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摘要)
政策法规
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摘要)
2009/10/23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化工报2009年10月21日]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特制订《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结构调整,是抑制低端产品产能过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专用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大量依赖进口。目前,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石油和化工产品基本上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由于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不足,近年来各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势头进一步加剧。我国出口的一些石油和化工产品国外经过进一步加工,变成专用、精细化学品又高价返销国内。因此,不加快结构调整,不严格控制低端产品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不大力提高产品的专用化和精细化率,就难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能力和整体水平。
(二)加快结构调整,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能源压力的有效途径。石油和化工是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的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既是行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又是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料。目前,石化产业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原油接近50%,氯化钾超过50%,天然橡胶超过75%,硫黄高达90%。国内资源能源的现状已无法承载合成氨、化肥、纯碱、烧碱、电石等高载能产业的无序扩张。只有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载能产品在行业的比重,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有效缓解资源能源紧缺对行业发展造成的压力。
(三)加快结构调整,是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石化产业的废水、废气、废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国工业领域分别居第一、第四和第五位,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也居前列。石油和化工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清洁生产,通过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发展,来转变粗放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四)加快结构调整,是完善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要手段。我国炼油、化肥、农药、甲醇、电石、氯碱、纯碱等行业的企业数量都多达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产能总和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平均规模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部分资源型产品生产远离原料产地,而一些污染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又集中在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只有加快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特别是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才能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市场调整和政府加大行业引导力度的机会,以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和降低高载能产品比重为目标,积极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市场准入,改善产业、产品结构;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采用园区化、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改善企业组织结构;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鼓励资源性产品有序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以提升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水平为目标,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石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结构、质量和效益,优先发展国内供不应求的稀缺产品和高端产品,努力提升自给率。
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支撑,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能源化工、新领域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生物化工等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努力抢占未来石化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立足于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据石油和化工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长的特征,促进企业优化整合,构建有利于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龙头和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小企业做特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并存、优势互补、各有所长的发展新局面。
立足于优化区域布局。根据资源、市场、环境、交通等多方面条件,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立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
(三)主要目标
原料结构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加快完善油气资源供应体系,在加大国内勘探开发的同时,鼓励企业到海外独资或合作开发油气资源、投资建厂。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提高轻质油品的总收率,优化乙烯原料结构,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提高劣质资源、低品位矿石以及废弃物的利用效率。继续提升高浓度化肥的比重,扩大缓控释肥推广规模。子午线轮胎、离子膜烧碱、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的比重明显提升。工程塑料、氟硅材料、聚氨酯材料等高新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达到45%以上。
产业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年级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化肥、甲醇、电石等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集中,主产区化肥、电石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高到60%和70%。涂料、染料等精细化学品及化工新材料向消费地集中,形成一批与市场联系紧密、具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在坚决遏制煤化工盲目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发展一批新型煤化工生产基地。
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到2015年,全国炼油、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氮肥、农药、氯碱、电石等行业通过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行业品牌龙头企业,大幅提升行业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扩大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数量。
技术装备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千万吨级以上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大型粉煤制合成气等成套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丁基橡胶、氯碱用离子膜等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烷、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干法乙炔制聚氯乙烯等技术更加成熟。到2015年,全行业确保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电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至1吨标煤,黄磷下降至7吨标煤,合成氨下降至1.7吨标煤;相对于“十一五”末期,COD排放量下降8%,氨氮排放量下降15%,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一)石油、天然气
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重点开拓海域、主要油气盆地和陆地油气新区。加强境外油气资源合作开发,实现可采储量和产量的稳定增长。加强老油田二次开发和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鼓励低品位边际性油田开发。加快渤海等海域以及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盆地、松辽等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地区建设成品油储备基地。在沿海地区适当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扩大接收能力。完善油气干线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及中缅、中俄陆路油气进口通道。建成以油田和大型原油码头为中心,覆盖主要炼化企业,东西衔接、南北贯通,国内原油和进口原油灵活调节的管道输送网络。
(二)原油加工
到2015年,形成若干个2000万吨/年级的炼油生产基地,炼油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00万吨以上。加快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装置,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