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论坛  >  专家视点:“一带一路”项目应以“通”为本
专家论坛

专家视点:“一带一路”项目应以“通”为本

2017/5/1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7-05-09]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重点推行着眼于“通”,能够体现跨地区、跨国别、跨文化,互利共赢、造福当地的大型特大型项目。中亚天然气管道的投资和运营主体中亚管道公司,摸索创建出一套“四国多方跨国运行协调机制”,核心就是以“通”为本,保障了该管道投产以来的安全平稳运营,堪称这方面的样板。
  “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内涵是互联互通,其核心就是一个“通”字。“通”属于中国文化当中最高的哲学范畴,当一切变得通达和畅通以后,“一带一路”建设将水到渠成。另外,“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载体是项目,若没有项目做支撑,建设倡议便宛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哪些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企业和市场应该关注和重点推行的项目呢?笔者以为,应该首推那种着眼于“通”,能够体现跨地区、跨国别、跨文化,互利共赢、造福当地的大型特大型项目。从这个角度讲,目前正在推进的高铁、公路、航运、油气管道等项目,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这里,以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为例,谈谈天然气跨境运输是如何达到“通”的。
  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于2007年启动建设,中方拥有50%的股份。该管道途经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中国,目的是将土国的天然气(主要气源地)、过境乌国和哈国(也是辅助气源地),输至中国,满足中国、乌国、哈国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并运营从土乌边境到中国霍尔果斯口岸的中亚A/B/C线3条进口管道和1条位于哈国南部的天然气管道,累计完成投资200亿美元。自2009年12月投运以来,累计向国内输气超过1500亿立方米。
  众所周知,天然气的物理特性要求管道运输各个环节必须协调统一,中亚天然气管道对国内能源供应的重要性要求管道运行必须安全平稳。但是由于多种因素,中亚天然气管道跨多国协调统一运营存在诸多难题和挑战。
  一是中亚天然气管道作为中国引进中亚天然气产业链条的一环,涉及托运方、管输企业中外方股东、多个资源方以及下游管网销售相关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众多,调度协调难度大。
  二是中亚管道公司在项目建设阶段为突破工期瓶颈,采用分国分段建设和运营的项目组织和管理模式,导致管道建成后,管道运营面临多个法律主体的复杂管理局面,即乌国段管道由中乌合资公司运营,哈国段管道由中哈合资公司运营,两个公司负责运营的管道物理相连但相互独立。
  三是由于股权对等,中方作为股东并不拥有运营管理的法定权力,管道运输的物理特性和运营效率要求与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存在矛盾,加剧了管理的复杂性。
  面对以上诸多挑战,该管道的投资和运营主体中亚管道公司,逐步摸索和创建出一套“四国多方跨国运行协调机制”,打造由多个法律主体参与的跨多国管道运行协调平台。这套机制核心是,以国内市场动态需求为导向,以购气和输气合同为基础,协调土、乌、哈、中四国,推动中国国内采购商、国内油气调控中心、土国上游天然气田、土国天然气康采恩、中乌天然气管道公司、中哈天然气管道公司等运营相关方共同开展工作,规范上下游生产运行工作程序,在特殊环境下保证项目投产后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依托商务协议和股权管理为平台,奠定跨多国管道协调运营基础。中国国内采购商(PCI)与上游资源国、境外各段管道合资公司和境内下游公司签署多个商务协议。中亚管道公司联合PCI,借助其签署的多个商务协议,以及中亚管道公司对各段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股权管理,把跨多国管道涉及的上中下游各相关组织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明确涵盖购气、供气、输气等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构建清晰的跨国长输管道运行组织工作界面。
  二是组建土—乌—哈—中天然气管道运行协调委员会,形成日常业务协调机构。为了协调管道运营日常工作,中亚管道公司主导和推动四国多方成立土—乌—哈—中天然气管道运行协调委员会(下称“四国委员会”),形成负责协商确定中亚天然气管道年度、半年度、月度输气计划和维检修计划等工作的协调议事机构,以协调工程运营过程中的技术和操作问题为主,对管道运营中的争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四国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和北京协调中心。秘书处是协调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负责协调委员会会议的筹备和组织日常工作。北京协调中心负责协调全线日常运行及月度计划协调工作,参与供输气计划和检修计划协调。
  三是巩固、常态化协调机制。中方参与中亚天然气管道运营的单位众多,分布于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各处,利益取向存在较大差异,在四国多方跨国运行协调机制中举足轻重。内部协调方面,以“统一制定购输气计划,统一制定检修计划,统一制定运行方案,统一下达调度指令,统一协调应急处置,中亚进口气与国产气产运销平衡”为目标,明确中方内部运行协调程序及各方职责,通过生产协调会议、工作协调函等各种手段,根据已确定的年度分月供输气协议计划及各方计划调整申请,协调制定月度计划调整。外部协调方面,通过“四国委员会”进行跨国协调,根据各方资源配置情况,协商确定年度分月供输气协议草案计划;草案计划下发给四国多方征询意见,根据意见做进一步调整;最后,确定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年度分月协议计划,并下达四国多方。
  实际上,以上这套四国多方跨国运行协调机制的核心就是沟通,以“通”为本。这套机制保障了管道投产以来的安全平稳运营。截至2016年年底,管道实现连续安全运行2465天的纪录,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保事故,HSE业绩位列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这条管道,土国天然气实现了市场化销售,实现了价值;乌国和哈国作为过境国,获得了不菲的过境收入,同时沿途也下载了足量的天然气供当地使用;中国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来自中亚的天然气既满足了消费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朝着低碳清洁方向迈进了一步。中亚天然气管道堪称“一带一路”多方互利共赢合作项目的样板。(陆如泉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际部综合处处长;冯丹为中亚管道公司规划计划部高级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