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渤海海域复杂油田开发技术创新
勘探与钻采工程

渤海海域复杂油田开发技术创新

2008/5/12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工业报2008年5月7日] 很多人都能说出海洋石油工业的特点: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可这“三高”对于海上油气勘探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20米水带来的难度,绝不亚于几千米地层。”渤海勘探人员如是说。
  这种难度体现为,因为多了一层水,对勘探技术和装备的要求大大提高,陆上能用的技术和装备,很多到了海上完全不能用。
  开辟高效勘探之路
  根据海洋石油自身的特点,隶属于中国海油的渤海油田确定了一条以成功率为目标的高效勘探之路:加大研究力度,多做三维地震,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滚动勘探,提高单井控制的储量等。渤海油田有关人员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较之世界平均25%左右的商业成功率,渤海油田近几年的商业发现成功率要高出许多。”
  2007年年底,“渤海海域复杂油田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在22个油田获得应用,节约开发投资高达上百亿元,仅2003~2005年新增利润约107.6亿元。2006年渤海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1500万立方米,成为位列大庆、胜利之后的我国第三大油田。
  从长达40多年的开发经验看,渤海油田存在着地质构造复杂,油藏分布不成规律,高黏稠油田、边际小油田多等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连串的难题,中国海油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技术,油藏描述、储量评价等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开发钻完井体系。   中国海油以钻井压裂、适度防砂为主的新技术体系,使钻完井周期由原来的50多天缩短到现在的10天以内。高效应用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多项指标趋于世界或同行业领先水平,三维立体显示屏单屏幕面积世界第一;第一次在石油行业应用INFITEC和黑屏技术;国内石油行业第一个背投被动立体显示系统,运用该系统辅助渤海勘探研究,获得三级地质储量发现近4亿立方米。   无缝沟通   为提高油田开发建设的工作效率,渤海油田在2004年提出“无缝沟通”的管理理念,以建立联合办公室的方式,搭建了适宜的沟通平台。“尤其是在随钻分析与调整优化过程中,各部门工作人员主动从自己办公室走出来,会聚到联合办公室,围坐在一张办公桌前,共同分析一张图纸。过去要打几通电话,来回沟通几遍的事,现在大家聚到一起就解决了。”渤海油田相关人士介绍说。   2005年初,旅大10-1油田开发进入关键阶段,渤海油田建立了实时可视决策系统中心(也称协作中心),就是通过卫星网络通讯技术将海上作业的数据和图像与陆地实现同步传输(陆地与海上仅相差40秒),同时,钻完井数据还可传送至地质油藏模型内,实时分析实钻结果与地质油藏认识的关系,陆地技术人员通过大屏幕就可实时观看到海上作业的现场情况。   渤海油田开发部岗位经理赵利昌说:“钻头运移轨迹在大屏幕上显示得一清二楚,我们看得明白,钻完井及其他专业的人也都明白。若打偏了,电话马上通知海上,随即进行优化调整。”   数字勘探   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勘探技术之一,它就像是立体电影,只要技术人员戴上一副特制的立体眼镜,观看大屏幕,就如同钻进了地球内部,探看到真实的地层。运用这项新技术,渤海的勘探工作在过去几十年的勘探基础上,连连获得新的发现。   地质勘探专家认为,按照地质特性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属于陆相断陷盆地。东部地区的断裂多,地质构造非常复杂。表面上,东部地区大多为平原地带,尤其是渤海,可以说是一马平川。因此,非常适合发展数字勘探,尤其是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数字地震勘探技术是渤海油田勘探的最大优势之一。地震勘探船开到海上,除了渔业干扰外,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地震勘测作业,然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某个构造进行横向、纵向、斜向等任意方向的“切片”解释,大大提高了勘探效率和准确率。   