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大跨步向世界级石化区迈进
2008/4/11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青岛日报 2008年2月23日] 落子东营,建设百万吨原油、成品油仓储罐区和物流园区、工业园等,从长远来看,将对中海油产业后劲、区域后劲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但从眼前利益观之,中海油更关注的是“东营地方炼油企业的整合”。
据悉,渤海油田已成为中海油最重要的油田之一,目前达到年产3000万吨的规模,作为传统的上游企业,为原油寻找炼化渠道成为中海油的当务之急。而在东营及周边地区,聚集了十几家地方炼油企业。有调查显示,东营一带地炼规模2006年已经达到3000万吨,其中利华益是当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地炼企业,目前年炼化能力550万吨。
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刘爱英称:“中海油生产的石油原来大部分在海外销售,只有少部分在国内销售。现在国内油荒,他要把大部分拿回国内来,但中海油的油大多是重质油,两大巨头不愿要,而山东的地炼企业因为一直用燃料油,反而消化重质油更轻松一些。”刘爱英认为,中海油把渤海油田的油拿到东营炼化,对双方来讲两全其美,中海油节省了运输成本,山东地炼厂也解决了油源匮乏的难题。
对中海油伸出的橄榄枝,东营市地方炼油企业表现出极大热情。利华益集团有关负责人曾就与中海油合资合作一事发表意见时,称中海油“有稳定的油源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和这么大的央企合作会享受各种政策的好处。”
实际上,能够促使地炼企业“投奔”央企的另一层隐情则是原油价格居高不下。自去年4月以后,山东地炼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行业性亏损,7月以后才有所好转,但此后开工率一直低于50%。专家分析,如果发改委不调整零售价格,地炼企业将只能保持微利。
对于整合山东地炼能力的意图,中海油新闻发言人刘俊山并不否认。“沿海地区一直是中海油所看重的区域,而山东则是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炼油、分销等能力都比较强,自然是中海油考虑的战略重点之一。”刘俊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