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市场  >  调拨天然气解了聊城“燃眉急”
石油石化市场

调拨天然气解了聊城“燃眉急”

2008/1/9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IValign=left>  [长江日报2007年12月19日] 昨日,中石化股份公司总裁王天普透露,武汉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时间表已确定,将于2011年6月投产,比原计划提前半年。
  按计划,2008年3月,乙烯项目核心区场地平整工作基本结束;2008年5月,完成总体设计;2008年10月底,具备项目开工条件;2010年6月,建成热电联产装置;2010年底,整体乙烯配套装置中交,中交后可做生产开工准备;2011年上半年,投料试车,进行试运行;2011年6月底,生产出合格产品。
  按此时间表,80万吨乙烯项目实质建设时间只有2年半。中石化方面表示,要将此项目建设成安全、优质、效益、绿色、阳光的一流工程。
  武石化年炼量将提至900万吨
  昨日召开的80万吨乙烯建设协调会透露,为给乙烯项目提供充足原料,武汉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将由原计划的800万吨/年提升到900万吨/年。
  武石化目前年炼量为400万吨,为配合80万吨乙烯项目,正进行800万吨炼油改造工程。工程一期总投资18.5亿元,包括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120万吨/年焦化装置、190万吨/年煤柴油加氢装置和6万吨/年硫磺装置。
  4套新装置陆续投产后,武石化原油综合配套能力将达到650万吨。按原计划,炼油二期改造完成后,综合配套能力可达到800万吨。据介绍,原油加工能力新增100万吨,相关投入肯定加大。
  中石化方面透露,除80万吨乙烯及武石化炼油改造工程外,近两年还将在武汉有所“动作”。明年,中石化将在汉设立化工销售分公司,以辐射武汉周边市场。“川气东送”管道公司和销售公司也有意落户武汉。
  不能简单输出初级产品  “80万吨乙烯,先要自己尽量用足,然后才是初级产品外输。”昨日,在武汉工程大学参会的李伯耿教授认为,武汉的这个大项目来之不易,是拉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要采取‘自给自足’为主的发展思路。   李伯耿是浙江大学聚合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此次来汉参加化学工程方面研讨会。他介绍,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平台产品,反映一个国家的化工实力。目前,我国的乙烯市场供不应求,需求很大。   “浙江余姚是全国塑料城,全国很多地方的乙烯初级产品都运来加工成产品。”李伯耿说,如果这些地方充分发展产业链,不会有这么多原料涌向余姚。李伯耿介绍,广东不同,其茂名和南海石油化工大型乙烯产能,参与本地建材、家电产业。   据了解,宁波正在建设120万吨大型乙烯项目,最初生产规模只有100万吨,由于中石化将初级产品输送到国内其他地区深加工,减少了拉动当地相关产业链力量。当地政府为确保项目带动当地产业的效应,追加了20万吨产量。   按照原有规划,武汉这个项目的产品还要满足江西、河南、四川等其他中部省份的需求。李伯耿提出,初级产品外输的前提,一定是以内部消化为主。   得知我省已开始酝酿建设13个塑料加工类重点项目,李伯耿对乙烯产业链的建设提示:“化工产业要环环相扣,形成健全的产业链,要注重这些产业的具体对接问题。”制作汽车保险杠,就需要将乙烯制成合成树脂,再到塑料加工,最后才是制成品生产。他说,这只是最简单的产业链延伸方式,属于通用高分子产品产业,是这种产业链的主体。“但根据武汉的汽车和光谷产业布局特色,还需要更多开掘功能性高分子产品,例如光纤、印刷电路板等产品上需要的乙烯成分。”他说,这些产品的需求量不大,附加值很高,可以发展成为本地的优势原料。   中国乙烯产量超千万吨自主创新任重道远   我国去年乙烯产量达到960万吨,今年可超过1000万吨,遗憾的是核心技术和装备仍依靠进口。   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昨日动工。距开工地不远的武汉工程大学,来自全国化工领域55岁以下的权威专家云集,展开一场中国化工“头脑风暴”。   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吴天欣教授是我国化工领域的知名专家,他说,已开工的8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所有工艺和装备基本从国外引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孙宏伟处长直陈我国化工基础研究薄弱: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引进消化技术相对多,自主创新的技术较少。    据中国石化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高金森介绍,在乙烯产业发展上,我们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一直走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道路。据了解,石油化工大型装备目前国产化不到10%。所以,中国的石油化工未来要做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