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中国石化压减液化气丙烯增产汽柴油
行业要闻

中国石化压减液化气丙烯增产汽柴油

2008/3/29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10年6月4日]    国际战略石油储备从20世纪70年代起,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世界油价迅速增长,引发西方经济的巨大动荡。石油危机引发世界范围对能源安全的讨论,各国纷纷开始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1974年,在国际能源署的号召下,以美国、日本、德国为首的18个原油进口国共同签署《国际能源协议》,并承诺:如出现能源危机,各成员国在保证本国能源安全的同时,将无条件保证其他成员国的石油供应。按照当时的战略储备标准,《国际能源协议》规定各成员国,必须保有相当于6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
1980年,由于世界各国能源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石油储备天数不断攀升,《国际能源协议》的标准被提高至90天。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增加石油储备的热潮,有专家表示,《国际能源协议》中规定90天的石油储备标准远远不能满足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储备需要。
美国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储备国。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将战略石油储备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美国前总统福特于1975年12月22日签署《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授权美国能源部建立和管理全美战略石油储备,在履行《国际能源协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美国国内的能源安全。 1977年7月21日,美国政府发布通告正式开始储备原油。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下盐穹及岩盐层。利用这种天然的地形,美国政府在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以及沿墨西哥湾地区,建设5个地下储备基地,其中有4个为大型地下盐穹储备基地,最大的储备规模达3155万吨,最小达1034万吨。 近年来,美国用于原油储备的财政预算不断增加,2008年度,美国国会通过2500万美元的财政预算,在密西西比州建立新的储备基地。2009年度,美国政府将预算提高至3.469亿美元。目前,美国在该项目上的投资已达220亿美元,其中50亿美元用于设施建设,170亿美元用于原油储备,预计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德国 在德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40%,且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1976年德国加入国际能源机构,开始实施本国的能源储备计划。1978年德国建立了石油储备协会,并颁布了《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该法案遵循地区经济平衡和储运安全两项原则,将德国的石油储备分成东部、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和南部5大供应区,按区设立相应储油库,以保证在需要时能及时提供本区15天以上的能源供给。 在《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的基础上,德国石油储备协会将大部分储备,尤其是原油储备存放在北德地区的盐洞里,并将盐洞与输油管道连接,保证运输畅通。 德国的石油储备不仅只局限在国内。近年来,德国陆续与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等国签订了石油储备互助协议。 日本 日本石油资源匮乏,2004年,日本年消耗石油2亿多吨,全部依赖进口。 1983年,位于日本青森县的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已建成,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向民间租借了18个石油储备设施。到1996年,日本已经相继建成了10个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共储存石油或石油制品340亿升,标志着油轮储备石油时代结束。2009年4月,日本石油储备量已达到860亿升,相当于184天的原油进口量。 日本国土以平原为主,地形狭窄、属于多火山地震的岛国。由于缺乏地下盐穹或岩盐层的地质条件,日本采取了多种储备方式来加强战略储备,主要储备方式有海上油罐、半地上油罐和地下岩洞油库等。截至目前,依靠这些方式,日本共建设中小型国家储备基地10个,每个基地规模为150万~665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