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应对海洋“坏脾气”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3-04-27]揪痛人心的雅安地震,再次将一个厚重的问题抛给了我们:在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何为?

人类在享用大自然的馈赠时,要学会适应它的“坏脾气”。因海而兴的海洋石油工业,一年当中会遭遇台风、海冰、风暴潮等海洋“">

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中国海油海洋灾害应急机制建设启示
储运工程

中国海油海洋灾害应急机制建设启示

2013/5/2 8:53:52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Ľ style="text-align: center">  理性应对海洋“坏脾气”

  [中国海洋石油报2013-04-27]揪痛人心的雅安地震,再次将一个厚重的问题抛给了我们:在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何为?

  人类在享用大自然的馈赠时,要学会适应它的“坏脾气”。因海而兴的海洋石油工业,一年当中会遭遇台风、海冰、风暴潮等海洋“杀手”的轮番袭击。

  自然灾害行若魑魅,更激起了人类的探知欲。3月26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举办2013年度海洋灾害预测会商会。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中国海监总队、总参气象水文空间天气总站、海军海洋水文气象中心、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中国海油等涉海单位一同把脉海象,预测灾害。

  “预计201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将有24~27个热带气旋生成,比常年(25.6个)略偏多,其中有7~9个会在我国华东至华南沿海登陆……”

  “预计2013年春季和秋季在渤海湾、莱州湾和江苏沿海将出现1~2次超警戒潮位的灾害性温带风暴潮过程……”

  这不是“未卜先知”的天象预言,探海者一直在琢磨这位老朋友的“坏脾气”。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海油在辽阔的海洋世界摸爬滚打,为了稳油田生产,保员工安全,多年来我们防御台风,击破寒冰,抵抗风暴潮……

  在一曲曲海洋壮歌背后,中国海油已建起科学的海洋灾害应急机制。

  风起:“预”则立,“走”为上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约有90个热带气旋活动,分布于七大海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东北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大西洋及加勒比海、西南太平洋、东南印度洋和北印度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9.6%、18.07%、14.75%、11.75%、11.75%、8.09%和5.99%,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全球台风最活跃的海域。

  2006年5月17日,台风“珍珠”造成“南海胜利”号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断6根锚缆,水下生产立管损坏,被迫停产、解脱、坞修。

  2009年9月14日,台风“巨爵”造成“南海发现”号FPSO断4根锚缆,水下生产立管损坏,被迫停产、解脱、坞修。

  台风显然成为影响油田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带来的最大影响“油田停产”,一到夏季就成了所有海油人的“心结”。因此,在中国海油的防台体系中,“十防十空也要防”。

  据了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台风灾害天气也呈现频次多、时间长、强度大等特点,甚至还有“北上”、“着陆”的趋势。

  台风之痛,隐隐逼人。如何既能保护海上一线员工的生命安全,又能把台风对油田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海洋石油工业必须面对的“考题”。

  走在防台前列的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经过与台风的多年“过招”,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防台程序。

  防台“预”则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与广东气象台、大连海事大学等机构建立了多渠道的台风预测合作机制。同时,摸底海上设施的防台能力,为所有海上设施进行“体检”,找出薄弱环节,并编制《应对超强台风应急预案》。

  避台之计,“走”为上策。然而,如何“走”却大有学问。

  “当南海及菲律宾以东产生了热带低气压且移动路径有可能威胁到我们的作业海域时,应急办公室会立即启动防台应急程序。以海上作业点为中心,根据台风移动的速度划分出黄色、橙色、红色三个警戒区,热带气旋进入不同警戒区,逐级采取相应措施:进入黄区,海上作业人员准备撤;进入橙区,开始撤离非关键生产人员;进入红区,关闭海上设施,撤离全部人员。”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08年以前,撤台“各自为战”。从2008年开始,由公司协调部统一调配资源。根据台风路线,按照先钻井、后生产,先非生产人员、后生产人员,先撤距离台风路线接近的、后撤远的以及先撤海上浮式设施等原则,撤台时间由原来的5天降至3天,既节约了资源,又最大限度延长油井生产时间。

  “顶层设计”做足了,海上生产一线云集响应。

  惠州油田作业区自中方担任作业者以后,平台总监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平台监督汇报当天风多大、浪多高,之后再听生产汇报。平台监督除听取陆地发来的天气预报外,每天还要浏览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台风网站。

  近年来,台风呈现移动快、路径诡异、活动连续时间长、加强速度快及风力强等特点,而且超强台风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加。这些新趋势,决定中国海油的防台体系必须看得更长远。

