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新疆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
行业要闻
新疆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步伐
2008/2/28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1、渤海湾石油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突破指导南堡油田勘探获重大发现
在南堡油田勘探过程中,渤海湾石油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富油凹陷勘探理论与技术,可总结为“一项理论、四项技术”。“一项理论”指东部陆相盆地富油气凹陷精细勘探理论,包括精细三维地震勘探、精细区域地质研究、精细油田地质特征研究、精细钻井方式、精细测井解释和精细组织管理等。“四项技术”包括三维地震精细描述技术、快速钻井与油气层保护技术、定向井钻井技术以及井筒储层和油气层评价技术。
渤海湾石油勘探理论与配套技术在应用中,实现了南堡凹陷油气资源的工业化评价;形成了适合陆相地层岩性横向变化大、采集时间跨度大、采集参数变化大的大面积三维连片叠前时间偏移配套处理技术,以及综合去噪技术、基于覆盖次数能量均一化技术、合成记录约束反褶积参数优选技术和VSP资料综合建立速度模型等创新技术;提出了南堡凹陷东营组三个岩性地层单元所含粗粒沉积体系中成藏贡献最大的是南堡滩海东一段河控三角洲体系;将地震地层学方法与三维地震体解释技术有机结合,首次实现了南堡凹陷盆地级层序地层三维解释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工业化勘探。
南堡油田是我国近40年来最重大的石油发现,三级储量达10.2亿吨。
2、岩性油气藏地质勘探理论与技术获多项创新成果
中国石油组织实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地质理论突破、勘探技术创新与油气重大发现。主要体现在:形成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成因理论,建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划分标准,提出了14种“构造-层序成藏组合”模式,突破了传统二级构造区带勘探思想,拓展了新的勘探领域;在陆相盆地发现了大型浅水三角洲砂体油气藏,创建了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地质理论。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揭示了源下超压“倒灌式”成藏机理,开辟了在主力烃源岩下伏地层勘探的新领域;揭示了陆相坳陷、断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四类盆地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有效指导了油气勘探部署;提出以油气系统为单元的“四图叠合”区带评价新方法,形成了陆相层序地层学工业化应用、地震叠前储层预测两项核心技术,攻克了火山岩气藏等钻采技术,获得21项核心专利。
该项研究创建的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已成功地指导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大规模勘探和技术工业化应用,在松辽深层、鄂尔多斯西峰、四川川中、塔里木塔中等地区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气田。两年来共探明中低丰度岩性地层油气藏石油储量10.7亿吨、天然气储量5633.2亿立方米,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3、苏里格气田技术集成与规模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苏里格气田探明储量超过5000亿立方米,是国内规模开发的最大的低渗气田,具有低孔、低渗、低压、低丰度、低产的特点,开发难度大。中国石油通过技术攻关,创新集成了井下节流等多项经济有效开发特低渗气田的配套技术,使苏里格气田规模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形成的关键技术包括:区块优选技术,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井位优选技术,提升了钻井成功率;快速钻井技术,缩短钻井周期近1/2,降低钻井成本1/3以上;分压合采技术,缩短施工时间,减小了储层伤害;井下节流技术,降低井筒与集气管线压力,防止水合物形成,提高了气井携液能力,开井时率由以前的67%提高到97.2%;地面优化技术,简化集气流程,降低管网投资,减少井筒和采气管道积液。
2007年底,苏里格气田已建成30亿立方米/年的生产能力,日产天然气可达1000万立方米,预计2008年将达到50亿立方米/年,日产天然气将超过1500万立方米。苏里格气田位于长庆气区,是我国天然气管网的枢纽,对安全稳定供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开发该气田将为低渗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我国天然气业务的快速发展。苏里格气田的规模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扶余油田开发综合调整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效显著
扶余油田是吉林油田的发源地,曾经在年产100万吨水平线上稳产10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扶余油田井况逐年变差、地面系统老化严重、注采井网不适应以及含水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致使原油产量呈下滑趋势,到2003年,年产量已降到60万吨。为此,吉林油田于2005年启动了扶余油田调整改造项目。
研究中开发出携砂液造缝高砂比压裂工艺技术、高强度水溶性压裂暂堵剂和HSG型高强度凝胶堵剂、窜流通道识别与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的自主创新成果;筛选出对扶余油田适应性好、驱油效率高的微生物菌种;形成了三维地震采集与处理技术、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浅层定向井举升工艺、地面系统整体改造等系列集成创新成果。
这些综合调整配套技术的应用,使油田新增探明储量6211万吨,新建产能70万吨,新钻油水井2220口,2004-2006年三年纯增产61.86万吨,净现值达到2.4亿元。经过近3年来的调整改造,原油产量重新登上100万吨台阶,整个油田获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扶余油田调整改造的成功为全国老油田稳产增产、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5、叠前储层描述技术工业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果
叠前储层描述技术能有效提高储层岩性、物性和流体识别精度。中国石油在叠前储层描述技术的研究中开发出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地震资料保幅处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等一系列特色新技术,在多个含油气盆地取得显著应用效果。
研究提出了岩性、储层和流体敏感性定量评价的地震岩石物理分析方法和流程;开发了敏感性参数自动分析技术;自主研发了两类10项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和地震衰减流体检测新技术,其中地震衰减类气藏检测技术2005年获得WorldOil全球“最佳勘探技术奖”提名,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研发了基于起伏地表的静校正、分频去噪和精细速度分析等特色技术;建立了面向储层和流体描述的保幅处理流程。研究成果有力推进了我国叠前储层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