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加拿大石油公司开始在莫桑比克勘探石油
行业要闻
加拿大石油公司开始在莫桑比克勘探石油
2008/2/26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IValign=center>
[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7日] 一直致力于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的中国第三大石油生产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总公司),在补长下游业务“短板”方面又有大动作。
本报独家获悉,中海油总公司正在对旗下三家全资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计划成立一个规模庞大的油品销售公司,统一协调总公司的油品销售业务。
三家被重组的全资子公司分别是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下称“中化供销”)、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下称“中化建”)以及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海炼化”)(或中海炼化的部分炼化资产)。
中海油总公司计划于春节后对外公布此次重组的具体事项。不过,中海油总公司新闻发言人刘俊山1月4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对此次重组事项作出了否定。
启动重组
本报获悉,为了推进重组,中海油总公司组成了一个包括中化供销总经理周德春在内的5人小组全面负责此次重组。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5人重组小组除了周德春外,其余4人可能分别来自中化供销、中化建、中海炼化及中海油总公司。
目前,重组事项已基本确定,但新公司的名称正在商讨,还未最终确定。
根据中海油总公司的初步意向,重组后新公司的业务范围将主要包括油品销售、炼化及原有业务三大块。
新公司成立后,可能将会从各原有公司中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负责油品销售,原有业务人员则保留不动。
公开资料显示,中化供销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化工部供销局,注册资本为4.6亿元,总资产23.9亿元,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7亿元人民币。
其主营业务为化学品贸易、仓储及相关服务,主要包括化学品贸易、液体化工仓储、贵金属加工回收、钢材仓储贸易和化肥原料煤营销等5个业务板块。2007年4月17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化供销正式并入中海油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中化建正式成立于1982年,其前身为化学工业部外事局和成套设备进出口公司,拥有专业的中化建国际工程公司和中化建国际招标公司,分别从事国内外承包工程业务和国际招标采购业务。中化建于2006年10月正式并入中海油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而中海炼化是由中海油总公司于2005年注册成立的,公司主要经营石油炼制、成品油零售等业务,惠州的炼油项目和南海石化项目也都由中海炼化负责经营管理。
知情人士分析,中海油总公司将上述三家全资子公司重组成为一家公司,而不是重新成立一个新的公司,主要原因是在中海油看来,这三家公司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中化供销和中化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经营了很多年,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营销网络,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这些都是中海炼化所缺乏的。将三者进行重组,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在人力、技术、资金、资源上的优势,使新公司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走上正轨。”上述知情人士说。
强攻下游
2008年8月,中海油总公司投资200多亿人民币的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将正式投产,届时将为中海油每年提供730万吨的成品油。这部分成品油一部分将供给广东市场,其余部分及衍生化学品则需要在自己内部“消化”。
惠州炼油项目的投产,对中海油最大的意义在于,中海油从此有了稳定的油源,可以向产业链的最末端——加油站延伸。
为此,中海油在在2007年10月份对外公布了其在加油站网络建设上的规划,即计划到2010年在“两洲一湾”地区建设1000座加油站及其配套油库,形成较为完善的成品油营销网络。
除了惠州炼油项目,和壳牌合作的南海石化项目也已于2006年3月份正式投产,每年能够生产230万吨高品位、高附加值石化产品。
不过,虽然在上游领域拥有丰富的勘探开采经验,但是在中下游领域中海油并没有优势。尽管在“硬件设施”——炼化厂的建造、加油站网络的建设上,中海油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完善,但是在“软件设施”——销售渠道的建立、营销网络的建立以及分销经验的积累方面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为了尽快打通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中海油的策略是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软硬件设施”的衔接。2006年10月,中海油总公司将中化建整体并入,从而实现了化肥板块产量的翻倍,提高了自身化肥、化工方面的研发能力。
对此,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表示,中化建在化肥生产、化工科研、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实力,可以使中海油更为有效地实施科技领先、人才兴企和低成本战略。
而中化供销在化学品分销领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重组能促使两家企业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完善业务链和价值链,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成功并入中化建和中化供销后,中海油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营销网络和丰富的分销经验,从而为成品油及化学产品走向市场扫除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