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能源法出台,将给行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政策法规

能源法出台,将给行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2024/11/14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11-13]
  编者按: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简称能源法)。能源法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适应能源发展新形势,就能源领域基础性重大问题在法律层面作出规定,是能源领域的基础性、统领性法律,对于进一步夯实能源行业法治根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本报邀请专家学者分析解读制定能源法的重大意义、能源法将对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哪些深远影响。敬请关注。
  业界观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院长、教授王学栋:能源法作为我国能源领域首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能源法明确了不同类型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对石油化工行业来说,能源法将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写入总则,并作为重要原则贯穿各章节,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释放了“绿色”信号,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方面,使得能源开发利用有法可依。能源法明确规定了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鼓励规模化开发,强调石油优化加工转换产业布局和结构,有助于推动化石能源产业的绿色转型。另一方面,明确了能源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能源法设专章规定了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出能源科技的重点方向是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以及储能、节约能源等。这既是对石油化工行业提出的发展要求,也是具有导向意义的转型路径。
  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傅晶晶:全球能源发展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能源三角困境”,即很难找到一种能源体制以确保社会渴望的“既有能源用(能源安全)、又没有污染(环境可持续性)、价格还便宜(能源公平)”三重能源属性同时实现。我国的能源法很好地回应了“能源三角困境”,构建起了“绿色—经济—安全”三位一体的法治核心。一是突出能源绿色化。能源法设计了相匹配的能源约束与激励制度,如碳排放双控制度、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制度等,体现了能源绿色转型的制度亮点。二是推动能源经济化。能源法提出加快建立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能源市场体系,对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平台等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方面作出规定,体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良性互动的法治局面。三是保障能源安全化。能源法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特别是对能源储备的规定,为新时代能源绿色转型中的能源正义和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企业声音
  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业部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霆:能源法对非化石能源发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可再生能源优先于传统化石能源。这将对我国能源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这促使油气田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规划,加快从传统的以油气生产为主的业务模式,向兼顾新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综合能源企业转型。我们必须加强战略性布局,提前储备新能源前沿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王成凯整理)
  辽阳石化企管法规部主任高劲松:能源法对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提出明确要求,炼化企业需更加重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符合国家的绿色发展要求。炼化企业需要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加速研发和应用新技术,促进生产过程减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能源法提出“优化石油加工转换产业布局和结构”,炼化企业需要明确转型升级方向,全面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减碳增绿,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全方位提升能源保供能力,构建现代化炼油产业体系。
  东北销售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张玉峰:能源法明确要求推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或将吸引更多经营主体进入成品油销售市场。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能源法的施行将使油品储备应急作用更加突显。能源法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能源储备体系。成品油销售企业要按照法律要求,在库容一体化管理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实现大区、省市公司库容共享、数据互联、信息共享、业务互动,为实现辖区内所有销售企业库容一体化管理奠定基础,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西部钻探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张慧:能源法提出,增强石油、天然气国内供应保障能力,鼓励规模化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推动建立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要聚焦自立自强战略支持作用发挥,紧密围绕非常规油气等资源勘探开发与增储上产,协同油气田企业共同当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顶梁柱”。充分发挥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在CCUS、地热能、空气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中的技术优势,加快钻完井、储层改造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抢占致密油、页岩气、煤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制高点,持续推进能源替代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和产量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