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系列解读(开发篇)
龚兆源同志、吴亦新同志、许开程同志、金山区委杨书记的发言,都讲得很好。基铭同志更是饱含深情,讲了比较全面的看法。王治卿的汇报也很好,我都赞成。
我从上海石化总厂选择厂址开始,历经方荷生、陈去非、周壁、龚兆源、李家镐、顾传训、王基铭、吴亦新、陆益平、戎光道、王治卿十一届领导班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联系和友好交往,而且四十年一以贯之,从未中断。我有责任讲讲金山的往事和一个老人的期望。
我讲四个问题。
一、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金山精神
我非常赞成借上海石化总厂成立40周年的机会,对职工进行艰苦创业的"金山精神"的教育。什么是金山精神?要给现在的职工讲清楚。金山原是杭州湾的一片海滩,没有任何建设基础,靠了5万多名农民和干部职工,在刺骨寒风中,用肩挑手推等人工劳动填海造地;在几节废弃的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破旧车厢内办公和绘制施工图纸,开始了建设上海石化总厂的艰苦创业历程。1973年和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两次到金山视察,高度赞扬金山的建设速度和职工的艰苦创业精神。我们今天讲金山精神,就是要具体生动地介绍金山的四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她是怎样建设的,怎样发展的,她走的是什么样的道路?在这个环境下培育了什么样的精神,锻炼了什么样的作风?这种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还有没有作用,有没有正面的影响?
刚才龚兆源同志讲到李家镐。我记得1975年在金山蹲点时,特地看了李家镐住的"猪公馆",那是一间单独圈养种猪的猪舍,由土坯垒筑起来,人进去是站不起来的,需要弯着腰,里面只够放一张帆布床,床上还放了两个馒头。兆源同志讲不能忘记李家镐同志是对的。李家镐确实是属于优秀的创业者。过去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李家镐家在市区,离金山不过两三个小时车程,但他日夜坚守在工地,竟长达两年时间不回家,也不同家里联系。他是李熙谋的儿子,李熙谋是解放前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是知名人士,国民党的高官。李家镐是大少爷,他背叛他的家庭,参加革命,表现了很高的觉悟,他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他一直和我有联系,直到我当国家计委主任的时候,他还给我寄材料,讲他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看法。他的信仰是坚定的,至于里面夹杂的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那并不影响他的正面形象。以李家镐为代表的金山早期创业者,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在实践中的无私无畏,都值得给今天的年轻同志多讲讲。他们的求实作风,不计条件、不怕困难、追求卓越的品格,都是企业的精神财富,是金山精神的范例,应当承传,应当发扬光大。
在今年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报告,指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意思是要有忧患意识,要为国辛劳,不要贪图享受。原话是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讲的。《新五代史》里讲到有些王朝之所以失败、亡国,教训就是"逸豫亡身",就是纸醉金迷,误国伤身。今天,我们宣传金山精神,是符合锦涛同志讲话精神的。现在社会上的奢侈之风、浮躁之风盛行,群众有意见,我们这些老人也看不惯。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些不好的东西在现阶段还是一种历史现象,难以完全避免。但是你要正视,要下工夫扭转,不能听之任之。我认为,要扭转这些负面的、不好的影响,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可以也应当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把企业管好,把职工队伍带好,把风气搞正,就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我赞成你们借40年厂庆来学习和弘扬金山精神,而且要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焕发健康向上、积极作为精神,推动企业发展、改革和创新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牢记上海石化建厂宗旨,服务民生与改善民生
从国外引进先进石油化工化纤设备建设上海石化总厂,是为了解决人民穿衣问题,是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大决策。
这次为纪念建厂40周年编印的《上海石化图志》,在第三页上复印了国务院业务组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给周总理的信,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适应工业生产、出口援外需要","拟引进化纤新技术设备四套、化肥设备两套","约需4亿美元"。"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是主旨,其他的话都是应景话。当年,我国全部外贸进出口总额不过48亿美元,出口外汇收入仅22亿美元。以后又扩大引进,总额达到43亿美元,其中用于解决"吃穿用"的投资占到63.8%。这样多的用汇和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治国理念。在金山建设的早期岁月里,宣传工作的主旋律,都是教育职工以解决人民穿用问题为己任。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宣传教育。企业一定要恪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宗旨,使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标志性特色。
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决策的指引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迈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1972年,也就是毛主席批准引进国外先进化纤设备时,中国的化学纤维产量仅有13万吨,而且大部分是性能不好的维尼纶。去年中国化纤产量已达到33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化学纤维的快速发展,中国13亿多人的穿衣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中国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的"衣、食、住、用、行"中,衣是解决得最好的。我们可以拿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国和外国作对比,可以看出穿的差距是最小的。我们在电视里看西部地区的穷乡僻壤,生活状况很差,吃、住、用、行的条件都很落后,但男女老少的衣着情况却不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记载和表述人民"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的字句屡见不鲜,今天在各种媒体和文章记述中,这些语句已经完全消失了。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消费价格指数有8个大类指标,其中衣着类价格是最稳定的,有时还持续下降。这只有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才能做到。
1972年引进的4套化纤设备,上海石化总厂在建设时期速度最快,邓小平指示召开的1975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现场会议,就是为了专门介绍和推广金山经验。建成投产,上海石化也是第一家。我曾经讲过,中国整个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石化的带头、示范和"老母鸡"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有40年前就来到建设工地的,也有以后相继来到金山的。为上海石化,为发展中国的化纤工业,为解决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流过汗、用过心、出过力。上海石化的历史,应当铭记他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穿衣问题一直是没有解决的民生大计,即使在被称为最富裕的"开元盛世",仍然有杜甫"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写实描述。"丰衣足食"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新中国不过用了一代多人的时间,实现了13亿多人的丰衣理想。这是共产党执政为民和关注民生理念的光辉胜利。我们有幸参加这个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毕生的荣幸,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三、发展与改革良性互动,上海石化不断做强做大
上海石化40年,经历了6次大规模的新建、扩建、改建,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为执政第一要务"的思想。上海石化的发展,有个重要特色,也是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发展中勇于改革,实行发展与改革良性互动。
我讲几件曾经参与的发展与改革的互动情况。
第一期工程处于"文化大革命"中的动乱时期,上海石化的建设当然谈不上改革。但确实打破常规,推行了有创意的做法。这就是充分利用上海的现代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实行按专业对口分工包建,即化工一厂、二厂由市化工局包建;腈纶、涤纶、维尼纶厂由市纺织工业局包建;电厂由华东电管局包建;医院、学校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分别由市属对口的局或公司分工包建。这种做法广泛调动了市属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