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  开启能源的新天地——大庆油田寻找新能源工作纪实
节能、环保与新能源

开启能源的新天地——大庆油田寻找新能源工作纪实

2008/11/14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大庆油田报  2008年11月12日]  2008年,大庆油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油田上下都在为实现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和创建百年油田努力工作。而此时,有一群人却远离人们的视线,为了油田的明天,默默地寻找着新能源。
  众所周知,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从2004年起,大庆石油人开始把目光瞄准新能源。
  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2006年6月,刘振文和其他几名同事承担了一项全新的工作——筹建大庆油田新能源办公室,主要负责松辽及外围盆地的油页岩、煤层气、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而首要目标就是油页岩。
  很快,一份简短但沉重的工作计划摆在了新能源人的眼前:近期工作重点是优选有利富矿区,建成产能3万吨的页岩油中试先导基地,为油页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积累经验、储备技术和人才。远期以松辽盆地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为主,大规模开发油页岩资源。
  对于从来没接触过油页岩的新能源人来说,这份担子的确过于沉重,但是,铁人的队伍从没在困难面前低过头,作为新能源办公室负责人的刘振文和同事们立下誓言:“不会,咱就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为了油田的明天,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肩负重任,新能源人从此踏上了一条属于他们的充满艰辛的会战之路。
  这些在常规油气开发领域里的行家里手,面对新能源却成了“小学生”。由于对油页岩知之甚少,这群门外汉废寝忘食地“钻”到一摞摞书籍和资料中,“恶”补油页岩相关知识。白天,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啃”书本,到了晚上,还要挑灯夜读,为了方便学习,有些人干脆搬到办公室里住。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新能源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在资源评价过程中,在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直接应用的情况下,他们一边学,一边干,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总结出一套油页岩评价的规范;在油页岩综合研究方面,他们在大量野外踏勘和室内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原有概念,建立大油页岩概念,拿到了集团公司首个油页岩探矿权区块,提交了首份油页岩储量,为建厂奠定了资源基础;为确定开发工艺,他们奔波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在国内比较成型的技术都不适合的情况下,开展了大量模拟试验,并多次与国内外专家座谈交流,借助“外脑”,研制成功了具有部分集团公司知识产权的干馏工艺……门外汉们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
  与技术攻关相比,野外踏勘更加艰苦。野外踏勘是资源评估的重要环节,从2006年8月到2007年2月期间,新能源人的足迹踏遍17个盆地、22个矿点,行程几万公里,他们吃住在老乡家,条件非常艰苦,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2007年年初,牡丹江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大雪,积雪最深的地方达两米,恶劣的天气考验着新能源人,但是看看工作计划,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大家把心一横,“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他们一天也没有停止工作,始终坚持野外施工,并保持取样的高标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吃点儿苦,受点儿累,大家都不怕,想家和寂寞才是最大的考验。”油页岩资源评价技术负责人迟海江的话代表了新能源人的心声。用“撇家舍业”来形容新能源人的付出,一点儿也不过分。从申请探矿权、资源评估到研究开发工艺,再到中试先导基地建设,每件事都是靠新能源人磨破了嘴皮子,磨平了脚底板换来的。特别是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应付征地、相关手续办理、现场施工管理等繁重的工作,新能源办公室把有限的“兵力”都投入到前线。为了保证大家的休息,办公室规定,每两个星期轮一次班,回家休息4天。但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违反”规定成了习惯,页岩油中试先导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王立坤经常一个多月才回一次家,他说:“在外的时候想家,可真回到了家,又总是放不下工作。”
  正是靠着这种对事业的执著,新能源人总是能够创造惊喜。8月12日,作为集团公司批准的首个油页岩示范项目,大庆油田牡丹江页岩油中试先导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一天,每一个新能源人的心中都难以平静,成功的喜悦抹去了他们曾经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截至目前,牡丹江页岩油中试先导基地项目顺利开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庆探区页岩油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落户大庆,油田产出水余热利用、鹤岗盆地煤层气开发、种植文冠果制取生物柴油等新能源项目相继启动,大庆油田新能源人用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敬业精神,创造着属于大庆油田新能源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