勘探人员说,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可以帮助勘探人员“看”清楚过去看不清的东西,认识过去认识不清的问题,对认识地下构造、分析研究储层已起到重要作用。   钻井压裂适度防砂   由于渤海油田复杂的地质油藏条件、重质稠油的基本特性,导致渤海油田普遍存在开发难度大、单井产能低的现象。为此,中国海油建立了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从地质油藏、钻完井和采油工艺三个方面,开始挑战低产能这个桎梏渤海油田发展的重大难题。   2002年4月,中国海油副总经理、有限公司总裁周守为提出了钻井压裂适度防砂的技术思想,主要从钻完井这个角度实现提高油井产能的目标,进而提高整个油田的产量和效益。   这与当时采用的钻完井方式截然不同,一是井型从当时的纵式定向井转向为新型的分支井,以此增大泄油面积;二是完井从完全防砂方式转向适度防砂,让细小微粒随原油适当流出的同时,疏通油流通道,有效地增加液体流动能力。   当时,钻井压裂适度防砂技术对于国内石油界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物,项目组人员根本没有见过如何实现“压裂”。最后,项目组人员通过水平分支井技术+裸眼筛管技术来实现钻井压裂适度防砂的基本思想终获肯定。   2002年9月,渤海第一口用钻井压裂适度防砂技术完成的水平分支井——绥中36-1油田CF1井开钻,并顺利投产。两年多来,CF1井产量一直平稳地保持在日均160立方米左右,高于邻井平均日产量的5~6倍。   与此同时,从一口井到多口井的成熟应用,从单项技术发展到多项技术集成,钻井压裂适度防砂技术正在朝着体系化方向发展,构成了较完善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体系。“目前这套技术体系正在渤中25-1油田二期、旅大油田和南堡35-2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渤海油田相关人士介绍说。   优快钻井   1994年中海油总公司提出目标,到2004年,渤海原油年产量要从100万吨左右上升到1000万吨,为此需钻700口开发井和200口探井。当时在渤海钻一口3000米左右的开发井需要50多天,平均一台钻机每年只能钻几口生产井。   据此计算,渤海现有的钻机和人力资源都严重不足,大规模扩张又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且渤海发现的油气资源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边际储量,按传统模式钻完井周期过长,成本过高,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钻井速度成为惟一出路。   1995年钻井人员受到美国公司在泰国湾快速钻井的启发,在渤海歧口18-1油田进行优快钻井试验,运用新的技术观念摸索出一套适用、有效的优快钻井配套技术,3口平均井深3561米的生产井,平均钻井周期缩短到18.82天,比原来的钻井效率提高了两倍多。   最终,中国海油攻克了钻完井一体化和提高稠油油田的单井产能。前者是把钻井和完井当做一个有机整体,在项目管理、技术设计、人员配置等方面互相渗透,使钻完井两个阶段的作业联系更紧凑,而且实现了全过程的油藏保护。后者以最大限度释放油层产能,提高稠油油田单井产量为目标,提出钻井压裂、适度防砂的新概念。该概念最先在绥中36-1CF1井试验,产量跃升到周边生产井的5倍。   “优快钻完井通过大幅度提高效率,大大减少大型钻井装备的投入,最大限度降低其他装备、材料以及人力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并将原来无法开发的边际油田有效开发利用起来。”渤海油田相关人士表示。   渤海油田的科技进步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优快钻井,它实际上是把甲乙方(即有限公司的前身和专业服务公司的前身)团结在一起,淡化合同中甲乙方界面,发扬团队精神,同时通过优化钻井流程等手段,将一口井的钻井天数由40~50多天缩短至几天。  如果没有管理界面的创新,单凭技术,渤海油田难有今天的成就。一是革新勘探思路。渤海油田是一个具有4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油田,近几年来,渤海油田扭转了勘探思路,在新的潜层上下功夫,陆续找到了一些颇具潜力的含油构造,如金县1-1等。二是优化管理,包括协同决策系统、无缝沟通等,主要是淡化各部门和甲乙方的界面,缩短沟通时间,提高效率,同时做到上一道工序在完工时,就要为下一道工序的实施方提前做好相关工作,这样一来,管理流程得到了简化和优化,最后是技术革新,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