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勘探与钻采工程  >  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三级跨越”迈向振兴
勘探与钻采工程

中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三级跨越”迈向振兴

2008/1/21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石油报2008年2月5日】 2008年1月,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寒风凛冽,大雪一场接着一场,广袤的草原银装素裹,气温常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正是当地居民冬季采暖所用天然气频频告急的关键时刻。1月11日上午,新近落成的让那若尔第三油气处理厂生产的净化天然气正式输入通往阿克纠宾州的主管道,200万立方米的日供给能力,满足了当地用气需求,正式宣告让那若尔第三油气处理厂投入运营。
  让那若尔第三油气处理厂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一个集环境保护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油气处理厂。三厂一期工程2006年7月正式开工,2007年12月9日达到投产条件。2007年12月11日,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议长穆辛和中国大使,中国能源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层管理者出席了投产庆典。哈萨克斯坦的高层盛赞:新建成的油气处理厂是中哈两国合作的结晶,再次见证了中国石油是一个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
  哈萨克斯坦高层人士为何能给第三油气处理厂如此高的评价?历史与现实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政府签订了购买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大部分股权的协议。十年间,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在实现原油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针对原油开采中伴生气就地燃烧放空问题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2000年和2002年,先后投资近2亿多美元,改造老油气处理厂,建设新油气处理厂,大幅减少了伴生气燃烧放空,生产了大量合格天然气,结束了当地从第三国进口天然气的历史,深为哈国政府和人民称道。然而,随着原油产量的增加,原有油气处理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油田需求,每天都有数百万立方米伴生气被燃烧放空。
  2006年,中国石油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由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投入巨资,在让那若尔建设年天然气处理能力60亿立方米的第三油气处理厂。项目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投资4亿美元,天然气年处理能力达20亿立方米,2007年底已经建成投产。
  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实现油田原油生产中伴生气的全部利用,彻底解决伴生气就地燃烧放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处理后的优质天然气将输送国际管道,产品液化气和硫磺外运销售,大幅提升油气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
  此举一出,不仅令当地政府感到振奋,而且也引起了在哈萨克斯坦的多个国家石油公司关注。目前,哈国境内有多家国内外石油公司,生产的原油伴生气大都就地燃烧放空,哈萨克斯坦政府虽然多次要求甚至立法禁止这种做法,但均因投资回报率低,响应者寥寥无几,成效甚微。   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投巨资根治伴生气燃烧放空问题,其示范效应举国关注。第三油气处理厂距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那直线距离千余公里,在没有直航的情况下,仅2007年,哈萨克斯坦总理就两度专程亲临现场视察,这在哈萨克斯坦所有在建项目中绝无仅有。   中国石油的“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环境保护”的千斤承诺,仅一年多时间就变为了现实。如今,在昔日茫茫草原上,一座单列装置天然气年处理能力达20亿立方米,大量采用国际领先技术和中国先进设备的现代化油气处理厂已拔地而起。   昔日油田就地燃烧放空的伴生气,经过脱硫、脱水等装置处理后,变为清洁能源,在造福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个负责任跨国企业的品牌形象。 保障篇:“国家队”激流勇进   让那若尔第三油气处理厂一期工程是一个投资超过4亿美元的大型国际项目,仅一年多时间就建成投产,在哈萨克斯坦还没有先例。哈国总理马西莫夫在投产庆典时由衷地说:“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奇迹由何而出?回顾第三油气处理厂的建设过程,既能感到震撼,又能深深感受到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者在保障集团公司海外发展上强烈的责任意识。   2006年3月29日,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中标第三油气处理厂一期工程(不含设计),合同要求2007年底建成投产,但由于多种原因,正式开工滞后4个多月,按国际惯例,投产时间应顺延至2008年5月。然而,2007年3月28日,哈国总理在现场视察时,代表政府提出三厂项目12月11日投产的希望。6月初,时任哈国副总理现任哈国议长穆辛访华时,又当面向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表达了哈国政府希望第三油气处理厂能在12月16日前建成投产,为哈萨克斯坦独立日献礼的意愿。集团公司从中哈友谊和中哈石油合作事业大局出发,同意了“1211”建成投产目标。   肩负保障中国石油海外工程建设重任的工程公司,面对有效工期缩短1/4、5万吨设备材料、2000多个车皮必须集中在5个月运抵现场、受劳务许可限制中方技术工人只能达到所需一半的严峻挑战,把实现三厂一期工程“1211”投产目标作为政治责任,激流勇进,上演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接力赛,用一腔热血和无限忠诚,为中国石油海外事业增添了光彩。   三厂一期工程所用的设备材料遍及世界各地,有不少设备采购周期长达一年以上。为确保“1211”投产目标,工程公司在正式施工图出版前,舍小我顾大我,不惜承担经济风险采用A版图纸对制造周期长的设备进行采办招标,确保关键设备如期完成。为把三厂项目所需5万余吨物资按时运抵施工现场,工程公司主要领导挂帅指挥物资运输,以“保卫战”模式,采取铁路、公路、空运、国际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确保物资及时到场。工程公司党委书记侯浩杰感言,三厂物资运输的难度和广度在工程公司近30年海外工程承包史上前所未有。   三厂项目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受哈萨克斯坦国劳务许可限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方投入人员只是需求的一半。2007年进入施工高峰期后,面对严重匮乏的人力资源状况,项目部700多名中方员工连续6个月放弃了所有休假,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人均完成定额平均达到了3倍。   2007年初,扎那若尔气温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此时,从老油气处理厂至三厂的天然气埋地管线材料陆续到场,本已准备退场回国休假的新疆油建员工,为抢工期,毫无怨言地留在了工地。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敢打硬仗的铁人精神,新疆油建员工创出了机组日完成焊口数量的新纪录。几乎与此同时,来自铁人故乡大庆油建的员工创造条件,优质、高速地完成了2台1000立方米球罐的焊接,焊接一次合格率分别达到99.6%和99.1%。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的四川油建员工,顶风冒雪完成高100多米,重300余吨的硫磺装置烟囱及塔钢结构预制。   胺液吸收塔是三厂核心装置——脱硫装置中的核心设备,重达521吨。由于受陆路运输条件所限,该装置只能分片在现场组焊,这种制造模式国内外厂商均不愿承担。此时,工程公司果断决策,由中油七建攻关,承担现场组焊任务。经过历时一年准备,2007年4月10日,胺液吸收塔开始组焊,7月16日主体焊接完成,RT无损检测共拍片1074张,一次合格1073张,焊接一次合格率99.9%。胺液吸收塔的现场组焊成功,扫清了三厂一期工程迈向“1211”投产目标的最大障碍,还由此填补了中国石油工程建设特大型压力容器制造的空白。   三厂一期工程能如期实现“1211”投产目标,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者不仅展示了“国家队”以集团公司大局为重的胸怀,而且以“自觉从严、好字当头、出手过硬”风范在哈萨克斯坦赢得了赞誉。三厂建设以来,安全生产累计实现551万人工时,项目技术措施覆盖率达100%,焊接一次合格率99%以上,工程验交合格率100%。三厂一期工程投产后,曾在一年内四次亲临现场视察工作的阿克纠宾州州长致函工程公司称赞:“中国的建设队伍,信得过、靠得住、讲信誉,是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好朋友。” 共赢篇:同举一面旗的胜利   让那若尔第三油气处理厂建成投产,直接效益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提升当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由此产生的间接效益,对于增进中哈友谊,推动中哈石油合作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