  “超强台风防范任重道远,应进一步研究建立超固定设施设计标准的超强台风的应对措施;加强现场海洋环境监测,推动设计单位评估海洋环境载荷变化对设计建造标准的影响,制订新的设计建造标准;推动建立超强台风状态下海上浮式生产设施最佳抗风装载状态等。”总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应急管理处处长王伟说。

  冰袭:“谋”融之,“群”攻之

  1969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寒潮突袭渤海湾,昔日沸腾的天津港、秦皇岛港、营口港,瞬间一片冰海,几十艘中外万吨货轮被一米多厚的坚冰“锁”在海上,巨大的流冰摧垮了海上石油平台……

  有的国家放出冷语:“偌大个中国竟没有一艘破冰船!”有的还借机在外交上对我方施压。消息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亲自听取有关部门汇报。1969年9月14日,周恩来批示:我们一定要建造破冰船!同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向上海求新造船厂下达了建造我国第一艘破冰船的任务。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抗冰体系,由此步入现代化轨迹。

  海冰,素有“白色杀手”之称。海水结冰时体积膨胀,给建筑物及船舶带来猛烈挤压。经测算,海水温度每降低1.5摄氏度,1000米长海冰膨胀0.45米,这种膨胀力足以使冰中之物上演“变形记”。

  在风和潮汐驱动下,海冰对下风或顺流方向上与之接触的海上建筑物产生巨大推力。专家计算,一块6公里见方、厚1.5米的冰块,在流速不大的情况下,可释放4000吨的推力,足以将海上钻井平台推翻。

  冰虽冷硬,“谋”可融之。

  在多年的“融冰之旅”中,经过科学判断与体系建设,中国海油建立了完善的抗冰机制。

  知晓冰情,方能破之。为此,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油发展北京分公司信息技术中心等单位签订海冰预报和海冰管理服务合同,安排专业人员到油田现场安装专业的海冰监测设备、仪器,实时观测海冰动向,观测要素包括气象信息、海冰冰厚、范围、海冰流速、流向、平台振动数据等,为油田防冰提供依据,为油田安全外输提供建议,为现场破冰船协助油田破冰提供指导。

  监测还摆出立体阵营:平台导管架海平面下方安装有温度计,随时测量海水温度变化;平台顶端安装了测冰雷达,每天连续观测海冰类型、密集度、漂移速度和运动轨迹等;生产区安装摄像头和测震仪,监控生产设备……

  同时,中国海油还利用卫星遥感等高科技进行空间监测,实时观看卫星云图,同时借助国家有关部门的气象预报等资料,预报冰情。

  抗冰势大,自应“群起攻之”。

  当冰封渤海,斗冰“同盟军”立即集结: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负责组织协调,提供资金、空间等方面的支持;中海油服提供破冰船及生活补给船等;海油工程在平台设计和建造上充分考虑抗冰需要;海油发展综合管理海冰信息等。

  潮涌:研判“气势”,借力打力

  风暴潮又被称作“风暴海啸”,它是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它会使受影响海区的潮位大大超过正常。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涨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海水涌进内陆,造成巨大破坏。

  回望历史,风暴潮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触目惊心。

  1895年4月,渤海湾发生风暴潮,毁掉了大沽口几乎全部建筑物,整个地区变成一片“泽国”,“海防各营死者2000余人”。1953年2月发生在荷兰沿岸的强大风暴潮,使水位高出正常潮位3米多。洪水冲毁了防护堤,淹没土地80万英亩,导致2000余人死亡。

  在海洋石油工业体系中,风暴潮也无情来袭,冲击着海上油田作业、生产设施与船舶。

  据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作业协调部应急高级主管鲁红革介绍,为应对海洋灾害对油田安全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公司与气象专业部门签订预、警报服务合同,与相关部门签订海洋环境、气象服务合同,还成立专门的服务项目组。

  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还与海油发展北京分公司信息技术开发中心成立风暴潮监测项目组,随时预报可能影响渤海海域的灾害性天气,为油田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最大程度降低风暴潮对渤海油田及相关码头的影响。

  当渤海接到气象专业部门的风暴潮警报时,风暴潮监测项目组立即启动,专家奔赴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对预报实时跟踪,并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在公司网页上发布警报,引导油田按照预案进行防范。

  “年初至今,天津分公司共发布6次风暴潮警报,通过及时发布预、警报信息,各生产单位能提前防范,风暴潮基本对油田安全生产没有影响。”鲁红革说。

  只有摸清大自然的“坏脾气”,才能与之和谐共处。当它“发飙”时,以避险意识保护自己,凭预见意识研判“气势”,借力高科技手段,统筹整合应急资源,这样才能在每次海洋灾害来临时“处变不惊”,以成熟的应急体系化解危机。

  与海为伴的海油人,唯有尊重规律,敬畏大海,才能赢得它平静的拥抱。(记者孙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