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特别报道
2024/6/14
关键字:
来源:[互联网]
十年铸剑:能源发展的非凡答卷[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24-06-13]
奋进十年》》》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伟大时代下,我国能源事业发展进入新篇章。10年来,我国顺应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势,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扎实迈进。
新战略,新航向。10年来,中国石油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责任,奋力推动能源革命,加强国际合作,全力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石油力量。
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这十年,一次次求变,让节能降碳贯穿于能源生产全过程,加速构建绿色中国石油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其内涵之一就是要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企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费大户、碳排放大户。10年前,作为一家以油气生产为主的传统能源央企,中国石油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实现大幅度节能降碳,需要背水一战。
时代叩问,躬身作答。中国石油主动求变,不断探寻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必由之路与石油方案。
变,起于观念——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指出,能源企业必须坚定不移树立起绿色低碳发展的鲜明导向,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努力成为能效“领跑者”。
这10年,世界油海翻涌起伏,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与供需失衡所带来的油价震荡,给油气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化解在行业调整周期中高成本与高质量的发展矛盾,中国石油坚持把节能作为第一能源,让“节约优先”的方针和“节能就是增产、节约就是增效”的理念深入人心,严格控制用能总量,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这10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面对世界能源低碳转型的大潮以及国内节能降碳新形势,中国石油顺风张帆,将“绿色低碳”纳入发展战略,致力做绿色企业建设的引领者、清洁低碳能源的贡献者、碳循环经济的先行者,发展以CCUS为代表的碳产业,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变,重在行动——
从2014年加强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到2015年持续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和“十大减排工程”,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从2020年实施《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及《甲烷排放管控行动方案》,到2022年正式发布《中国石油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计划推进“绿色企业建设引领者行动”“清洁能源贡献者行动”“碳循环经济先行者行动”三大行动和节能降碳等十大工程……中国石油在探寻能源清洁高效发展方向上步履不停。
10年来,油气生产系统提效、电驱压裂橇升级、余能利用与天然气回收、能量系统优化、裂解炉和加热炉节能改造等一揽子节能降耗项目不断铺开,节能提效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双考核制度相继落地。
节能、降碳、减排,在中国石油能源供应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中生根发芽、全面开花。
变,见在成果——
当节能减排的观念厚植于企业发展的灵魂深处,绿色低碳的措施体现在企业成长的方方面面,一幅展现节能降碳10年成果的画卷呈现在世人眼前:
“降”——累计节约能量906万吨标煤,节水1.3259亿立方米,单位油气当量商品量综合能耗、单位能量因数能耗、单位乙烯能耗等主要产品单耗持续改善,温室气体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污染物大幅削减……
“升”——油气商品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成碳汇林、碳中和林面积1.79万亩,CCUS累计注入二氧化碳超600万吨,钻井清洁作业应用率达到100%,中油技服电代油钻机及钻井节能减排设备从199部增长到525部……
守住用能的“阀门”,大开绿能的“天窗”。一降一升间,短短10年,中国石油首桶“零碳”原油,首座碳中和加油站、碳中和场站、“零碳”井场已然“梦想照进现实”。
未来,将有更多的节能小站、“零碳”场景向我们走来。
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这十年,一次次坚守,着力建设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扛起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的使命责任
能源,国民经济的命脉,早已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放眼全球,经济与人口增长推动能源需求保持增长态势,叠加全球气候变暖,能源企业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全球能源格局正迎来深刻调整。
回望神州,中国经济快速腾飞,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能源消费也跃升至世界首位。与之相对应的,是较高的油气对外依存度。
能源,在当今时代显得愈发重要。
身处全球能源转型机遇期的中国,对能源又有着怎样的新需求?
“石油消费将在未来更多回归原料属性,在国家能源安全和民生需求方面,分别发挥保障‘急需’和稳定‘基石’的作用;天然气凭借低碳、稳定、经济的特点,在节能减排过程中不可替代,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保障’作用,且与新能源具有‘共生共荣’的特点,具备最佳‘伙伴’作用;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和国家能源战略层面具有‘接替’作用与‘主力’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这样阐释。
实干争先,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内最大油气生产供应企业的中国石油,在10载奋斗中又为我国能源行业留下了怎样的注脚?
