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储运工程  >  成品油价改方向:短期加快调价频率 长期培育竞争主体
储运工程

成品油价改方向:短期加快调价频率 长期培育竞争主体

2009/9/25   关键字: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工程信息网
 
  [新华社信息宁波2009年9月22日]  东方油气网在宁波召开的“2009年中国石油市场高峰论坛”上,专家们表示,调价的“滞后性”是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改变这点,短期内应加快价格调整的频率,中长期内则需要加快成品油流通领域改革,重点培育竞争性市场,逐步推进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邓郁松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教授都认为,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坚持了“市场化”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改革方向,基本上符合当前国内石油市场管理的需要。邓郁松博士表示,10年油价改革的探索表明,合理的价格区间是保证我国成品油市场供求平衡的最重要因素。而在目前国际油价波动日益频繁、波幅日趋加大的情况下,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油价变动的滞后期越小,越有助于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合理性,也越有助于国内成品油市场供求的平衡。
  董秀成教授也认为,当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一个突出的矛盾或者说是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国际油价剧烈变动,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具有明显的“时滞”性,进而导致国际价格向国内价格的传导效应滞后,使得国内外成品油的价格水平出现“时间差”。解决的办法是:加大价格调整频率,减少价格时滞效应。他认为可以考虑将价格调整时间缩短为半个月或一周;也可以考虑每天移动测算,符合调价门槛就及时调整价格。
  对于中长期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董秀成教授和邓郁松博士均认为,需要加快成品油流通领域改革,重点培育竞争性市场主体,以逐步推进成品油定价的市场化。
  邓郁松博士表示,韩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之所以能在短短3年内完成,概因其把价格改革作为成品油领域系统改革的一部分来推进。除了价格改革,韩国同期还配套推出了流通领域改革,并逐渐放开了对进出口和加油站布点等方面的限制。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我国已如约开放了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无论所有制形式、内外资企业,只要符合《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都可以申请成品油和原油的批发、仓储经营资格。2007年以来,中海油、中化和一些民营企业相继获得了成品油批发资格。可以说,经过10年的价格改革,我国成品油市场竞争格局已发生一定变化,具有多元化竞争主体的市场即将形成。