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石化科技  >  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坚守初心使命逐梦科技之巅
石油石化科技

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坚守初心使命逐梦科技之巅

2024/11/20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24-11-19]十五载筚路蓝缕,十五载风雨兼程。从创业之初的蹒跚探路,到物探领域的深耕细耘;从晨曦初露的微光闪烁,到秋收季节的硕果累累,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书写了一部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史,一部以科学为本、坚持正确研究方向、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力量的奉献史,一部勇于探索、守正创新、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的进步史。十五年来,物探院传承科学家精神,弘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并重的道路,展现了适应时代、不断突破的力量。
  核心技术成果
  ●地球物理实验技术
  ●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
  ●油气藏动态监测技术
  ●新型能源地球物理技术
  ●复杂探区地震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技术
  ●储层预测与油藏描述技术
  ●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地球物理信息技术
  软硬件产品
  ●iSeisMountain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
  ●π-Frame地震资料处理系统
  ●NEWS地震综合解释软件
  ●特色功能软件{
  Afapa自动初至拾取软件
  Seiswave地震正演模拟软件
  FracListener微地震处理解释系统
  …………
  ●5G智能节点采集系统
  砥砺前行挺膺担当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多年来,物探院聚焦石油物探技术核心竞争力,积极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端牢能源饭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科技力量,形成了涵盖地震勘探全流程、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的8大核心技术。
  持续夯实基础实验平台,以岩石物理及波场传播机理分析推动技术发展。研发形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槽物理模拟技术,定位精度达0.01毫米。自主研发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激光物理模拟技术,首次实现陆地真地表三维地震勘探的室内模拟。拥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温高压测试系统,支撑页岩油气、超深层碳酸盐岩、致密碎屑岩、深层地热等多个重点领域。
  持续完善高精度成像技术系列,不断提升深层、隐蔽、复杂圈闭成像精度。形成RTM、Q-RTM等偏移技术系列,提升缝洞、断控储集体成像精度。持续研发角度域成像、OVT域成像技术,提升断缝体等成像精度。研发形成FWI全波形反演技术,有效提高速度建模与断裂、储层成像的精度。
  自主研发储层精细描述技术,不断提升储层预测可靠性。形成了QGVA技术系列,将含气性预测精度提高至85%,支撑中江气田资源潜力巨大的低品位储层效益开发。研发的压力预测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超9000平方公里,替代商业软件。形成五维解释技术序列,充分挖掘地震数据多维信息,提高断裂、裂缝及地应力预测精度。
  应用综合物探技术,全程支撑我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福深热1井的井位部署和后续跟踪工作,成功预测花岗岩热储体顶面埋深,为干热岩高效勘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攻关形成了以“节点一致性校正、横波泄漏噪音压制、水陆检标定及波场分离、上下行波反褶积、TORT速度建模和成像”为核心的OBN资料全流程处理技术,在涠西OBN资料应用后,地层接触关系、断裂刻画精度、基底结构清晰度等几方面得到大幅提升,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物探院积极开展国际和跨界学术交流,主办的《JGE》和《石油物探》两种专业学术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并与兄弟单位、国内高校等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多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智能优化迭代升级软硬件研发捷报频传
  专业的硬件产品是物探技术的载体。多年来,物探院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发自主软硬件产品,做到特色化、品牌化、实用化,打造了五大产品系列。
  地震采集方面,研发了iSeisMountain地震采集工程软件系统,满足了地震采集全过程设计的需求,为地震采集设计人员提供了高效的采集设计和分析工具,在中国石化地震采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使用率100%。
  处理方面,推出了自主地球物理应用软件平台π-Frame。该平台具备大规模、高速度、易共享、智能化、一体化、开放性六大特点,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2023年版)》。
  解释方面,研发了NEWS地震综合解释软件,为地震、地质、测井、建模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提供了一体化的综合研究平台。2023年,该平台在10家单位新增部署179套,支撑了系统内外多个工区的生产应用。
  微地震方面,自主研发了微地震监测技术及软件FracListener,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该技术在川东南页岩气、塔河碳酸盐岩、沁水煤层气领域已监测70余井次,近两年,成功推广至苏北盆地页岩油领域。下一步,准备在整个系统全面进行推广应用。
  依托集团公司科技部、CYD、国家专项支持,物探院成功研发全球首款5G智能节点采集系统,实现地震采集装备的弯道超车。该系统斩获工信部“绽放杯”一等奖,引领地震数据进入智能采集和动态处理新时代。目前,已完成15000道设备量产,5G野外组网技术实现了实时监控和数据回传,并已在10多个工区成功应用,提升了地震资料采集效率,降低了人工巡检成本。
  拥有中国石化最大的高性能超算中心,高性能存储54PB,单精度算力2.1亿亿次/秒,为中国石化油气勘探开发增储上产降本增效赋能,为科研创新创效添力增彩;突破国产GPU芯片物探应用技术攻关,首次引入规模化国产加速卡hpc集群,开启国产化替代新征程。