这是中国石油大打勘探开发进攻仗的10年——
中国石油坚守国内原油年产1亿吨的效益稳产线,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9年实现硬稳产,玛湖油田横空出世,富满油田建成我国最大超深油田,吉木萨尔页岩油进入规模效益开发……不断夯实的原油“基本盘”,助力我国年产原油重新企稳2亿吨。
这是中国石油不断加码天然气这一未来能源体系中关键支撑的十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指标箭头向上,不断保持高额增长态势,累计生产天然气超万亿立方米。长庆、西南、塔里木等气区“粮仓”殷实,为西气东输、川气东送提供稳定而充足的气源支撑,气化西藏、气化龙江等民生工程不断推进,中国石油为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美丽中国增添幸福“底气”。
这是中国石油以全“新”速度拥抱新能源“春天”的10年——
中国石油积极应对不断增长的清洁低碳能源需求,从企业的零星探索到“绿”火燎原,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历史性的1150万吨标煤/年。北京冬奥的氢能火炬、雄安新区的地热新能、松辽大地的无限“风光”……绿色低碳,正在擦亮中国石油高质量发展的新底色。
远方不远,未来已来。中国石油加快油气与新能源事业协同发展,努力增加能源供应总量,“油气热电氢”格局初成,稳健的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更强、成色更足。
中国石油的转型发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也与国内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相适应,让能源的供与需实现“双向奔赴”。其背后,是一个始终被牢记的信念——中国石油是党的中国石油、国家的中国石油、人民的中国石油。党、国家、人民需要什么,中国石油就生产什么。
是誓言,亦是承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面对更加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需求,中国石油已然开始谋划未来能源供给的石油方案——
从战略高度定向。中国石油制定实施“7+3”发展规划,着眼非常规油气、伴生矿产资源、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深地深海能源等未来产业。
从全局视角探索。戴厚良董事长联合全国政协常委张来斌、全国政协委员李根生共同提出《关于加强能源超级盆地建设的建议》,表示要立足我国实际,加快建设能源超级盆地,率先在鄂尔多斯盆地打造能源超级盆地碳中和示范区,探索“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
一种顺应我国能源发展的高效能源综合利用解决方案呼之欲出。“能源超级盆地极具挑战性,同时富有创新与未来的前景。”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徐泉对此充满期待。
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这十年,一次次攀登,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程中奋勇冲“峰”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吴谋远表示,作为推动能源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能源技术革命的作用体现在减排提效、降低成本、保障安全等各个方面。
回眸中国石油10年发展历程,能源技术创新的地位始终无可替代。
从个位数到百余口的8000米以深国内超深井数量,反映了中国石油向地求索的10年“速度”。中国石油不断发展完善深井超深井配套理论技术,深地塔科一井创下亚洲最深直井纪录,引领我国步入“万米时代”。
从60万吨/年到120万吨/年的单套乙烯装置产能,书写着国产大乙烯发展的10年“跨度”。中国石油大乙烯技术成功迈入2.0时代,助力长庆、塔里木乙烷制乙烯项目先后投产,广东石化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铸就新时代中国石油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性工程。
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CG?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10年来,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中国石油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实现从跟跑为主、局部领先向部分领跑、整体提升的深刻转变,让能源技术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最大增量”。
谋先事则昌。从2016年将“创新”纳入发展战略,到2021年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中国石油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统领,瞄准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有力推进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如果说10年前我们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如今我们研究的就是从有到优的问题。”国家卓越工程师、寰球工程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来勇表示。
新一轮创新浪潮当前,坚定不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不仅是深化能源革命的要求,也是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之需。
让非常规成为“新常规”,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昭示我国新一轮“石油革命”的到来。中国石油持续加强非常规油气核心技术攻关,长庆油田非常规源内气藏钻完井技术初步定型,西南油气田川南深层页岩气开发主体技术取得新突破……“非常规”技术将持续带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实现新突破,为能源革命提供“稳油增气”战略接替资源。
让老油田焕发“新生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没有止境”。稳坐世界上规模最大三次采油基地之位,大庆油田从未停止技术攻关脚步。10年前,三元复合驱技术刚刚踏上规模化推广之路;10年后,更加前沿的四次采油技术已实现地质认识、驱油机理等多方面突破,在“现代能源革命”棋局中精准落子。
极目远望,科技将塑造能源的未来。下一个10年,能源技术创新将如何引领未来发展潮流?
