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吉林油田:科学开发 良性循环
勘探与钻采工程

吉林油田:科学开发 良性循环

2008/8/7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人民网2008年8月5日] 从吉林油田传来喜讯,吉林油田公司日产已达17235吨,继续向年产700万吨油气当量的目标冲击。作为典型的低丰度、低渗透、低产出的“三低”油田,吉林油田在过去7年中一直保持年均增产30万吨的水平,特别是2003年以来,年增产幅度上升到50万吨,成为中国石油东部上产幅度最大的油田。
   这个开发40余年的老油田何以“青春永驻”?原因固然很多,但这其中,科学的开发功不可没。
   加快储量动用速度
   针对复杂油藏的特点,吉林油田创新技术思路,践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深化岩性油藏的认识与开发,积极探索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大力实施超前注水技术,加快了储量动用速度。“十五”期间动用地质储量18221万吨,2006-2007年动用地质储量8873万吨,两年时间建成英台百万吨采油厂。
   位于吉林省科尔沁草原东北部的吉林油田乾安采油厂于1985年4月建厂,当年产量只有1.9万吨,1988-1992年产量曾连续稳定在30万吨水平运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发区块逐步水淹、油水井套变、腐蚀严重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老井快速递减,加之对三低储量评价认识不足,致使大量储量不能开发动用,到1999年底年产原油仅为13万吨,年亏损达588万元,油田开发进入低谷。
   面对严峻的开发形势,乾安采油厂在吉林油田公司滚动部署、随钻分析、逐步外扩的勘探开发思想指导下,在该地区运用“满凹含油理论”,采用全三位构造精细解释、沉积微相、储层预测、油藏描述、区带评价等新技术、新方法,为油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再现了油田快速发展的曙光。自2000年以来,每年提交三级储量1亿吨以上,其中大情字地区亿吨级储量的发现,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十五”期间重要的勘探成果之一。连续五年乾安采油厂每年新增探明储量3860万吨,每年新增动用储量800万吨。
   2007年,乾安采油厂的原油产量由2000年的21万吨上升到118万吨,成为 “十五”以来继英台采油厂之后第二个百万吨采油大厂。这个走过23个春秋的典型低孔隙、低渗透率油田已走出低谷,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老油田重焕青春
   针对老区开发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吉林油田深化油藏精细研究,开展水淹层精细解释,量化剩余油分布,优化调整注采井网,逐步实施定量分层配水,深入研究调堵配套技术,大胆探索水平井开发试验,不断改进储层压裂工艺技术,完善配套采油工艺技术,优化简化地面工艺技术,提高了老油田整体开发水平,让老油田重新焕发了青春。“十五”期间老区新建产能131万吨,占总建产能的31%,2006-2007年老区新建产能82.2万吨,占总建产能的50.7%。
   发现于1959年的扶余油田,由于开发时间长,历史积成的井况逐年变差、地面系统老化严重、注采井网不适应及含水上升等,致使产量一直呈下滑趋势。为了遏制产量递减速度逐年加快的严峻态势,吉林油田在反复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流程”的技术原则,2004年启动了扶余油田调整改造项目。在调改中,吉林油田人以创新的精神有效控制项目投资。在油藏方案实施过程中,累计调整井深、取消外扩井、恢复利用老井46口,节约进尺4537米;在地面建设过程中,站场改造尽量减少拆除和临时工程量,减少施工工序,实现节约投资。在调改中,管理层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原则,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投资项目的创效能力,有效提高了扶余油田的投资形象。
   通过应用高精度城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井网优化技术、油气集输系统整体简化优化技术、常温输送技术,以及浅层定向井、水平井和丛式井等钻采工艺配套技术,加快热采、微生物驱等新二次采油技术的攻关研究,节能、节水、节地效果显著,扶余油田原油产量由2003年的60万吨攀升到2007年的102万吨,原油商品率由2003年的84.3%提高到2007年的91%。此外,由于常温输送等技术的应用,这个油田的4000多口油井运行能耗降低了40%,一个开发近五十年的老油田重新焕发了青春。
  强化攻关应用
  在吉林油田的发展史上,英台油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石油企业重组分立初期的三年中,吉林油田原油产量净增100万吨,英台采油厂就占70万吨。然而,当进入“十五”后三年,英台油田年产量开始以10万吨的幅度急速递减,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原因是采油区绝大部分处于嫩江行洪区内,是全国陆上油田中最大的水中区块,高含水、递减快,造成英台油田产量大幅下滑。
  为此,英台采油厂以精细量化管理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油藏的重新认识,针对不同油藏下高渗、低渗的地质特点和注水、天然水驱的开发工艺,改变以往整体油田开发评价、单一技术对策,调整为分类油藏类型评价,分油藏类型确立开发技术对策;改变以往只注重过程短期技术管理,调整为以提高经济采收率和未动用储量有效动用为目的的综合技术攻关和技术管理,探索出一条“水上漂”油田控水稳油的成功之路。
  如今,在油藏改造方面,吉林油田以提高单井产能、降低投资为目标,结合油藏地质特点,强化攻关应用,已形成了以英台—四方坨子地区控水增油为主导,以大情字井地区降滤防脱砂为主导,以新民、红岗、新木、扶余等地区高效重复压裂为主导的压裂集成配套技术,提高了储量动用水平和油田开发效果,英台地区单井日产水平比方案设计提高1.5吨,乾安地区压裂成功率由2000年的38%上升到目前的94%。
  注重技术集成
  在采油工程方面,吉林油田根据不同井深结构和产出特点,形成了以抽油机为主,螺杆泵、电潜泵为辅的举升技术,并针对影响油井免修期因素,开展了各节点技术试验与攻关,注重技术集成与配套,举升技术初步形成了系列化。
  自1979年第一次年产40万吨至今,红岗采油厂已稳产27个年头了,曾先后4次荣获“全国高效开发油田”的称号。为了挖掘油藏新的潜力,红岗采油厂积极组织全体科研人员开展了“一区一策、一井一策”开发管理方法。科学的管理和独特的开发技术,有效地实现了红岗油田的高水平开发。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经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形成了4个系列、14项成熟开发管理技术。
  广大员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蔚然成风,不断有小绝活、小绝招亮相开发舞台,不仅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水平,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采油十队潘彦涛设计的《多口径取样器》,针对不同型号抽油机井口安装了多型号取样阀门,使采油工不用带多个取样器,只带一个组合成的取样器,方便了井口阀门取样,使维修班不用再更换同型号阀门,减少井口动火的不安全因素。在材料上,降低了材料成本,以管材阀门成本计算,可节省1万元左右。同时,还能减少盘根更换次数,降低盘根漏失量,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泵效率。2007年,吉林油田公司油井免修期达到500天,与2000年相比提高193天,提高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