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报2016-11-28]
  他是中海油服引入的首位博士后,他怀揣让物探船装上中国“芯”的理想与信念,埋头科研,一心扑在自主物探装备的研制上。
  作为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与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海上高精度地震勘探系统——“海亮”“海燕”“海途&rd">
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科技  >  阮福明:让物探船装上中国“芯”
石油石化科技

阮福明:让物探船装上中国“芯”

2016/12/1 11:47:26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6-11-28]
  他是中海油服引入的首位博士后,他怀揣让物探船装上中国“芯”的理想与信念,埋头科研,一心扑在自主物探装备的研制上。
  作为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他与团队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海上高精度地震勘探系统——“海亮”“海燕”“海途”,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1.5亿元……他就是中海油服物探装备研发制造中心总工程师阮福明。
  14年前,中海油服自主海上高精度拖缆采集系统——“海亮”系统研制启动之初,由于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涉及学科领域广,又属国内首次研究,许多人对此并没有寄予太大希望。
  但阮福明深知,由于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依靠昂贵的进口设备只会使公司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是时候改变局面了,阮福明暗自下定决心。
  此后的10年间,坐落在中海油服燕郊办公基地和塘沽计算站的物探研究院装备开发所实验室,便成了阮福明及其团队的“第二个家”。
  在任务紧、人员少的情况下,他舍弃休息时间,泡在实验室,即使到了寂静的夜晚,实验室里仍灯火通明,灯光下是他忙碌的身影。终于,在他与科研团队的持续攻关下,海上高精度地震勘探装备研究取得了一个个重大进展:2005年试验样机在南海海试成功,2008年成功完成二维海上采集试验,2012年三维采集试验成功。
  2012年,国家863课题“深水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验收时,“海亮”高精度地震采集系统和“海燕”拖缆定位与控制系统受到了国家科技部、总公司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3年,通过在“滨海511”、“滨海512”船的海试,阮福明发现,尽管自主研发的“海亮”电缆收集的数据质量合格,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电缆很容易破皮进水,导致漏电,影响整条电缆的工作;水下传输包偶尔会出现数据传输错误;整个系统功耗较大,导致长缆作业不是非常稳定……以上种种问题都是制约“海亮”电缆发展的绊脚石。
  2014年上半年,阮福明带着研发团队总结前期海试的经验和教训,不放过一个存在问题的技术环节,他们对电缆骨架设计进行改进和优化,对水上系统进行升级,对水下传输包、采集板进行电路改板设计……每一个问题解决的背后都是阮福明与研发团队熬过的一个个夜晚。
  2016年,阮福明和科研团队研制改进的“海亮”系统在协议、硬件设计等多方面得到很大改进,经测试生产后显示,整个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可靠性更高。这一年,阮福明被评为第三批总公司专家。但对他而言,海上高精度地震勘探系统成套装备产业化之路还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