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面临能源大考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3-04-03]“到2040年,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将比2010年增长65%,是发达国家能源需求总量的两倍。”3月13日,埃克森美孚发布的《2040年能源展望》(以下简称《展望》)指出,尽管未来社会的能源利用更加高效,能源供应更加多元,消费需求更加低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解析埃克森美孚《2040年能源展望》
储运工程

解析埃克森美孚《2040年能源展望》

2013/4/7 9:07:43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发展中国家面临能源大考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2013-04-03] “到2040年,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将比2010年增长65%,是发达国家能源需求总量的两倍。”3月13日,埃克森美孚发布的《2040年能源展望》(以下简称《展望》)指出,尽管未来社会的能源利用更加高效,能源供应更加多元,消费需求更加低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能源需求增长的平缓趋势,工业化进程将拉动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强劲增长。

  人口和经济驱动能源刚性需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教授曾提出:“工业化的本质是人类将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快速发展经济,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那么,当拥有全世界70%以上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快工业化进程时,未来能源供应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据埃克森美孚预测,从2010年到2040年,全球新增的20亿人口将把能源需求拉高35%。其中,75%的新增人口和90%的家庭数量增长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和非洲。家庭所需照明、采暖、烹饪、热水、制冷,以及包括从计算机到空调在内的居民能源需求和商业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具体而言,埃克森美孚认为,到2040年,世界第一大能源——石油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将增长70%;全球天然气需求将上升约60%,取代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发电业将成为全球能源需求最大、增速最快的领域,发展中国家的电力需求增长尤其强劲。埃克森美孚还特别指出:“城镇化(城市化)将在亚洲地区能源需求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中国。”

  我国国家能源局的研究显示,中国城镇化按照近几年的规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来8亿吨标煤的能源消费增长。

  提效减排水平影响工业化前景

  显然,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平衡,是影响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水平的关键课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室副主任刘强告诉记者:“对于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可再生能源目前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满足大型工业项目对电力稳定而大规模的需求。提效减排有很大空间。”

  埃克森美孚也指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应对能源需求增长最有效的途径。《展望》中分析,未来30年内,由于科技进步和能源管理方法的持续改进,加上提高碳排放成本的政策导向,世界各地区的能源效率都会有所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能效提高水平,不足以抵消其占世界85%的人口为提高生活水平所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例如,工业化将带来汽车保有量增长,商业活动增多将导致货运量增多。届时,全球交通能源总需求将增加45%,重型车的柴油需求将比目前增加85%,而汽油需求将减少10%,卡车和其他重型车使用的燃料将超过所有私家车燃料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约80%的商业交通需求增长,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埃克森美孚认为,能耗增长和碳排放方式的差异其实反映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发展结构的现实背景。不过,值得欣喜的是,到2030年左右,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将放缓,进入相对稳定期。这得益于全世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能源效率的大幅提高及转用天然气和其他低碳燃料。

  未来亚太地区能源安全承压

  除了节流外,开源也是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手段。

  埃克森美孚在《展望》中特别提到,由于技术进步带动页岩油气开采,到2040年,北美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将增长45%。这使美国可能在2025年前从石油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而随着需求升高,亚太国家40%的能源需求或依赖进口。

  “供需格局的变化使世界油气贸易渠道更加多元化。”报告对国际油气贸易的未来充满乐观,“这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更多就业岗位和更多社会财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査道炯教授提醒:“如何让美洲所产油气成为中国进口来源,仍是我国能源外交和能源政策的挑战。”尽管美国出现了油气生产的大幅增长,但对非盟国、非自由贸易成员国依然保持出口审查甚至禁售的政策框架。至少在目前,美国是否会完全放开天然气出口的“阀门”,又究竟能给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带来多大增量,还未有定论。

  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毅军认为:“美国天然气价在全世界是相对较低的。为保证本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享有这种低资源成本优势,美国不会大规模放开天然气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