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沙特阿拉伯石油5.5亿美元出售菲律宾石化40%股份
行业要闻

沙特阿拉伯石油5.5亿美元出售菲律宾石化40%股份

2008/3/17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IValign=center> 
   [经济观察报2008年1月25日] 几经周折后,亚洲能源巨头印度燃气公司(GAIL)为北京“打气”的目标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这家在印度居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燃气公司,正在和国内领先的城市燃气运营商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0384.HK,下称“中国燃气”),就承接北京的压缩天然气项目磋商细节。如果这一项目顺利成行,印度燃气将成为首家运营国内大型城市燃气项目的外资企业。
  两年前,印度燃气就开始寻机“进京”,它最初选择的合作伙伴是“地头蛇”北京燃气集团,但双方的合作至今仍处于搁置状态。随后,印度燃气将重心转向中国燃气,试图借助这家台资背景的“准外资”企业曲线跨入北京市场。
  在外资能源企业中,印度燃气的经历极为典型。他们几年前就着手布局中国,通过各种手段渗入日渐开放的城市燃气项目,但受制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外资燃气企业至今无法获得实质性突破。在类似北京压缩天然气工程这样的重大项目上,尽管合作前景仍存变数,但外资始终未曾放弃。
  曲线进京
  经过半年的准备,印度燃气与中国燃气就承接北京压缩天然气输送工程等项目的合作,已经进入细节磋商阶段。1月23日,中国燃气一位高层告诉本报,公司的业务部门正与印度燃气商谈具体的合作内容和模式,涉及投资规模、出资方式、管理架构等要点,但详细的方案目前仍未提交公司董事会审议。
  去年6月,印度燃气与中国燃气达成合资协议,双方将在百慕大成立一家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两家公司计划以该合资企业为操作平台,承接国内的城市燃气、压缩天然气和煤层气项目。不过中国燃气投资者关系部副总经理贺红兵称,目前上述合资公司尚未完成组建,也没有最终决定是否会投资包括北京压缩天然气项目在内的意向项目。
  此前,印度燃气于2005年2月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投入2.42亿港元,购得中国燃气9%的股份(目前已稀释至6.5%),成为与中国石化并列的第二大股东。这是印度燃气为进入中国市场而迈出的第一步。   印度燃气是印度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成立于1984年,由印度政府控股,是印度燃气和石化工业的主导者,拥有超过67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和全球最大的压缩天然气公共汽车加气系统。中国燃气成立于1995年,第一大股东为国台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该中心是台资投资大陆的纽带。目前,中国燃气已在大陆16个省区获得了63个城市燃气项目,是国内最大的城市燃气运营商之一。   印度燃气参股中国燃气并与之合资的主要用意,是开拓中国容量巨大的城市燃气市场,进而获得北京、广西、内蒙等地的压缩天然气、煤层气项目。北京的压缩天然气项目主要用于为公交车和出租车加气,预计今年年内,北京将有8000辆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   印度燃气执行董事K.P.ROY稍早一些时候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公司有意在中国经营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和煤层气业务,正在与北京燃气集团探讨成立合资公司的事宜。此外,公司还在寻找投资国内其他城市的机会。   不过,由于与北京燃气集团合资的计划至今仍处于停滞状态,印度燃气转而与中国燃气合作,试图曲线进入北京市场。中国燃气在北京市场拥有一定基础,该公司与北京燃气集团于2005年1月合资组建了北京京港燃气有限公司,负责为北京的一些郊区供应天然气。   暂弃北燃   在北京市场居于垄断地位的北京燃气集团,是印度燃气“进京”的首选合作伙伴。2006年3月,两家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计划成立一家双方各持股50%的合资企业,在北京建设并经营压缩天然气加气站。   “我们当时签订的备忘录中,表明了双方的合作兴趣。”北京燃气集团一位高层告诉本报,印度燃气对北京燃气集团的天然气零售业务较感兴趣,有意在下游环节展开合作;而北京燃气集团对印方的汽车加气业务和相关设备有兴趣,希望能联手发展。   北京燃气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是北京城市燃气的主要经营者,总资产超过130亿元。2007年5月,按照北京市的国有企业重组方案,北京燃气集团的主要资产被注入到北京控股有限公司(0392.HK),间接实现了红筹上市。   在北京燃气集团重组和筹备上市前后,其与印度燃气的合作计划陷入搁置状态,进一步的磋商和谈判未能继续。北京燃气集团上述高层表示,双方的合作未获推进的主要原因,是两家公司的合作点不多。“我们的业务以管道气为主,印度燃气是以压缩气为主,业务不太一致。”该高层说。   事实上,北京燃气集团上市之前与中国燃气合资成立的北京京港燃气有限公司,其计划中在北京市场开展的项目,在北京燃气集团上市后也未取得显著进展。“在具体项目上还没有谈拢,双方合作的条件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中国燃气一位高层说。   有市场人士猜测,两大合资项目的进展迟缓,与北京燃气集团纳入北京控股后调整股权结构和合资策略有关,为了获得更多收益,北京燃气集团似乎更倾向于自己拓展北京的项目。   在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韩晓平看来,印度燃气与北京燃气集团合作不畅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前者在气源、资金和技术上的实力并不非常突出,难以真正吸引北京燃气集团。   中国燃气和印度燃气的高层都向本报表示,愿意进入北京市场,但能否最终如愿,还要看北京燃气集团是否有意合作,以及提出什么样的合作条件。   上述市场人士认为,中国燃气和印度燃气也可能绕开北京燃气集团,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开拓北京市场。目前,在北京的压缩天然气加气站项目上,中石油和北京市公交总公司也参与了投资建设。   外资渗入   印度燃气进入北京市场的曲折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是外资能源公司开拓中国市场“波折中渗透”的集体写照。外资大多从2000年前后就开始布局中国,限于中国的政策和国情,它们通常采取的路径是,选择一家本土燃气企业作为跳板,初期展开股权合作,进而寻求投资具体的城市燃气项目。   2002年3月,原国家计委等部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首次将长期禁止外商投资的燃气城市管网列入对外开放领域,前提条件是中方控股。这为外资进入中国城市燃气市场打开了大门。不过由于城市燃气管网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对外资有所顾虑,使得外资多年渗透的最大进展,也只是作为配角参与一些中小城市的燃气项目。   “经营城市燃气项目主要是和政府打交道,无论是争取项目还是制定价格。如果没有丰富的运营经验和政府关系,很难获得项目。这是外资难以大举突破的主要原因。”中国燃气一位高层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燃气、香港中华煤气、华润燃气等都具有台资、港资和央企背景,借助其在大陆拥有的资源优势和内地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良好时机,成为城市燃气市场渐进式开放进程中的受益者。目前,上述几家公司都已在内地拿到了数十个城市的燃气专营权。   如今,国内城市燃气市场“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基本成型,以新奥燃气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以中国燃气为代表的“准外资”企业,以及以北京燃气集团为代表的地方国企成为最主要的三大阵营。   最近几年,国内主要城市的燃气项目,几乎都是被上述三类企业瓜分。而印度燃气等“纯外资”企业,还处于核心市场的边缘地带。    有迹象显示,国内的城市燃气市场还将进一步开放。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一位高层曾表示,未来天然气产业上中下游全环节都将对外资开放,城市管网建设将不设投资比例,外商可以独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