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炼化周刊2013-04-02]

乙烯的生产规模、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工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乙烯新增产能140万吨,总产能达1709.5万吨,比2011年增长6.3%,位居世界第二位。

2012年,我国乙烯装置开工率呈触底回升态势,一批新建和改扩建乙烯项目(">

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我国步入大乙烯时代
储运工程

我国步入大乙烯时代

2013/4/3 8:54:38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中国石化报炼化周刊2013-04-02]

  乙烯的生产规模、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工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乙烯新增产能140万吨,总产能达1709.5万吨,比2011年增长6.3%,位居世界第二位。

  2012年,我国乙烯装置开工率呈触底回升态势,一批新建和改扩建乙烯项目(包括合资乙烯和煤制烯烃)快速推进,继续成为世界乙烯工业的热点和亮点。

  预计2013年我国乙烯产能继续大幅增长,装置平均规模进一步扩大,西南及华中地区产能占比迅速上升,布局继续优化。未来几年,我国乙烯产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到2015年将达2700万吨。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三特点

  2012年,我国乙烯工业产能快速增长,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但开工率有所下降,进口量有所增加,总体走势呈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增速加快,乙烯总产能突破1700万吨/年。

  建设大型化装置、发展规模经济,是国内外乙烯工业实现低成本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统计数据显示,100万吨/年乙烯与50万吨/年乙烯装置相比较,吨成本可降低25%。

  截至2012年底,我国乙烯新增产能140万吨,总产能达1709.5万吨,比上年增长8.9%。一批新建和改扩建乙烯项目快速推进,其中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和抚顺石化80万吨/年乙烯装置,均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四川、武汉等地的煤制烯烃,以及浙江宁禾、陕西延长榆林等多个煤制烯烃项目在稳步推进中。

  2012年,我国共有24家乙烯生产企业、30套生产装置(其中石脑油基制乙烯装置28套),乙烯生产企业平均规模74.1万吨/年,比2011年的68万吨/年增加了6.1万吨/年;乙烯装置平均规模57万吨/年,比2011年的56.1万吨/年上升了0.9万吨/年,高于世界52万吨/年的平均规模。

  若不计算煤制烯烃和甲醇制烯烃装置,我国石脑油裂解乙烯装置的平均规模为59.2万吨/年,单套规模达80万吨/年以上的装置有8套,合计产能774万吨/年,占总产能的45%;单套规模60万吨/年以下的装置降至12套,产能合计263.5万吨/年,占总产能的16%。

  二是我国乙烯开工率比上年明显下降,乙烯产量再现负增长。2012年,我国乙烯产量为1490万吨,比上年下降2.4%;乙烯开工率为93.5%,与过去几年近100%的开工率相比明显下降。全年乙烯开工率呈先降后升的走势,在90%~95%。三季度开工率一度跌破90%,但四季度开工率止跌回升。

  2012年我国乙烯表观消费量为163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自给率为92%。

  从乙烯下游产品消费量来看,近年来乙烯消费量自给率仅为38%~48%,还存在较大的供应缺口。2012年我国乙烯进口量为138万吨,比上年大幅增长31.4%。

  进口量上升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今年亚太市场乙烯价格比国内市场低。其次,一些地方化工企业开始使用乙烯生产苯乙烯,取代了此前使用乙醇生产苯乙烯的工艺。再次,下游装置扩大产能,增加了对原料乙烯的需求。

  三是设备国产化程度提升,乙烯原料趋向多元化。

  从装置国产化程度上看,乙烯生产工艺中所用的大型裂解炉、裂解气压缩机等关键设备已实现了国产化。

  2012年10月,大庆石化年产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龙头项目已生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了国内大型乙烯技术工艺包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完全国产化的目标。在抚顺石化大乙烯建设中,国产设备达到72%,实现了关键设备乙烯压缩机组的国产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之一。

  从乙烯原料上看,受资源限制,目前我国乙烯使用的原料以石脑油为主,其次是轻柴油、加氢尾油等。其中,石脑油占64%、加氢尾油占10%、轻柴油占10%,90%乙烯原料来自炼厂。原料的构成在目前或将来都不占优势。

  丰富的煤炭资源加上烯烃市场巨大的需求量,使煤制烯烃项目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神华包头等多个示范项目的投产,我国以煤等非石油基原料制乙烯的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4套,合计烯烃产能218万吨,生产聚乙烯56万吨,聚丙烯162万吨。

  乙烯工业未来发展三趋势

  预计2013年,我国乙烯产能继续大幅增长,装置平均规模进一步上升,西南及华中地区产能占比增加,乙烯布局持续优化。未来几年,我国乙烯产能快速增长,到2015年达2700万吨/年。总的来看,未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将呈现以下三种趋势:

  一是乙烯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外资权益产能继续增加。2013年随着四川、武汉等大乙烯的建成投产,我国将新增乙烯产能220万吨,比上年增长12.9%,达1929.5万吨。四川、武汉乙烯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十一五”开工建设的乙烯项目都已建成投产,乙烯年产量进一步上升并突破1600万吨,乙烯自给率继续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扩大开放,获得批准的中外合资乙烯改扩建和新建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外资在华乙烯权益产能,以及在全国总产能中的占比将继续增加。因此,未来国内乙烯工业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格局将继续深化。面对乙烯产能的快速增长,我国乙烯工业应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注重产品结构优化和提升,注重把握投资节奏和建设规模,把握供需平衡,避免出现投资过热、投产时间过于集中和能力过剩等问题。

  二是乙烯布局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完善调整。

  2013年随着西南、华中地区等新建及改扩建乙烯装置的投产,我国乙烯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国家《乙烯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做强做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石化产业群,建设中西部乙烯基地,改造东北地区乙烯工业。预计到2015年,我国形成3~4个产能在200万吨/年以上的超大型乙烯生产基地,5~6个年产能百万吨级大乙烯生产基地,大型化、基地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我国乙烯工业还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炼化一体化模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炼油装置和乙烯装置的规模匹配度,加大炼厂干气和轻烃回收利用力度,最大程度地利用炼厂副产品作为乙烯装置的原料。另外还应注重优化系统内外的原料配置,努力实现原料轻质化、优质化和均质化,同时优化下游衍生产品的结构,提高附加价值。

  三是煤制烯烃将继续发展,原料多元化和设备技术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为代表的煤制烯烃产业在综合考虑煤炭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经济成本等方面的基础上,继续取得适度发展。预计到2015年,煤基甲醇制烯烃合计产能达600万吨/年,占全国乙烯总产能的20%。在炼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乙烯优质原料来源不断扩大的同时,利用原油重质组分生产乙烯、丙烯也是原料多元化的途径之一。

  我国乙烯工业将继续提高设备工艺的国产化率,根据需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烯工艺技术,各项指标不断优化。未来,我国乙烯工业将加强能源管理,努力降低消耗和加工损耗;优化乙烯裂解原料,加快乙烯下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乙烯下游产品向品牌化、系列化、差异化、功能化、高性能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