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市场  >  成品油定价机制在探索中前行
石油石化市场

成品油定价机制在探索中前行

2010/1/15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IValign=center> 
  [中国石化报2010年1月13日] 4%的调价红线,22个工作日的调价周期。关于2009年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两个重要数据被人们牢牢记住。
  2009年12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信息表示,1年来,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进行5升4降共9次调整,基本理顺成品油价格,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
  然而在过去1年运行中,定价机制在操作细节方面也让人不免有“雾里看花”之感。调价频率加快但滞后效应明显,往往出现原油价格变化和成品油调价方向相反的现象;明确的评估周期也导致成品油价格上调时,各地出现囤油现象;调价幅度因受各种因素影响程度较深,不能完全反映生产成本。
  对于近期要求成品油定价机制继续改革的舆论,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借鉴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积累的经验,对成品油价格机制进行认真总结和评估,并结合国内外石油市场形势变化,进一步完善现行价格机制。
  调价频率明显加快
  回顾2009年历次油价调整,无论操作细节如何,调价频率比往年明显加快是不可否认的。
  而且,国家发改委还注意控制调价幅度。来自息旺能源的数据显示,2009年1月和3月的两次调价,一升一降,国内成品油对应的原油价格分别为41美元/桶和44美元/桶,这与当时国际市场的基准原油价格水平相当。此后的历次调整,成品油对应的原油价格则明显低于国际油价实际水平,尤其9月以来的3次调价,这一价差稳定在10美元。   2009年成品油调价频率加快,不仅使政府调价手段日益成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公众脑海中油价“跟涨不跟跌”的印象。   操作细节引发争议   尽管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有不足之处,但相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相对于其他能源价格,已经做得不错。接下去,在技术层面可以进一步完善。   对于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来说,接下来最大的考验可能是,如果国际油价进一步上涨将如何应对?基于目前的宏观环境,如果国际油价进一步上涨,目前的价格机制无法保证过去的一切重演,而且,以前还有养路费分担。如果政府选择价格管制,如何处理亏损和补贴?如果政府选择执行价格机制,那么,如何应对高油价带来的问题?   目前争议比较大的是因机制透明而引起的投机。讨论比较多的是价格机制是否需要模糊处理?要多模糊?谁来模糊?如果是由政府来模糊,结果就可能是政府定价,对企业未必有好处。模糊处理,会让投机者不好判断何时调,但同时也会影响企业判断;而如果企业知道的信息,投机者也一定知道。如果模糊到企业都不知道,那应该就是回到从前的政府定价。因此,比较而言,现行的价格机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好一些。至少现在企业知道国际油价涨了,成品油价格就会调,可能没有调到位,也可能没有及时调,但终归会调。如果调价方向确定,调价的幅度越大,投机的利润越高。   另一个争议集中在成品油定价机制22天的调价周期。缩短调价期限肯定是朝市场方向走。理论上,如果每天调一次,而且调价到位,就基本上是市场定价。所以,缩短调价周期,应该是更靠近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缩短期间显然可以减少投机,如果一天一调,就不能无风险套利,而只能是一般投机。而且在一般情况下,缩短调价期可以减小调价幅度,可以减小投机套利幅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机。有人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先把调价期限缩短为14天,目前看来,问题在于政府价格调整的审批往往比较谨慎,操作上是否有可能。   2009年,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给炼化企业一定利润空间,一扫过去国际油价飙升之际,炼厂亏本销售、成品油市场供应告急的尴尬。那么,是否能像电煤价格谈判一样,将成品油定价放手交给市场?专家认为,成品油定价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