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要下决心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3-09-24]仲秋时节,哈萨克斯坦让那若尔油田,金色的草原上,一部部抽油机欢快舞动。在这里,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利用吐哈油田支持的气举采油技术,让地下的“黑金”不断喷涌。让那若尔油田是中亚陆上气举采油规模最大的单个整装油田。
1997年开始,中国石油在中亚拓展油气业务的同时,针对资源国油田实际,集成和应用中国石油优势技术,不断开展科技创新,逐步建立国内与国外、油气投资单位与工程技术服务单位的技术支持体系,叫响中国石油技术品牌。科技成为中国石油保障能源供应、提高中亚油气合作水平最直接的支撑。
16年来,中亚油气合作区油气产量从最初的年产原油300万吨,增长到目前年产油气当量产量3500万吨,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当量最大的合作区之一;建成每年3900万吨油气当量的管道输送能力。中亚地区的油气通过中国石油人的智慧和劳动源源不断地造福中国神州大地。
发挥优势,持续创新
——立足国际市场的“硬道理”
2012年2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如潮般的掌声响起,送给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个人和集体。“中国石油海外合作油气田规模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技术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哈萨克斯坦碳酸盐岩油田的理解和技术应用。
“让那若尔带凝析气顶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围绕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对让那若尔油田进行综合一体化研究,首创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细分层系的注采方式。这种方式突破前苏联的技术框架,使让那若尔油田的年产量由接管前的235万吨上升至最高时418万吨,实现了油田高效开发。
这是中国石油优势勘探开发技术较早应用到国外油田的成功范例。
技术水平高低是海外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初涉海外市场,没有经验可循,国外技术不可能马上学到,将勘探开发成熟和优势技术应用到海外油田,对中国石油来说,最快捷、风险最小。
“十一五”以来,针对中亚地区特点,“PK项目稳产1000万吨开发技术研究”“异常高压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描述与高效开发技术研究”和“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开发配套技术研究”等11项集团公司科技攻关课题研究陆续展开。这些课题解决了油田上产稳产的瓶颈技术问题,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油田开发技术系列。同时,“含盐盆地勘探技术”“集成裂谷盆地勘探技术”等系列勘探技术也先后开花结果,推动探明地质储量逐年增长。
2005年10月,中国石油接管PK项目。面对油田采出程度高和含水高的难题,科研人员结合国内注水开发技术,研究适用的高含水开发后期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使PK项目原油年产量由接管时的786万吨跃升到1000万吨以上,并连续稳产6年。2008年,这项技术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曼格什套项目2009年成功并购。这个项目首次规模应用国内较为成熟的侧钻水平井和酸压技术,成功实施20口井,单井日均产量50吨,是全油田平均单井产量的8倍。同时,通过大面积推广压裂技术,这个项目单井日均增油13吨。优化井组、单层和层间注水,保持老油田原始地层压力,也使主力油田自然递减率控制在10%以内。这些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使曼格什套项目所属油田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油田注水开发水平最好的油田之一。
在国际石油市场,真正的实力是“你找不到油田,我能找到;你找到小油田,我找到大油田”,是“你打不出油来,我能打出;你打出的少,我打出的多”这样的“硬道理”。“核心技术买不来”。海外的油气藏类型,许多与国内不同。没有勇于创新的作风,没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就难有立足之地。发挥原有技术优势和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成为海外油气业务发展的促动力。
PK项目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勘探和开发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前苏联时期,是高成熟的油气勘探区域。中国石油接管项目后,必须在短时间内发现经济的可采储量,勘探区域合同才有可能获得延期批准。面对紧迫形势,中方科技人员经过研究,首先选择盆地凹陷西北部的潜山构造带作为突破口,突破前人的研究框框,利用现场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进行解释,辅之以邻区钻井资料分析,最终部署8口探井,7口井获得高产油流。2006年,这一区块新增可采储量618万吨,成为中国石油接手后,经钻探评价在这个区域获得的第一个勘探转开发潜山油田。
阿克纠宾项目接手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勘探项目后,针对探区地质特点,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盐下地震成像、构造识别和碳酸盐储层预测技术攻关,集成了盐下圈闭识别技术和盐下碳酸盐储层综合评价等重点技术手段,创新应用边界检测盐丘识别与刻画技术等四项特有技术,形成一整套盐下碳酸盐岩勘探的技术和方法,成功发现亿吨级(1.98亿吨)的希望油田,中区勘探实现历史性突破。这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最大的陆上勘探发现。2010年,“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块油气综合地质与地震勘探技术研究”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集成应用,迈出国门
