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急需配套措施跟上
[广州日报2012-09-12]为减少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限塑令'。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除了大型超市之外,海口一些菜市场、小吃摊上,不符合标准的超薄塑料袋仍在普遍使用。(9月11日《工人日报》)
'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颁布实施至今已有四年多,'限塑令'虽然仍在执行中,但在有的地方实际上陷入了尴尬境地。
国家对于有些商贩变相抵制'限塑令'早已预料到。一方面,商务部起草的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制定严厉处罚措施,违者最高将被罚3万元。与此同时,'限塑令'将塑料袋的生产、销售归口到八个部委,并明确了监管责任。
按常理来讲,高额的罚款和严密的监管,商家应该认真遵守'限塑令',拒绝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袋。然而,在笔者看来,以现实的情况,要想很好地执行'限塑令',也并非易事。因为,大家知道,目前在国内,塑料袋每天使用量超过30亿个,而且范围很广,几乎凡有商品销售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因此,即便所有监管部门都出动,采取人盯人的人海战术,进行监管和罚款,也不一定管得过来,罚得过来。
这项政策,之所以在执行中有困难,我觉得,最大原因在于配套措施的缺席。目前'限塑令'在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替代品环保购物袋价格太高,消费者难以承受。多数平均售价3到5元,有的档次更高,定价为15元。可以想见,这样的价位很难让普通人接受。为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应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生产环保购物袋的企业,使其出厂价格降下来;另外,商家也应让利于消费者。
当然,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限塑令'上,包括商家、家庭、企业等各方,都要自觉加入到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行列中来。家庭配合实施'限塑'措施,商家自觉禁售,也要像限制吸烟一样,在各种公益广告中打上'塑料购物袋破坏生态环境'等说明文字。此外,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在这方面,可以向爱尔兰学习,通过增加购买成本、传递环保信息和强化政府责任来更有效地抑制塑料袋消费。
近年来,频频涌现的'短命'政令,纵观这些政策之所以'短命',问题同样出在后续配套措施没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