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美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困扰
政策法规

美页岩气开采的环境困扰

2010/9/3 9:05:36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   从历史上看,中东政局的动荡共造成了三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一次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则猛降了20%以上;第二次危机则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次危机也令全球经济增速在1991年跌破2%。
  从形式上看,这一次和头几次危机极其相似,源头都来自于供给冲击。对各国政府来说,供给冲击会推升油价,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迫使中央银行采取货币紧缩政策,进而威胁全球经济的复苏。
  我们认为,尽管利比亚危机造成了全球原油产量减产,但和历次“石油危机”相比,这一次危机的影响仍在可控范围之内,不会对原油市场造成太大的冲击,原因如下。
  第一,全球原油产能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全球原油日产量约为8800万桶,利比亚160万桶/日的产量占总产量不足2%。而1973年石油危机时,全球原油日产量约为6000万桶,而减少的原油日产量高达500万桶,占比接近8.5%。
  第二,全球原油的剩余产能充足。根据国际能源组织(IEA)的估算,目前OPEC的日剩余产能为600万桶,占其日产量的13%,可以满足全球原油需求量的7%。随着未来炼油设备投资的增加,到2014年,OPEC日剩余产仍可保持在600万—700万桶,能够应对一般性的供给冲击。
  第三,世界主要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鉴于过去石油危机的教训,世界所有大国都已经建立起了战略石油储备。根据美国能源局的统计,目前OECD(不包括美国)和美国的原油库存分别为16.36亿桶和10.58亿桶,大约可供消耗60天左右,极大缓冲了危机的影响。
  根据IMF预测,如果石油价格上涨10%,全球GDP增长就会相应下降0.2%-0.3%。不过,鉴于以下几点原因,我们认为这一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
  第一,全球应对危机的能力已经增强。从历次石油危机看,尽管每一次危机之后石油价格都无一例外的上涨,但是幅度和持续长度一次较一次缓和。这说明,世界各国对于石油供给冲击应对的能力在显著提升。
  第二,原油价格上涨预期早已存在。在2010年9月份至2011年初的几个月时间里,Brent原油价格就已经从80美元/桶左右上涨到100美元/桶左右,但其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需求面。实际上,即使没有供给冲击,2011年2月初的伦敦Brent原油价格也已经突破了100美元的大关。因此,通胀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供给冲击的影响。
  第三,经济结构明显出现变化。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全球每1000美元GDP能耗量从238下降到了184,降幅为23%。发达国家单位GDP的能耗量的下降更为显著,从227下降到了150,降幅为34%。由于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逐年下降,因此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的不利影响相应减弱。
  尽管全球整体经济受到石油冲击有限,但不同经济体之间所受到的影响仍存在差异:对美国而言,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中,“滞涨”曾给美联储控制通胀增加了难度。但现在美国消费者财务和储蓄状况都大大优于2008年的水平。尤为重要的是,银行的消费信贷发放意愿正在逐步增强,经济稳步复苏。美国核心通胀率也仍明显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因此美国紧缩货币政策的压力较小欧洲经济受到的冲击可能会大一些。
  这是因为,一方面,尽管原油供给缺口能够弥补,但是OPEC成员国,比如剩余产能最多的沙特原油并不是利比亚原油的完全替代产品。利比亚多产低硫原油,而沙特多出产高硫原油。由于欧洲国家多是提炼低硫原油,所以沙特的增产只能有限缓解欧洲炼油厂的需要。
  另一方面,中东危机对欧洲石油需求影响更大。目前利比亚10%的石油出口到欧洲,而意大利四分之一的石油进口自利比亚。欧元区的通胀率已经达到2.4%,超出了2%的目标水平,如果原油价格再出现上涨,那么欧洲央行将必然很快进入加息通道,影响欧元区的经济复苏。
  新兴市场的情况最为不乐观,原因在于油价的上涨可能传导至食品价格上。由于食品在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消费者比重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油价推动通胀的压力不断增加。3月17日,印度央行再度宣布加息,这已是印度央行近一年来的第八次加息。除了印度,韩国、泰国、越南等亚洲新兴经济体均已在3月宣布加息,以对抗愈演愈烈的通胀。迫于高通胀和高油价的压力,新兴市场经济体采取的紧缩政策将会拉低经济增长的速度。
  根据美国能源局预测,今明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