中国石油加快科研布局和创新体系完善,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软件攻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能源革命延续“源头活水”。
以能源技术创新继续谋求消费之“变”——“炼化行业将持续强化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充分发挥绿氢、绿氨等清洁能源的作用,并让二氧化碳成为化工原料。在传统化工产品生产方式上寻求变革,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张来勇说。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推动能源转型中担当“主力军”——“在业务布局上,我们要持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倾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攻关深地深海能源资源开发、氢能、新型储能等前沿技术。同时,要用数智赋能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积极使用以AI为代表的现代化生产工具,提升工作和研发效率、缩短技术和产品创新周期。”吴谋远说。
无论能源供与需、传统或新兴,切实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坚定不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是中国石油深化能源革命的选择与使命。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这十年,一次次攻坚,向改革“深水区”挺进,于逆境中找准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方向
回望10年,全球形势诡谲多变,能源市场波动加剧,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四期叠加”影响持续加深。
我们清醒地看到,来自国内国际的困难挑战接连不断,而化解矛盾,唯有靠改革。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油要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快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四个革命中,能源体制革命进一步加强了能源法治、监管、市场、价格体系的建设,是推动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规划总院工程经济研究所所长徐东一语中的。
以能源体制革命为动力,10年里,中国石油始终苦练内功,大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自身体制机制之“变”,找准推进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方向,在能源体制革命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变革,体现在管理体制架构的优化上。
企业有了更加科学、现代、精简的组织架构,才能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油公司”模式。
强增量。顺利实施油气新能源和炼化新材料业务事业部制改革;组建昆仑数智、昆仑资本、昆仑制造、蓝海新材料等新公司;4个新型研究院挂牌成立并加快建设……长期以来,中国石油形成了专业化发展和一体化统筹的新优势,满足多元业务管理需要。
促减量。2021年,中国石油从“指挥中枢”总部部门改革入手,优化精简部门设置,部门数量减少25%,内设机构压减20%,人员精简10%。同时,组建四大业务板块(子集团),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
优存量。中国石油持续深化内部信息化资源、运输、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等业务重组,全面完成车用加气终端一体化运营改革,加快推动未上市业务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油气产业链集中度稳步提升。
实践证明,按照做精总部、做优板块、做强企业的方向,新的体制架构一方面摆脱了行政化的惯性,另一方面融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助力中国石油提高核心竞争力。
“10年来,中国石油体制改革的动作很大,进步也很大,得益于公司管理体制架构的有序优化,中国石油各管理层级及各所属企业的业务定位更加清晰,在形成更加成熟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显著成效,和国际大石油公司在这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接近。”徐东说。
——变革,还体现在市场化经营机制的构建上。
纵观10年的发展历程,能源行业每一次跑出“加速度”,都跟市场化改革分不开,中国石油也不例外。
从更名角度看,2017年中国石油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整体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
从价格角度看,中国石油推进实施甲乙方产品服务市场化价格机制改革,出台天然气价格内部市场化机制等文件,油气2条产业链各环节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价格传导机制基本形成,充分调动了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从“三能”角度看,“下、出、减”等多年难啃的“硬骨头”逐步破局深化,市场化用工机制、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持续健全完善,“铁饭碗、大锅饭”被打破,人力资源“一池春水”活了起来。
从效益角度看,矿权区块内部市场化流转盘活了现有资源资产,为需要增储上产的企业创造了机会,为探索难动用储量效益开发提供了机遇。一张张“成绩单”是最好的证明:华北油田在河套盆地吉兰泰构造带部署探井获重大突破,大庆油田川渝流转区块开发建设进入“快车道”……
