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吐哈工程技术研究院压裂技术攻关记事
勘探与钻采工程

吐哈工程技术研究院压裂技术攻关记事

2008/9/8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吐哈石油报2008年9月5日] 面对老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三塘湖特低渗油藏建产、鲁克沁深层稠油开采等难题,工程技术研究院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压裂技术攻关,以创新的压裂技术,为油田开发增添活力。
  截至8月28日,油田今年已压裂施工233井次,作业量超过2007年全年139井次,措施有效率、单井增产效果保持稳定,累计增油5万吨以上。
  个性化压裂技术,为特低渗油藏开发注入能量
  三塘湖是油田新区产能建设主战场,所辖牛东、牛圈湖、西峡沟各区块均为特低渗油藏,不仅老井需要压裂改造挖潜上产,而且大部分油井完井后无自然产能,90%的新井要依靠压裂投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对症下药,针对牛东区块火山岩油藏特点,以提高单井产能为核心,开展个性化压裂新技术研究与试验,形成低成本、适度规模压裂改造技术体系,寻求有效增加单井产量的手段。牛东平8—13井等一批水平井、大斜度井相继压裂成功,平均单井日增油达到20吨以上。
  7月底施工的牛东平8—3井压后获得34.6吨高产油流,水平井压裂加砂量、平均砂比等施工技术指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而且创造了吐哈新纪录。
  通过施工参数精细化设计,压裂风险很大的牛东9—8井小井眼压裂施工圆满成功,压后日增油26.9吨;开展带眼筛管压裂试验,牛东7—9井施工一次成功,解决了筛管完井后期压裂作业的难题。
  针对牛圈湖以往压裂效果差的问题,技术人员结合油藏认识分析原因,并进行单井优化设计、老井转向重复压裂、老井扩大规模压裂等针对性很强的工艺技术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单井产能方式并取得明显效果。牛15—13井压前无产能,实施转向压裂后日产油5.2吨,且产量一直比较稳定。湖204井等4口井压后平均单井日产油7.2吨,其中湖213井日增油达到13.5吨。   随着特低渗油气藏压裂改造技术的日臻成熟,在储层能量先天不足的三塘湖油田,可采储量由“画中饼”变成了吐哈人的“盘中餐”。截至8月25日,三塘湖油田今年已实施压裂116井次,已投产的92口井累计增油2.46万吨。   稠油压裂技术,发挥防砂增产双重功效   针对吐哈稠油黏度高、前期压裂单井产量低、有效期短、易出砂等难题,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深层稠油压裂增产技术创新完善与配套试验,见到较好“疗效”。玉东区块压裂8井次,平均单井日增油7.51吨,平均含水下降10.6%,通过采用大规模、高砂比压裂改造,实现造长缝、宽缝和近端部脱砂,压裂技术在增储上产中释放出更大科技潜能,为实现玉东稠油规模储量商业动用和产量稳定增长提供技术支撑。   雁木西油田经过多年高效开发,油层渗透率降低,出砂程度加剧,防砂工艺要求高,单井产量低,这些影响油井正常生产的开发难题逐年增多。工程技术研究院开展压裂防砂技术原理、防砂压裂液选择、防砂工艺研究,甄选出雁木西疏松砂岩防砂压裂技术体系:低排量、弱交联、尾追覆膜支撑剂的端部脱砂压裂模式。这一组合技术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良好回报。自5月以来,已成功试验4井次,有效率100%,压后不出砂,平均单井日增油6吨以上,既保证了压裂增产,又防止了疏松砂岩地层压后出砂。   压裂新技术,引领老油田上产向深层延伸   工程技术研究院针对过去一些有效的压裂技术已经或即将过时的实际,瞄准实用技术开展攻关试验,逐步探索形成高砂比压裂改造、分层压裂、高应力储层压裂、低伤害压裂技术等适应不同类型油藏的核心技术,在老油田增储上产中发挥了领航作用。   同时,工程技术研究院对不同特征的压裂井“因病施治”,尽可能提高裂缝沟通率。针对红胡区块常规压裂液对储层伤害大的特点,技术人员在该区块首次开展清洁压裂液现场试验,从工艺上提高压裂液的造缝效率。红胡204井和红胡217井压后平均日增油10吨以上。目前,这项技术已先后在红胡、胜北、玉果等区块低压油井实施压裂10井次,施工成功率、有效率均为100%,平均单井日增油4.91吨。在提高产油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含水上升,显示出在老井挖潜上产中,压裂新技术科技增油的强劲威力。    今年5月23日,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红台2—40井成功试验机械卡封三层分层压裂改造新技术,为多层气井精细化压裂改造积累宝贵经验。施工中通过对不同储层段“分灶吃饭”,实现一次压裂作业改造3个储层的目标,同时减少作业工序,缩短作业占井周期,降低多次作业对储层的伤害,从而保证了压裂增产效果。红台2—40井采用6毫米油嘴求产,日产气5万立方米,估算无阻流量17万立方米,是压裂前的6倍,成为红台天然气产能建设中的一口高产井。分层压裂技术的突破,解除了油田低压储层对天然气“蛟龙”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