——支持体系夯实整体竞争力
东方物探三维高分辨率处理解释技术是中国石油运用成熟的典型技术,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一期工程气田开发中,这一技术帮助气田增加储量69%,保证了一期工程的稳定供气,气田资产价值也因此大幅提升。目前,中国石油的主要勘探技术手段——三维地震连片处理技术、叠前偏移技术、多种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技术、谱分解技术等多项国内先进成熟技术,在哈萨克斯坦公司大多数项目都获得实际应用,提高了复杂、深层、非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成功率。
在这背后,中国石油特有的统一、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体系,科技人员将国内外优势技术与中亚油田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创新精神带动技术应用,使技术进步的力量在中亚油气合作区产生了最大效应。体系辐射的能量推动中亚油气合作区油气生产当量的大幅上升和油气大动脉的成功建设。
“十一五”以来,中亚油气合作区充分发挥集团公司整体优势,组织、整合国内研究院所和国内油田技术力量,就中亚地区相关技术难点开展攻关和研究,给予海外项目公司强有力支持。目前,哈萨克斯坦公司与哈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建立了技术支持中心,为中方专家进入哈国合作开展技术支持提供了便捷通道和平台。在阿克纠宾、克孜洛尔达和阿克套三个主要油区,中国石油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油田开发技术支持体系,为各项目新油田快速上产和减缓老油田递减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10年,辽河油田、吐哈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陆续启动对曼格什套项目的技术支持。目前,涵盖地质油藏、开发动态、采油工艺、钻井工程、地面建设及老油田滚动勘探的各项技术研究工作已走向深入。技术支持体系的运作,对曼格什套项目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优化新井选井、措施选井,新井投产和措施增油效果保持较高水平,新井单井、压裂单井日产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2012年曼格什套项目措施增油超计划完成1.3万吨。
中国标准,海外延伸
——靠技术提升合作话语权
“科学技术让我们的海外风险投资一次次化险为夷。靠技术,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靠技术,我们获得了资源国的信任,海外合作前景更加广阔。”这是中国石油榜样、哈萨克斯坦公司副总地质师徐志强在海外多年的深刻体会。
中国石油特色优势技术在海外的成功应用,助推着中亚油气业务的高速、稳健发展,更让体现国家实力的中国技术标准走向了海外。中国标准不仅成为海外项目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成为在海外叫响中国品牌、维护中国石油整体利益的有力手段。
2009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管材比选阶段,中方提出的使用螺旋管技术标准未获合作方同意。胸怀自信,中方邀请俄罗斯科学院3位知名院士和17个钢厂、制管厂代表到中国,与中方专家一起研讨、确定螺旋管技术标准,获得他们对中国螺旋管技术的认可。最终,管道直缝管技术方案修改为螺旋管技术方案,为使用中国资源确保工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一改变直接节省投资近6亿美元,并带动了中国钢管走向中亚。
目前,另一项管道技术标准——中亚天然气管道在线维抢修技术标准,也被推广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一标准改变了中亚地区原有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对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确保特殊工况下72小时内恢复通气至关重要。
这并非个案。在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油气领域的多项技术都采用了中国标准。川庆钻探公司在数年的国际合作中,通过与甲方土库曼斯坦国家天然气康采恩长达一年的沟通和交流论证,获得甲方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支持。几年来,川庆钻探推动157项中国油气工程建设标准和4000多个测量仪器和仪表计量测量标准落地土库曼斯坦。
对中国技术从拒绝到接受,从不了解到赞叹、欢迎,中国石油靠的是自身技术能力和过硬的技术。
肯基亚克盐下油藏曾被西方和当地石油公司认为是无经济效益的油藏,开发难度极大。前苏联在这里共钻井42口,报废40口。
阿克纠宾项目凭借中国石油整体科研实力,探索和掌握了一整套预测储层非均质性、识别裂缝和高产带的储层预测技术等勘探开发技术,拿到了开发油藏的“金钥匙”。在肯基亚克油田钻井26口,成功率100%,平均单井产量是前苏联时期的8倍。当地专家评价,这次技术突破对整个能源界都是大事。这一技术于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曼格什套项目接管后,组织联合公司管理层和哈方中层管理人员到中国培训、考察,与中国勘探开发研究单位、油田及石油院校进行广泛技术交流。哈方对中国石油的技术能力和水平,由刚开始的完全不了解,逐步转变为认识、认可和赞叹,并主动要求应用、推广中国石油的新技术。
如果说技术标准是一个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