市场化改革,虽步履维艰,但终究还是砥砺前行。如今,中国石油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内部市场化改革成果明显,并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贡献了力量。
面向未来,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认为,中国石油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能源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为国家深化能源体制革命提供更多经验案例。
能源变革大潮势不可挡。驾驶着“改革号”巨轮,中国石油正带领百万石油员工“通经活血”,持续完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驶向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彼岸。
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这十年,一次次共赢,在国际油海潮头搏击风浪,堪当筑梦“一带一路”的石油先锋
沿着丝绸之路寻去,能源合作的光芒熠熠生辉。
从隔着太平洋观望世界油海,到“走出去”拂去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尘埃。这10年,是见证“一带一路”结出累累硕果的华彩10年,亦是中国石油走出去30余年来的非凡跨越。
作为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中国石油不断推动国际油气合作加快“走进去”“走上去”,于国际能源合作这方舞台上绽放大气谦和的气质与光芒。
走过10年,中国石油进入了一条能源合作的“快车道”——
击水五洲,是一种探索的勇气、一种开放的胆魄、一种通达的梦想。探索的步伐、合作的声音、挑战的故事,响彻中国石油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运输通道、三大油气运营中心。
今天的世界能源版图上,中国石油正不断点亮新坐标:
于极寒北极,中国石油与合作伙伴共建亚马尔LNG项目,创造了人类在北极这一环境敏感地区勘探、开发、加工、外运、销售天然气的新纪录。
于阿拉伯半岛,中国石油和bp合作开发伊拉克最大的油田——鲁迈拉油田。油田日产量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经受住了国际油气行业最高标准的考验,赢得了东道国和合作伙伴的肯定。
于大西洋西岸,中国石油从深海“门外汉”逐步成长为行家里手,助推世界最大深水油田布兹奥斯项目快速上产,阿拉姆深水勘探区块首口探井古拉绍-1井试油获得高产,成为近10年全球十大原油发现之一。
于撒哈拉沙漠,中国石油尼日尔二期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建成450万吨/年油田和1950公里原油外输管道,打造了新时期、新格局下二次创业发展的国际合作新样板。
…………
积小胜为大胜。自2019年起,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突破1亿吨,并持续巩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海外“粮仓”更加充盈。
随着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的不断壮大,油气勘探开发、储运、炼油化工、油气贸易和工程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尽数出海,国际合作模式更趋灵活多样,更加多元、更加安全、更有保障的国际能源供应体系已然矗立。
走过10年,中国石油让这条“快车道”越走越宽、越走越有温度——
——闯荡“禁”区。世界第二大气田复兴气田,由于高温高压等复杂地质条件,曾一度被人称为钻井“禁区”。2012年,其中3口井因接连发生恶性井漏,经10多次封堵无效后被迫封井。10年后,中国石油接下这3口井的续钻项目,仅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的钻探工作,同时打破了土库曼斯坦11项钻井纪录。
正是这3口续钻井,不仅打开了复兴气田的地层,也书写了中土能源合作的新篇章,增添了两国能源合作的信心与决心。
啃难啃的骨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石油正是靠着一场场硬仗,在海外的勘探“禁区”中创造了资源国口中的一个个奇迹,推动国际油气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
——走进“心”区。纵横捭阖不失道义,互通有无不惧风雨。
很多资源国用“患难见真情”来评价中国石油这个合作伙伴。伊拉克战后,中国石油是第一个和伊拉克新政府签署经贸合同的公司。中国石油在阿克纠宾“救活”了20多年都未能开发成功的高难度凝析油气田,在当地石油界引发巨大轰动。
很多资源国感谢中国石油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变。中国石油参与的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结束了哈萨克斯坦不能生产高标号燃油的历史。
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中国石油不断走进资源国与合作伙伴心中,努力构建互利互惠的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互利共赢的石油“朋友圈”不断扩大。
“面向未来,中国石油应该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不动摇,服务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战略需求,适应全球能源低碳绿色转型发展趋势,不断优化海外业务布局和发展领域,彰显使命担当和责任。”对外经贸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道出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之道。
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的中国石油,正值迈向建设基业长青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重要时期。“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必将指引中国石油,奔向下一个光耀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