚洲只有少数裂解厂可以用进口丙烷/丁烷作原料,只有1家裂解厂用进口的乙烷作原料。
汽油:2016年,亚太地区汽油净出口量为24万桶/日,比2015年增长17万桶/日,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中国的增量缘自几个方面:重整装置大量增加、地方炼厂进料变轻以及用于汽油调和的混合芳烃进口增加。尽管如此,亚太地区2018年仍可能成为汽油净进口地区,印度尼西亚仍是本区最大的汽油进口国。与此同时,印度国内需求的增加超过供给的增加,逐渐由汽油净出口转向进出口平衡。
航煤:印度和韩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航煤出口国。由于亚太地区鲜有航煤进口大国,印度和韩国出口航煤很大一部分销往东北欧。香港巨大的空中客流量,使得它稳居亚洲航煤进口量第一。澳大利亚2022年前关闭两座炼厂,造成航煤缺口加大。如果没有新炼油能力增加,亚太地区可能会变成航煤净进口地区。随着亚太地区航煤供应趋紧,中东航煤流向东亚地区会成为常态。
柴油:2017年,亚太地区柴油富余量可能达到90万桶/日的峰值。虽然2016年亚太地区柴油需求仅增长0.6%,随着中国需求稳定,今后几年地区柴油需求增长会加快。亚太地区炼厂柴油的平均产出率2013年达到36.5%高峰,2016年降至35.1%,预计2020年将降至34.6%,2025年进一步降至34.0%。重大变化将发生在2020年,届时国际海事组织对船用燃料油的新规生效,将使亚太地区柴油富余量减少一半,至35万桶/日,2025年进一步降至11万桶/日(假设没有计划外新炼厂建成)。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高硫柴油需求可能减少。亚太地区只有5个国家对硫含量为500ppm的柴油有需求,且它们都是柴油进口国。主要的柴油出口国(例如中国和韩国)早已实施欧IV或以上标准,减少了对高硫柴油的供应。
燃料油:亚太地区燃料油市场由3个因素决定:发电、船用和中国地方炼厂原料。自从中国给予地方炼厂进口原油使用配额以来,中国燃料油进口量大幅下降。日本正逐渐由燃油发电转向天然气发电,核电也重新启动。然而,炼厂增加了燃料油裂化,因此2019年前亚太地区燃料油平衡状况并没有太大变化。2020年以后,随着船东在国际海事组织的新规定下转向使用0.5%含硫量的船用油,亚太地区的燃料油短缺将减少1/3,至67万桶/日。随着柴油/燃料油差价扩大,船东使用船上脱硫的比例将会增加。在此情景下,到2025年,亚太地区燃料油短缺会维持在65万桶/日左右(假设没有计划外新炼厂建成)。
4苏伊士以东地区油品供需展望
苏伊士以东除亚太地区以外,还包括中东诸国。从2019开始,中东地区将有数个新炼厂建成投产,不仅使该地区一次加工能力增加,还将提升二次加工能力,这将进一步增加中东地区油品的富余量,并使个别油品的供需出现反转。预计2020年,中东会成为汽油出口区域;2017-2025年,该地区凝析油处理装置会增加50%以上。由于加氢裂化能力增加,发电用柴油被替代,中东的柴油净出口量会增加。中东唯一会减少净出口量的是石脑油(见图5)。
中东和亚太加在一起,苏伊士以东地区的油品平衡另有一番景象。虽然各个油品的情况不同,但苏伊士以东地区传统上石油产品平衡上略有富余,尤其是柴油、煤油,但LPG、石脑油及燃料油仍有小缺口,这一情况今后可能发生变化。总体而言,苏伊士以东地区轻质油品短缺将会明显增加,柴油、煤油的富余量会减少。虽然燃料油缺口会减少,但从石油产品贸易总量看,整个苏伊士以东地区会在2018年成为净进口地区,净进口规模在2020年和2025年进一步扩大。
在众多的石油产品中,石脑油和柴油的动向值得注意。
在亚太地区,石脑油主要用于生产烯烃;在中东地区,石脑油则主要用于生产芳烃。在沙特阿拉伯,乙烷曾是生产烯烃的主导原料,随着Sadara多原料混合裂解厂在2016年建成并于近期全面投产,这一现状正在发生改变。该国PetroRabigh芳烃厂的建成,意味着石脑油用量增加。在中东,2025年前建成、以石脑油为原料的项目还有:阿曼的Liwa塑料厂(2019年,多原料)、巴林芳烃厂(2021年)、科威特Al-Zour芳烃厂(2022年)以及伊朗的Siraf下游有关项目(2022年后),这将导致中东地区石脑油的净出口量在2017以后下降,亚太地区必须另找替代来源。
2012年以来,苏伊士以东地区柴油产量的增长一直超过需求的增长。柴油产量是随着炼厂努力多生产轻质产品而增加的,富余量很大。亚太地区各炼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提高汽油产出率方向转变,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估计亚太地区的柴油富余量在2016达到顶峰后会出现下降,2025年只富余约11万桶/日(假设没有计划外新炼厂建成)。另一方面,由于中东地区有更多加氢裂化装置投产,增加了柴油的产出率,中东往亚太地区输送柴油的机会将会增加。综合来看,苏伊士以东地区柴油富余的情况今后几年仍会持续。2020年,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用燃油新规生效,会对柴油的需求起到刺激作用,导致整个苏伊士以东地区柴油富余量减少。但这种情况只会持续几年,柴油富余状况可能还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反弹。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亚太地区净进口油品中东地区都能满足。从LPG开始,其他地区已长距离出口石油产品到亚洲。过去亚洲的LPG进口几乎全部来自中东,现在美国的LPG供应变得不可或缺。石脑油可能会出现类似情况。估计2018年以后,大西洋两岸生产的汽油也会运往亚太地区,以弥补该地区即将到来的供应不足。与此同时,随着中东柴油出口量的增长,亚太地区销往大西洋地区的柴油会受到挤压。
结语
2016年,亚太地区的炼油加工能力重新出现正增长,但仍未恢复到2015年年初的水平。与以往相比,目前该地区炼油业的扩张速度明显低于石油产品需求增速,这对炼油业是有利的。很多亚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在内,在短期内仍面临汽、柴、煤油出口的压力,但整体而言,因为炼厂建设缓慢,压力会逐步减少,尤其是在2020年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用燃油的规定生效后,全球柴油的需求将会得到一个少有的提振机会。
然而,未来变数仍然很多,包括油品需求增长的快慢、新一轮炼厂(尤其是中国民营公司计划中的新厂)建设的可能性与规模。如果需求低于预期,或中国民营公司大规模建设新炼厂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新炼厂投资计划得以实现,那么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还会出现,压低炼厂毛利。(吴康,JeffBr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