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新闻网2013-04-23]承担着川渝地区70%成品油运输的兰成渝管线,继汶川地震后,在此次芦山7.0级地震中再次成为“生命线”。在经历了降量运行、成都至重庆段停输、紧急消除安全隐患后,于4月20日15时34分启泵恢复输油,为生命加油,为抗震救灾注入一针强心剂。

历史教训证明,地震时期,油气管道是“生命线”还是“导火线&rdq">

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地震检验管道源头设计理念
储运工程

地震检验管道源头设计理念

2013/4/24 8:56:44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石化新闻网2013-04-23]承担着川渝地区70%成品油运输的兰成渝管线,继汶川地震后,在此次芦山7.0级地震中再次成为“生命线”。在经历了降量运行、成都至重庆段停输、紧急消除安全隐患后,于4月20日15时34分启泵恢复输油,为生命加油,为抗震救灾注入一针强心剂。

  历史教训证明,地震时期,油气管道是“生命线”还是“导火线”仅一步之遥。1976年唐山大地震,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有四处遭受破坏而漏油,造成管道停输。1994年,美国洛杉矶6.6级地震造成震中30公里范围内煤气、自来水管等爆裂,火灾四起。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由燃气泄漏等引发的火灾多达84处。

  “生命线”还是“导火线”,往往系于管道风险管理一念间。油气长输管线运距长,往往要经过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一旦被破坏,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可能引发火灾。能否通过科学风险管理获取设计本质安全最大化,决定着事故风险能否最小化。

  国内油气管道防震设计从上世纪70年代起,先后经历了被动应对地震灾害、局部采取措施抗震、从整个管道系统考虑防止地震危害等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从源头环节追求安全最大化”的理念不断传播深入,地震等自然灾害预防措施渐成体系。中国石油在该领域走在同行前列。

  兰成渝管线经受住汶川8.0级地震和芦山7.0级地震,重要一点就是前期科学选线并有效绕避大的地震断裂带。正是前期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论证工作,成就了今天的“生命线”。

  正在建设的中缅管线途径5条地震带,连续穿越56公里长地震断裂九度区,在设计时即选择合理断裂带交角、根据地震专项评价结果确定采用大变形钢管、对穿越地震断裂带管道进行特殊断面管沟处理并采取特殊回填方案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管线有足够强度和韧性经受大震考验。

  此外,在国内尚未建立规模性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的大背景下,2007年,中国石油冀宁输气管线已建立地震监测与报警系统。目前,正在建设的中缅管线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未来将纳入云南地震台网,地震发生瞬间即可第一时间获得准确地震信息,用以指导对管线采取安全措施,其中信息反馈速度为秒级。

  两次大地震,是对兰成渝管线的大考,也是对中国石油管道安全设计的一次检验和鞭策。虽然灾难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好的“老师”,但没有任何一种进步值得付出生命代价。(作者薛梅为中国石油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