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天然气或成中阿清洁能源合作突破口
储运工程

天然气或成中阿清洁能源合作突破口

2013/8/1 8:43:53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5万吨,在十大消费企业中高居第二位。中海油的LNG加气站已突破100座,消费LNG9万吨,也进入LNG消费企业前十名。

  2002年我国鼓励发展天然气起,到2004年《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实施,过去十年间,全国所有城市(包括县城)的燃气专营权已被地方政府全部售出(包括经济落后的西部和西南偏远地区)。央企国资、外资、民营个体、地方政府这几股势力在垄断的城市燃气市场开始火拼后,国内天然气市场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

  硝烟四起

  当前的政策条件,致使每个城市的天然气供应商只能有一家。天然气上游供应商要延伸下游终端产业链,其他燃气分销商要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今后的下游争夺战将会越来越激烈。

  三桶油向天然气产业链下游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外资、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加艰难的生存竞争环境。随着我国城市燃气市场不断发展,一场场城市燃气市场的争夺会不断在全国上演。

  城市燃气市场的争夺,说白一点也就是城市燃气专营权之争夺。燃气专营权是稀缺的“垄断”资源,当前一个地级城市的燃气专营权转让费在100万至1000万元之间,规模大的城市在亿元以上。后来者要想参与或扩大业务领域,必须通过收购才能达到目的。

  央企后劲十足

  早在2008年,新奥曾经的主战场之一石家庄,围绕当地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城市燃气专营权)与中石油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较量。曾与石家庄燃气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而成为该市燃气市场经营主体的新奥,在准备大张旗鼓实施燃气置换工程时,遭到了中石油的挑战。短兵相接之后,中石油旗下的昆仑燃气收购了合资燃气公司51%的股权,从新奥手中赢得了石家庄燃气市场。对于新奥来说,这是无可奈何的结局—它需要依赖中石油的气源,无法对后者采取完全针锋相对的“决战”。可以说,央企在争夺战中占有后发优势。

  虽然具有资源优势,但由于三桶油的主要精力放在天然气产业的中上游,所以在城市燃气市场的前期已痛失下游分销燃气市场份额。笔者以为,当前央企要打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业务,办法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利用自身控制上游资源的优势和地方政府控制管道路由和持有燃气专营权的强项,加强和地方政府合作,发挥央企的资源作用,扩大业务。如果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燃气合资公司,可通过合资燃气公司对地方政府辖区内的燃气公司进行整合。

  第二,与外资、民企携手,通过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在产业链上进行业务互补,达到共赢发展。

  第三,对重要燃气城市公司的控股权,可根据情况进行收购兼并。

  第四,要整合内部资源,特别是中石油所管辖的昆仑能源、昆仑燃气、昆仑天然气利用以及部分仍在经营城市天然气业务的地区公司,应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管理,达到资本收益最大化。

一国和阿拉伯清洁能源合作的突破口在哪?如何疏通中阿清洁能源合作方面的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