  2024年,物探院成功举办了第一届π、NEWS全国大学生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应用大赛,共有来自15所高校的60名选手参赛。大赛旨在进一步提高勘探地球物理领域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综合实践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国产自主软件的推广与应用。
  前店后厂精益求精生产支撑成效卓著
  物探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殷殷嘱托,围绕中国石化重点探区、重点领域关键物探问题,持续加强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应用,支撑油田企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建院以来,累计完成三维处理解释13万平方公里,提交建议井位千余口,支撑中国石化40%以上新部署三维处理解释工作量和55%以上老资料重复处理解释工作量,为中国石化重大勘探发现及油气增储上产提供物探技术支撑。
  物探院积极融入集团公司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参与编制上游“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发展规划,联合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发布《全球油气工程行业发展报告》。提出油气勘探开发地震老资料处理及地震部署年度建议方案。编制中国石化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解释通用操作手册,牵头发布《微地震地面监测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中国石化物探领域技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谋支撑。参与编制《中国地热供暖推荐做法》,这是全球地热领域发布的第一项行业标准,对推动全球地热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助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持续开展重点探区地震采集设计研究,基于模型形成一体化论证、数据驱动的观测系统设计,为近百个重点地震采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为中国石化地震采集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深层超深层领域,围绕塔里木盆地深层、超深层缝洞和断控储集体的不同特征,完成塔河、顺北工区90%以上三维资料处理解释,全面支撑塔河工区上产和顺北工区建产。创新研发沙漠区超深断控储集体成像与描述技术,在顺北工区80%的高产井实现部署应用。全过程跟踪支撑亚洲陆上最深钻井——跃进3-3XC井的轨迹设计,基于缝洞体准确成像、断裂和内幕结构刻画,进行连通关系分析,指导跃进3-3XC井深大水平位移井轨迹设计,助力油气突破。在塔河工区,形成分频叠前深度偏移及多尺度缝洞体量化描述技术,储层预测吻合率达90%,缝洞刻画精度达15米,持续支撑塔河油田勘探开发。
  在页岩气与深层煤层气领域,全面支撑焦石坝、焦石坝南、南川、威远、永川、丁山等地区页岩气开发,形成地质、物探、工程一体化技术,累计完成三维处理解释9100平方公里、压裂监测40余口井。保障水平段优质页岩钻遇率在90%以上,助力涪陵页岩气田百亿方产能建设。形成深层煤层气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全流程参与集团公司首口深层煤层气井——阳煤1HF井的部署工作,保障水平井“选得优、设计精、打得准”,有效落实油气增储上产接替阵地。
  在海域方面,针对北部湾、东海、珠江口、琼东南等海域地震资料“多次波严重、小断块发育”等难题,累计完成10570平方公里资料处理解释,建立海洋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系列,为涠4井、花港17-1、宁波22-1、武南、绍兴365等井区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部署在南海的海3斜井获高产油气流,刷新所在海域日产气量纪录。这一发现为北部湾地区的油气增储建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了新的动力。
  党建引领融合互促创新效能持续迸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物探院党委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领导作用。持续强基固本,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体系,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集团公司党建工作总体思路下,创新形成物探院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1443”实践路线。持续深化“四张清单”工作法,全面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坚持党建与科研生产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党建赋能科技创新,探索实践科研生产与党建“三同步三结合”融合互促机制。做实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一所一人一事”典型宣传,引导干部员工爱岗敬业、履职尽责,用身边榜样的生动事迹激发物探院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四创”劳动竞赛等系列活动,多措并举服务职工、凝聚力量。
  持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中国石化首个外籍院士工作站落户物探院。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拥有工程院院士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5人、“双百计划”人才7人,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获得者4人、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18人。横向贯通科研与生产领域,推动中层干部轮岗交流,落实干部“能上能下”。举办华为研发创新培训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眼界进一步开阔、能力素质显著提升。
  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聚焦科研成果优质高效转化,扎实推进重点产品攻关政治监督。深化纠治科研领域“四风”问题,持续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赋能,保障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抓创新,进一步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在成立15周年的全新起点,物探院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发展、打造一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气象新作为,展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奋力谱写新时代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